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迟到27年的高考录取通知

1998年,我第一次参加高考,与第一志愿失之交臂,因为填报志愿时选择了接受调剂,我被调剂到一所重点工科大学。那一刻,我的内心非常失落,因为我最想学的是临床医学。按照我内心的想法,我是希望父母供我复读一年,再次高考,实现我想当医生的愿望的。

但1998年,湖北遭遇洪灾,我的家乡成为一片汪洋泽国。我还记得那一年我们出村都需要坐船,村里地势低的房子和田地都淹没了,积水排了个把月才退尽。我父亲的小本买卖也破产了,我哥哥正在上海上大三。

家里情况如此窘迫,而我又一向是个很为人着想的人,所以我选择了不复读,去上了一所我不想上的大学。时隔多年后,我的父亲有些后悔当年没有供我复读。但回首往事,我本人觉得既然命运如此安排,必定也有它的道理,心中反而没有为此感到懊悔。

我也没有责怪父母当年不曾尽力帮我实现愿望,今年在老家参加高考,临考前一天,我父亲摔伤了。我在家里找他的医保卡,准备带他去医院时,无意间发现了父亲珍藏了二十多年的我的高中准考证。那证件已经泛黄,有些字迹甚至都模糊了,但我父亲把它和我的各种获奖证书像宝贝一样的包裹着,藏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看到这张准考证的那一刻,我的眼睛有些湿润。

我家里很穷,但是我父母硬是咬牙坚持供我们上了高中和大学,这在我们那个年代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和我哥哥高考时,大学还没有扩招,那会儿村里上高中的都没有几个。我父母起早摸黑加省吃俭用,把我们兄弟两人都供到了重点大学,这在农村地区并不多见。若没有我父母当年的坚持,我可能连张高中毕业文凭都没有。那我到现在这个年龄就连参加高考的资格都不具备——成年人以社会考生身份参加高考必须有高中或同等学力文凭,又何谈重拾人生理想呢?所以,我发自内心地感激我的父母。

我从小的理想就是当个好医生,因为我深爱我的母亲,但打我记事开始,她就为胃病折磨着——那是她在大饥荒年代挨饿太多留下来的慢性病,四处求医问诊都无法根治。所以我小时候总在想,等我长大后,我一定要好好学医,把我母亲治好。我在高中时代,成绩优异,身边人都认为我有能力考上中国任何一所大学。但命运却阴差阳错,1998年高考前我突发肾结石,没能如愿以偿。

为了解决家庭的经济问题,我不得不屈从于现实。但命运最终又把我拉回了医学这条道路上,我的母亲在我二十多岁的时候确诊了胃癌,那会儿虽然我的生意正做得蒸蒸日上,但母亲的病让我放弃了经商,重新燃起了学医梦。

我后来选择了按照传统医学师承模式学习中医的人生之路,学了将近二十年的中医。我选择自学和师承相结合,一边自己泡在图书馆学习,一边跟师参加临床实践,后来还参加了首届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我是个笔耕不辍的人,学习中医的同时,我也花了十多年时间写下了近千万字的医学类文章。

我的儿子上大学后,我的人生任务算是完成个差不多了。我开始重拾旧梦,决定重新参加高考,回到学校去,把西医也学了。如果将来条件允许,我还想把中医的科班教育也完成了。我希望通过这些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中西医临床水平。学医是要活到老,学到老,永无止境地学习的。

2025年6月,46岁的我和侄女一起走向了同一个高考考场。侄女在高考考场看到我的时候,兴奋得发出尖叫声,向她的同学们介绍说,这是我的大姑父,今年也来参加高考。这样的介绍引来的是一阵阵的惊叹,整个考场的所有考生中,我的年龄是最大的。在入场检查口,我甚至被保安当作考生家长拦截过。

高考成绩出来,填完志愿后,我一直在等待录取结果。我一遍遍地刷着录取状态,看到那录取状态终于从投档成功到院校预录,再到正式录取,我的心中百感交集。我既感到欣慰,又一阵阵的难过。虽不至于喜极而泣,但也久久难以平静。

我等这一天等了27年,终于等到了。虽然如果时间倒流到27年前,我绝对不可能会甘心只考到这样的学校。但46岁的我已经不同于高中刚毕业时的我,外在的虚荣对我不再重要,我也不怕为了学医还要走多么漫长的路,我需要的只是一张入门券,一张可以贯通中西医的入门券。

如果没有这张入门券,如果我接下来的人生不能去把我年轻时未能完成的人生梦想实现了,我的人生将会留下一个巨大的缺憾。我知道学习临床医学会是一个苦差事,我需要克服许多困难才能把我的学业完成,取得中西医全科执业的资格。但无论要我付出多大的努力,我都不会退缩。

昨天晚上,我的录取状态正式从“院校预录”转到“录取”。我忍不住和我的亲朋好友们打了许多电话,告诉他们这一好消息,与他们分享我的喜悦。我的恩师祝贺了我,他感慨我这一路走来是多么的不容易。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比旁人多吃了许多苦。

我以一种释然的心态告诉他,我自己觉得之前所走的人生之路,每一步都是很有意义的。严格说来,没有一步是不该走的弯路。因为不经历这些磨难和挫折,我的心智不会成熟到如今这种程度,我也不会如此深刻的理解何为医学。我由衷地感激这些年遇到的一切人和事,正是这一切淬炼了我的内心,拆除了我心中那一道道不应存在的墙,使得我有可能最终成为贯通中西的医学家。

我17岁那一年,我的恩师在课堂上对我们说,将来如果你们治学,要不拘一格,博古通今,贯通中西,成为集大成者。这或许只是他无意之间的一句话,但却在我心中种下了一粒种子,从此那粒种子就在我心中发芽并茁壮成长,最终成了我毕生都不能忘却的人生信念。

也正是在昨晚,我的恩师对我说,你将来或许会成为我们鄂东地区可以传之后世的名医之一,有空的时候,你要把我们家乡过去历朝历代的名医的事迹和医学思想整理一下。我不期待成为名医,但母亲的病逝确实激发了我在医学上有所作为的动力,我希望能够做一些突破性的研究工作,把基础医学的水平提高,让像我母亲一样的病人们少受些折磨。

我知道单靠我自己很难办到这一点,但我愿意将自己化作涓滴细流,融入到医学的汪洋大海之中去,为医学的继长增高做出一点贡献。为此,我已经在国家图书馆磨了二十多年的冷板凳,完成这次的临床医学科班教育后,我后半生可能还会在工作之余,接着在国家图书馆磨半辈子的冷板凳,以遂我毕生之志。

今天,距离我46岁的生日只有22天,这个年龄再去医学院上大学,或许算大龄。但刘禹锡有诗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对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依然信心十足。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我付出过,努力过,不曾向命运屈服过,到我离开人世的那一天,我不会再有任何遗憾了。对我来说,这就够了。

尊敬的读者,我正脱产在医学院校全日制学习,所有文章皆为我每日学习笔记或个人随笔,仅供读者参考。我目前学业繁忙,精力有限,毕业前无法为您提供服务,敬请谅解,患者朋友请到正规医疗机构挂号就诊。我除此博客与微信公众号外,无任何其他自媒体。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zhouzhiyuan360(或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周志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