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信仰,只有价值观

我十六岁那一年,我的语文老师李立新先生跟我提读书的一个理想的标准是“博古通今,贯通中西”。我受他的影响很深,他的这个标准,成了我从那以后,贯穿我终生的读书治学的态度。我在这八个字的基础上还做到了“文理兼修”。作为一个理工科出身的学生,我既受过自然科学方面的训练,又孜孜不倦的学习文史哲方面的知识,甚至还接受宗教训练。在学生时代,我的文理两科的学习成绩都很好,不偏科,几乎每科都能考出满分或者接近满分的很高的分数。

李老师认为我应该接受综合性的思维训练,他是一个很博学的老师,家中藏书无数。在中学时代,他是我读书的引路人。他几乎每周都会从他家的藏书中带来一些好书,不声不响的放到我的课桌上,让我在课余时间去阅读,读完了我就会还给他,他会再给我换一批新的。这些书涵括的范围非常广泛,中国的儒释道法等诸子百家的学说,西方哲学,和一些新锐的人文思想方面的著作都会有。看起来杂乱无章,但是却为我奠定了一个宽阔的人文社科方面的基础。

我遇到他,是遇到了明师。在我读书的时代,因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理科生很少去读文史哲方面的书,文科生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学习又不在行。所以我们那个时代,多数的理科生,最后在人文方面几乎是一张白纸,文科生在自然科学方面又很逊色。

而我却非常有幸,学习自然科学的同时,在人文社科方面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看到了一个宽阔的世界。当然,我也为此付出了比一般人多得多的辛苦,在学生时代,我每天学习和读书的时间超过了十二个小时。结束了学生时代,依然每天过着手不释卷和笔耕不辍的生活。大概这一辈子,都不会放下阅读、学习和写作的爱好。

我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我的辅导员蔡老师问我:“你接触那么多家的思想学说,最后脑子里会不会混乱?你究竟以那一种学说为主?”那时候我年龄还小,我不记得我自己当时是怎么回答他的。以我对自己的了解,当时狂傲的自己,应该是很自负的认为自己是不会混乱的。

实际上,在我阅历了一些世事后,我的确迷惘了,无所适从了很长一段时间。我究竟应该信仰佛教?还是应该信仰科学?是做一个道家弟子好?还是做一个儒家弟子好?我经历过一些反复和挣扎。

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我曾深深的认可儒家的入世思想;在另一个阶段,又为佛家的四大皆空的出世思想强烈吸引;还有一段时间,则是一个坚定的道家弟子,向往回归自然的生活;有时胸中热血沸腾,又会想着改造中国传统文化,融汇西方思想,在中国进行思想解放运动。一般来说,思想上的这些变化,与我个人在生活中的遭遇有密切的关系。

直到年近不惑,才逐渐进入了另一种状态,继续广泛的阅读,但是不再受所学过的任何思想学说影响。因为我在实践中既认识到了各家思想学说的长处,也认识到了它们各自存在的缺陷。任何一门思想学说,都只是一个人用来应对世间,指导自己思考的一种精神工具。不学习这些思想学说,遇到重大的人生问题时,便无精神工具可用。执着于任何一家思想学说,又容易落入偏执和极端之中。

生活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时代背景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人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的各种复杂的问题,不会是任何一个单一的学派的思想能够解决得了的。非得用某个单一的学派的思想去解决所有的问题,一定会出现自相矛盾的地方。与其牵强的固守一种学说,不如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所以我现在不把任何一种思想对我个人的影响上升到信仰的高度,一旦信仰了某种思想,便容易为其束缚,成为其俘虏,做人做事少了份灵活。我认为人一生中,唯一值得坚守的,是一些简单的为人处世的原则,比如不作恶、不贪婪、与人为善、诚实守信、自立自强、宽厚待人、知错能改等。这种简单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几乎在任何一个思想派系的伦理观中,都是高度雷同的。如果一定要有个什么信仰的话,我就会把这种简单的价值观当作我的信仰。

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也好,西方的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也好,中医也好,西医也好,我都会喜欢,但是对任何一种都不会迷信。遇到什么样的人生问题时,就用能用来对付它的思想工具去对付一下。考虑到个人爱好的因素,也考虑到人生有限而知识无限的现实,我逐渐的由博返约,归于医道,又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学医行医之余,写些文章,兼顾一下自己在写作方面的爱好。

如今我们处在一个精神食粮既匮乏又泛滥成灾的时代,由于物欲横行,很多人在精神上疲惫不堪,这给各种思想家、宗教家发展信徒创造了好机会。网络带来传播的便利,让各种学说很快速的四处扩散,很多人看了各种文章后,逐渐也变得无所适从了。有一些则深陷在某种偏执的信仰之中,难以自拔,把自己搞得极为痛苦。

或许,我自己的这种人生经验,可供部分志同道合者借鉴一下。毕竟,我们接受某种思想的根本目的,只为了能解答一些人生疑问,少些困惑,活得更从容、更自在一些,而非更沉重、更迷惘。与其难以抉择,不如轻松的不抉择,秉承拿来主义,能用的时候就用一下,行不通的时候再找新思路,不把自己僵化在任何一种教条下。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