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读施一公教授的一篇题为《最不重要的素质就是你的IQ》,颇为感概。施一公教授在演讲中提及自己年轻时彷徨无依,直到三十多岁,人到中年后,突然繁华过尽,想沉下来研究一番学问,于是效仿他的几位老师,一周[……]
分类目录归档:人生感悟
幸福人生从放下仇恨开始
母亲去世后的第三天,我公司的一个受我器重的员工,一位从德国留学回来的留学生,和我的供应商两人合谋,把我公司的核心性技术机密全部盗走,甚至暗地里把我公司的美工、程序员全部腐化了。这件事情后来被我无意间用[……]
多省寡过,知止不悔
此文为旧作整理,不知作于何年何月何日
今天看到国学“超女”于丹被北大学生轰下台的报道,无独有偶,前段时间风头很盛的司马南在海南大学讲课时,也遭到该校学生扔鞋抗议。一个公共知识份子遭到公众的忌恨而[……]
感悟手记
一
佛陀之学,以戒为师,以慧为本。戒自心生,离心无戒,离戒无定,离定无慧。心生戒慧,无惊无怖,无忧无虑,无贪嗔痴,无慢无疑,无凡无圣,无一切惑,亦无 一切智,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增无减,无我相[……]
自由和宽容是孪生兄弟,而民主是一种行为方式
一个人沉默不语,是不会有任何人与他争论的。但是一个人出来发表思想方面的言论,就会有一堆的反对者,因为发表这样的言论,势必要触及一部分人敏感的神经,甚至要触及他们的信仰和切身的利益。所以现在的网络写作者[……]
我们真的正义和高尚吗
湖南耒阳出了个砸电脑的文联主席,论坛和媒体立即一窝蜂的嘲讽和攻击这个人。我研究过精 神病学,以我的经验来看,根据对这个文联主席的诸多行为进行分析,基本上可以判定他的确是个精神障碍患者。中国眼下有一亿多[……]
自命不凡是一种病
我有一种从医学角度去看的观点,可能会冒犯不少人,那就是自命不凡是一种病,在很多圣教徒、道学门徒或者俗话说的高材生、成功者的身上,都存在这种病。
这种病的医学专业术语叫偏执型认知障碍,当然,症状极[……]
洞穿人性比做个好人更重要
善待活着的自己
每个人的人生都可能会有很多主题,且在不同的年龄段会有不同的人生主题,但是有一个人生主题却是人人都避不开的,那就是死亡。
死亡是我们最后的人生归宿,但是不同的人的死亡过程却颇不相同。有的人死得洒脱[……]
我终于明白我已经不再是孩子了
2014年岳父辞世时,我在他的身旁,对他进行心肺复苏术,我的妻和妻妹、妻弟在高铁上往家赶,我希望能够将岳父的生命维持到他的儿女们能回家看他一眼的时候。但是遗憾的是,岳父走得太快,我无能为力。岳父含笑而[……]
别样情怀:一个癌症患者的儿子的心路历程
我对童年时代的往事记忆犹新的不多,但是我母亲经常晚饭时分在门槛上呕吐酸水的痛苦的样子,我始终都记得。母亲的胃病由来已久,外婆生的孩子较多,在大饥荒年代,母亲没少挨饿,落下了这病根。
小时候我一直[……]
安住在当下
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圣严法师
高三的时候,我因为早恋影响学习,找我的一个老同学聊天,向他倾诉我的烦恼。他跟我说:“如果不早恋,你是不是此时此刻就没有别的烦恼了?”这话当时[……]
爱即慈悲,爱须惜福
写在母亲生日的话
今天是七夕节,也是我母亲的生日,母亲离世已经三年多。这些年,我一直在不断的否定自我,摧毁了我以往一切的信念,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如今,我已经没有什么确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对一切人生[……]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已经难以查出原始出处的箴言因为乔布斯的推崇而盛行于世,“初心”这个概念源自于佛教《华严经》中一再提到的“初发心”。不过在整部《华严经》中均没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八个字,[……]
世俗并不俗气,常识也不平常
悼岳父(撰于2014年5月9日)
清明生离,谷雨死别
2014年4月23日11点40分,第三次中风的岳父因抢救无效,与世长辞。
岳父辞世时,我和大内弟守候在他身边,直到他生命最后的一刻。在我用酒为岳父擦拭身体以试图降低岳父[……]
人生苦短,去日无多
儿子在老家度假一个月,快开学了,我回去接他回北京上学,顺便在老家呆了几天。回家的第二天,我的一个发小的父亲去世了,离家的那一天,正好是他出殡的日子。我的父亲现在成了村里民间业余乐队里的一名锣鼓手,每个[……]
厚德载物,诗书传家
苏东坡的《三槐堂铭》中有句话:“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常被中国人当作楹联,挂在自己的祖宗牌位或者门框上,但能做到这一点的家庭却不多。这句楹 联对家庭教育的要求很高,不仅要能给子孙提供良好的知识教[……]
否定自我才能吸纳新知
一个凡夫的随笔(1)
2015年7月17日
人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自己的心态的问题,一个是自己与他人相处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随时代的变迁,解决的思路是不一样的。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就解决了自己的个人幸福的一大半,解[……]
最简化生活
2015年7月21日
这几天开始,我把自己的生活做了一系列的减法。
首先是把要做的事情来了一次大减法,这个减法是这样的:把我在做和要做的事情列举出来,减到不能再减的事情,就把它留下来,其余[……]
不惑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这是孔夫子的名言,释迦牟尼也是在三十九岁时悟道的。一个人要达到不惑这种状态,基本都需要到四十岁左右,在这个问题上,年龄是一道很难跨越的门槛。我对不惑的理解,就是心智成熟。不惑之前,[……]
思想的樊笼效应
歌德称谈艺之“见”曰:“能入,能遍,能透”,遍则不偏,透则无障,入而能出,庶几免乎见之为蔽矣。
——钱钟书《管锥编》
在《佛说四十二章经》中,有这样一段经文:“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