清营汤出自《温病条辨》,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张经典名方,治疗热入营分证。症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用此方的要点在于认准舌象,如果舌[……]
清营汤出自《温病条辨》,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张经典名方,治疗热入营分证。症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用此方的要点在于认准舌象,如果舌[……]
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是三张治疗消化道疾病的方子。
《伤寒论》原文: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
赵绍琴教授的著作《赵绍琴内科心法》中有一张治疗“积聚”(晚期盆腹腔肿瘤)证属气血不足,瘀结日久者的经验方,这是一张丸药方,是将“攻积丸”和“八珍丸”相合后做了一些加减的方子。
赵绍琴教授的方子是[……]
二冬汤出自清代医学家程国彭(钟龄)的《医学心悟》,由于方中用到麦冬和天冬两味药,故名二冬汤。
该方组成(各药剂量换算成现代用量)为:天冬6g,麦冬9g,天花粉3g,黄芩3g,知母3g,荷叶3g[……]
春泽汤出自《世医得效方》,是一张治疗烦渴引饮而又小便不利的经验方。原书主要用其治疗伤暑烦渴,引饮无度,兼治伤寒温热,表里未解,烦渴引水,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点滴而下,量少而不畅,甚则点滴不下,神疲乏[……]
张锡纯的《屡试屡效方》中有一张名为“十全育真汤”的方子,这张方子张锡纯用来治疗中医所说的“虚劳”和“劳瘵”(痨瘵,瘵字念zhai,四声)。“虚劳”和“痨瘵”是中医病名,属于虚损性质的病变,有人认为“痨[……]
通窍活血汤是王清任自创的一张处方,出自王清任的著作《医林改错》,这是一张活血化瘀的名方。本方对改善脑功能,治疗多种与脑神经有关的疑难杂症,乃至治疗脑部肿瘤,都有一定的效果。也能用来治疗冠心病、脉管炎和[……]
清代名医陈修园编写的《时方歌括》中有一张经典方子“丹参饮”,是中医治疗心胃疼痛的代表方剂。
丹参饮的组成很简单:丹参一两(今用30g),檀香、砂仁各一钱(今用3-6g),水一杯半,煎七分服。《时[……]
明代中医大家张景岳创制了许多临床疗效很好的名方,“左归丸”和“右归丸”就是其中的两张。左归丸补肾阴,右归丸补肾阳。
张景岳的医学思想中最为著名的是他的命门学说,他认为命门即是生命之源。命门为真阴[……]
苓桂术甘汤是《伤寒论》中治疗痰饮病的主方,《伤寒论》中的原文为:“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方药组[……]
部分癌症患者放疗后会有放射性肠炎这样的后遗症,长期腹泻并便血,时间长了后还会导致贫血。放射性肠炎不好治疗,中西医对放射性肠炎均很难有特别好的办法。笔者在《伤寒论》的桃花汤的基础上,加了一些药,组合了一[……]
二妙丸出自《医学纲目》,据称该方为朱丹溪所创,药物组成和制作方法很简单,以黄柏粉末和苍术粉末各等分,用炼蜜制为丸,即得。
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此方有清热燥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热下注所致的足膝肿[……]
桂枝茯苓丸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的“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篇,是治疗妇科病的一种常用药,可用于治疗现代医学中的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宫外孕、盆腔瘀血综合征、盆腔炎性肿块、子宫[……]
玉液汤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名医张锡纯的一张经验方。其典型的用药指征是口渴和尿多。
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玉液汤的主要功效为益气生津,固肾止渴。主治消渴病。症见口渴,大量饮水而不[……]
启膈散出自清代名医程国彭(字钟龄)的《医学心悟》,《医学心悟》的“噎嗝”门中称启膈散能“通噎嗝,开关之剂,屡效”。
启膈散原方为:沙参三钱,丹参三钱,茯苓一钱,川贝母(去心)一钱五分,郁金五分,[……]
《疡科心得集》中有一张方子“化坚丸”,记载在该书的“家用膏丹丸散方”章中,主治肝经郁火,乳痰、乳癖,及颈项失营、马刀、郁痰疬核等证。相当于今天的乳腺结节或乳腺癌,颈部淋巴结肿大,腋下淋巴结肿大等病。[……]
各种急慢性肝胆疾病、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神经官能症、冠心病等引起的肋下疼痛,在中医常常被认为是肝郁气滞引起的疼痛。中医对这类疼痛的治疗原则是疏肝理气止痛,代表方剂是柴胡疏肝散。
笔者曾用柴胡疏[……]
黄连阿胶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伤寒论》的《少阴病辨证并治》篇中有一段条文如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胶汤的组成为: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
当归六黄汤为出自《兰室秘藏》的“自汗门”中的一张经典名方,原著对当归六黄汤的功效描述只有一句话:“当归六黄汤,治盗汗之圣药也。”
盗汗,是指在睡觉时出汗,醒来后不出汗,多见于儿童和身体虚弱的久病[……]
在上一篇文章中,笔者介绍了常用的抑制胃酸分泌,治疗胃炎和胃溃疡等胃病的左金丸(详情见链接),但对胃溃疡和胃出血的患者来说,光用左金丸是不够的,还必须配合食用乌芨散。
乌芨散是用中药乌贼骨和白芨按[……]
印会河教授自制的经验方中有一张“清理肠道方”,专为治疗下利肠垢不爽者而设。此方可以广泛的应用于肠道炎性疾病的治疗,也可以作为肠癌患者的辅助治疗用方。
方药组成:黄芩15g,赤芍15g,牡丹皮1[……]
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伤寒论》中这样描述竹叶石膏汤的适应证:“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原文很简短,根据《伤寒论》的这段文字来看,竹叶石膏汤适合发热性疾病后期,身体虚弱,气[……]
解毒地黄汤是一张出自《外科金镜》的外科名方,这是犀角地黄汤和黄连解毒汤合二为一的一张方子。这张方子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止血止痛的功效。《外科金镜》以之治疗上腭悬痈,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急性扁桃体炎和咽[……]
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息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厌食症和糖尿病患者中有一部分会出现咽干口燥,胃脘灼热隐痛,饥不欲食,大便秘结,或干呕呃逆,舌红津少,脉象细数的症状。癌症患者放疗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