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穿人性比做个好人更重要

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

智巧机械,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

——《菜根谭》

《红楼梦》中有个对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作为一个父亲,我很少教育我的孩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观念,从我有限的几十年人生经验来看,善恶有报的理念并不一定正确。人性天然的存在缺陷,易忘恩,易记仇,易为功名利禄诱惑而不顾道义,指望善恶有报不利于自己内心的平和,反倒是洞穿了人性的弱点,更加的容易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保持内心的波澜不惊。

早在晋宋年间,就有位高僧竺道生大师大胆的提出了“善不受报”、“一阐提那(佛教中认为十恶不赦者)皆可成佛”等公然挑战了当时佛教界的观念。

我喜欢竺道生大师的坦承,不错,善并不一定有善报,恶人也不一定不能修成正果。世事变幻莫测,善恶转变常常只在一念之间。一个人太相信道德的力量,就避免不了要掉进无数的人际陷阱之中。

道生大师更像是佛教中的存在主义者,而非理想主义者。存在主义者承认和接受不完美的现实,理想主义者追求将世界改造为理想国。实践证明,人类社会是不可能被改造成理想国的。

作为个人,我努力坚守各种道德底线,但是实事求是的说,有时候这种坚守颇受考验,我并不是每一次都能通过这种考验。我相信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与我处在同样的境地。

我期望自己百分之百的通过这类考验,因为每在这种考验中失败一次,我的内心深处都会留下一道疤痕,这道疤痕时不时的提醒我,我的品行有玷污之处,这种提醒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我甚至怀疑,每个人在面临这种情况时,都或多或少的会和我一样,内心深处埋藏着愧疚和沉重。

我更倾向于让我自己的孩子清醒的认识到,这种人性缺陷在人群中普遍的存在着,不仅存在于其他人身上,也存在于我们自己身上。既然存在这样的缺陷,那么所谓的善恶有报就不一定正确。

我们与人交往时,不要有过高的期待,因为通常过高的期待,都会带来深深的失望。如果能够认识到人性存在缺陷,认识到我们自己和其他人,或者说其他人和我们自己一样都会受人性弱点驱使,作出各种并不完美的选择,那么在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后,也就能从同情和理解的角度,将这种不良情绪释放,进而实现宽恕他人、放下仇恨的目的——而仇恨情绪,正是人类精神痛苦的重要源头之 一,佛教称之为“嗔”,是人最难戒掉的一种恶习。

佛教强调“悲智双运”,一个人仅有慈悲心,只解决了一半的精神问题,另一半还需要靠这洞穿人性的智慧。唯有看破,方能放下。一个人看不破,始终还是做不到真正的放下,从心底里看不破,即便表面上温和谦让,内心始终还是纠结着记挂着。心是方寸之地,如果久为不良情绪占据,精神上的快乐和幸福就遥遥无期。

所以,对于人类爱玩的种种把戏,诸如欺骗、蛊惑、暗算等等所谓的智巧机械,我们都知道会更好。如果能够达到一目了然的火眼金睛状态,那就更理想了。了解这些智巧机械,不是为了使用它们,而是为了在别人对我们使用这些智巧机械时,尽量的躲开,同时尽可能最大程度的理解、同情和宽恕该人——因为此人,尚不能摆脱自己的各种人性恶,其人生是有缺陷的,这样的人还不明白真正幸福 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