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十六岁那一年,我的语文老师李立新先生跟我提读书的一个理想的标准是“博古通今,贯通中西”。我受他的影响很深,他的这个标准,成了我从那以后,贯穿我终生的读书治学的态度。我在这八个字的基础上还做到了“文理[……]
分类目录归档:思想杂文
不急着去改变世界,先来改造自己
高中时,有一次恩师李立新先生和我在走廊上聊天,他跟我说:“志远,你不要总想着去当救世主!”还有一次,他在我的文章后写了一条批语:“不要锋芒太露,学会韬光养晦。”
这么多年,恩师一直不忘钝化我的锐[……]
不断发生的杀医伤医事件折射出的是社会深重的戾气
近几年的新闻,医患纠纷被曝光的很多,杀医和伤医事件,时有发生。最近这段日子,几乎是每天都会发生数起。记得我当年因为母亲生病而决定弃商从医时,我的当医生的师兄极力劝阻我。但是我还是执意要走这条路,因为在[……]
信仰太虔诚,只代表愚昧和偏执
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毁在两种人手中,一种是仗之招摇撞骗者,一种是无理性的迷信者。中医、科学、各种思想乃至宗教信仰,莫不如此。一个人若没有批判性继承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什么都容易学成偏执之徒。[……]
发展社会科学、产生思想的关键在于能够接受批判
最近我们国家领导人突然一再强调我国要发展社会科学,习近平主席说这是一个可以产生思想也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这说明我国政府也已经意识到了社会有这方面的需求了。但是容我说句有些刺耳的话,老百姓不是发展社[……]
家是什么?何处是我家?
晚上,我一个人到公园里,在斑驳的古塔下的一把长椅上,盘腿静坐。禅定之中,耳边响起一个声音对我说:“志远,跟我回家吧!”
回家,多么温暖的两个字,但何处是我的家?
我曾经以为我明白我的家在哪[……]
大国懦民
这是我2010年写作的一篇旧作,最近看到社会的各种不公,有相同的感触,整理一下,重新发出来。虽然我现在已经从当初的那个热血青年转为一个温和很多的中年人,政治主张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本文中的主要观念[……]
崇高不可耻,可耻的是我们不崇高
在我们中国,现在有一种怪现象,崇高的情感被沦为耻笑的对象。这是我们整个社会精神文明沦丧的一种体现。我们羡慕西方人,羡慕他们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羡慕他们的商人充满了社会责任感,羡慕他们的社会制度包容性强[……]
自己的世界是自己的,他人的世界是他人的
居卑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处晦而后知向明之太露,守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而后知多言之为躁。
——摘自《菜根谭》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这是钱钟书的人生伴侣杨绛说的一句很令人感动的话。[……]
在新思想与旧伦理中挣扎的胡适——读胡适之二
救己,救人,救世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先生说,一个经济人的动力来源,首先是来自于利己主义,但是最终这种利己主义基本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发展出利他主义来。这种从利己发展到利他的过程,大概[……]
在无常的世界里保持一颗平常的心
已知诸相皆非相,欲待无情却有情。
——李慎之
非撕心裂肺之痛不足以摧伏四魔,非肝肠寸断之苦不足以灭尽五毒,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逐一饱尝后,乃可以将世间诸烦恼[……]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
——摘自《明心宝鉴》
我曾以为自己已经戒掉了浮躁,凡事不再急躁了。但是这两年还是发觉自己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定力。经[……]
中国医疗界,最缺的是人文关怀精神
我有一个理想,说出来令很多人发笑,我希望在中国开一家像美国的梅奥诊所那样的诊所,从青萍之末做起,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最终做成中国医疗行业真正的良知标杆和医疗圣地。为此,我在我儿子刚满十岁时,就教他学医,[……]
对待理想,要有颗虔诚的心
一个人热爱一项事业,一定要有颗虔诚的心,只有有了虔诚的心的时候,才能深入到自己所爱的事业的骨髓之中去。一个虔诚的人,是已经将理想纳入到自己的灵魂之中的人。
古往今来,凡是成大事者,都必是像玄奘法[……]
自省和自新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摘自《金刚经》
人心易变,一念只能保持一瞬间,一瞬间过去之后,就会有新的一念产生。无论是他人,还是我们自己,都难逃这个规律。所以佛经中说:“[……]
疲倦和厌倦
有一天我的哥哥跟我说,什么是你热爱的事业,你热爱的事业是那种可能会令你感到疲倦,但是绝不会令你感到厌倦的事业。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前没有人这么清晰的告诉过我热爱和不热爱的分野在哪里。[……]
三十岁前靠才气,三十岁后靠毅力
花了四五天时间,断断续续的看完了12集的纪录片《玄奘之路》,看完后颇为感动,萌生了要写一本《智者的人生》的书的念头,把我这一生仰慕过的那些人生智者的传奇经历和思想概要写出来,向读者们绍介一下他们的主要[……]
对境治心
降魔者先自降心,心伏则群魔退听;驭横者先驭此气,气平则外横不侵。
——《菜根谭》
佛教中有个术语,叫对治。小和尚有烦恼,老和尚就会让小和尚把烦恼对治掉。这个“对治”怎么翻译成现代文呢?按照[……]
凡事不如意或难于抉择,且先放它三年
中国有句老话,凡事放三年,都不叫事儿。我们一生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放它三年后,都会觉得当初的痛苦和执着很没必要。
我妈去世,我很悲痛,三年后,心中的悲痛淡了许多。我曾经痛恨的几个人,我以为这[……]
多则惑,少则得
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了一分,如交游减便免纷扰,言语减便寡愆尤,思虑减则精神不耗,聪明减则混沌可完,彼不求日减,而求日增者真桎梏此生哉!
——《菜根谭》
《老子》说,多则惑,少则得。人一生,求[……]
知拙守拙,以勤补拙,可断虚荣与懒惰
人贵有自知之明,这自知之明,即是知拙。知道自己是个有缺陷的凡人,知道守拙自谦,就不容易头脑昏聩到听几句恭维话就不知所以、狂妄自大。
虚荣心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它容易使人对自我真实的状况产生认知障碍[……]
如果有前生,我或许是个出家人
今天,在慈寿寺佛塔下散步时,我突然莫名其妙的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前生一样。如果有前生,我一定是个持戒精严、进止清净的出家人,日子是在梵呗声中度过的。我这一生,无论心如何乱,只要接近佛教道场或者曾经的佛教道[……]
近期闭关创作和学医,请亲朋好友勿打扰
各位亲朋好友:
志远近来突感心潮澎湃、文思泉涌,难以自已,所以欲闭关创作和学医一段时间,除接待患者求诊外,杜绝一切社交活动,电话亦常关机,还望理解。
志远二十年前就教于恩师李立新先生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