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即慈悲,爱须惜福

弘一法师妻子: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弘一法师:爱,即慈悲。

——电影《一轮明月》台词

有个基督徒朋友结婚的时候,邀请我们一家参加他的婚礼,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基督教的婚礼,在神圣的婚礼现场,牧师平缓而又庄严的念了如下的一段话: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这是《圣经·新约》哥林多前书十三章中的一段话,是基督教徒婚礼现场牧师必念的祝词之一。我坐在教堂的长 凳上听到这段话的时候,感到有股触电的感觉。我是个佛教徒,以前很少接触基督教义,但在这个场合听到牧师如此庄严的念这段话后,我对基督教义肃然起敬,并 鼓励同去参加婚礼不怎么理解佛教的妻子尝试信仰基督教。

我是一个开放的人,并不会因为自己是佛教徒而欣赏不到基督教的美好。真正的佛教教义并不好理 解,一个佛教徒要想修行到一定的程度,达到改变自我的目的,可能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而要想学好因明学,深入理解佛教的真俗二谛和缘起性空学说, 对佛教有根深蒂固的认识和信仰,则更需要一定的哲学与逻辑基础,以及十分可观的阅读量,甚至还需要相当深厚的人生阅历。当然,一旦理解了,这种信仰将如磐 石般坚固,不可动摇。它给信仰者带来的内心的平安喜乐也会如磐石一样可靠。

于一般人而言,基督教教义似乎更浅显易懂和容易接受。同为世人人生导航的教义,基督教和佛教应是难分伯仲的。接受宗教熏陶的最大好处在于宗教徒能以平和的心态生活,不容易被风波不息的外界左右而时时不安,这是我对宗教作用的切身理解。

濮存昕主演的弘一法师的电影《一轮明月》中,法师出家后,法师在俗时的妻子问法师什么是爱,法师回答说:爱,即是慈悲。这是一个佛教徒对爱的诠释,这诠释比《圣经》中的这段话要概括很多,这精炼而成的二字实是爱的真谛。唯有懂得慈悲者,才懂得真正的爱。

那么什么是慈悲?

在《大宝积经》中有这样的一段经文:“佛告弥勒菩萨言,菩萨发十种心:一者于众生,起于大 慈,无损害心。二者于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慈即是不损害,悲即是不逼恼。慈悲合而言之,很像是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佛教的慈悲为怀,在 此基础上更进一层,悲悯众生的苦楚,悲悯他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同情他们,抚慰他们,帮助他们,然而绝不在他人的伤疤上撒盐,不去惹恼他们,激怒他们。这与 老子提倡的天道的“利而不害”十分的相似。

张中行曾说,人世间最重要的感情来自于男女之间,我很认可他的这句话。情感纠葛几乎遍布人世 间的每一个角落。世间万苦,人心最苦。人生最可怕的,莫过于陷入经济或健康困境之后,再陷于情感纠葛之中。但现实往往很难遂人之心愿,它在很多时候就是会 让这一切一起到来。这根于我们很多人缺乏处理男女关系的智慧。

因此,佛教的经文中对男女之间的关系避如蛇蝎。佛经中说“因爱故生忧,因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又说“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不见道故”,“爱欲断者,如手足断,不可再续”。

男欢女爱,最怕的是共苦的日子,寻常百姓都知道贫贱夫妻百事哀,一到共苦的日子,互相之间的埋怨就会多起来,埋怨一多,五蕴炽盛,过去的甜蜜就会变成爱恨交错甚至劳燕分飞。

但我等凡夫,落入红尘,又不可避免的要与爱打交道,如何做到不为爱所伤,不因爱而伤人,就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以为慈悲与惜福或是爱的艺术中最高的境界。

弘一法师曾经礼印光法师为师,在弘一法师与印光法师共处的一段日子里,印光法师对弘一法师 说,人要惜福啊。印光法师见桌子上有一粒饭,一定会捡起来吃。施主送给印光法师的银耳,印光法师认为自己无福消受,转赠给一位更年迈的师太。印光法师的这 种严格自律,对一点一滴的“福”都如此珍惜的态度,深深的感动了弘一法师,也深深的感动了我。

有一非常经典的佛教的对联,上联是“向高处立、就平处坐、从宽处行”,下联是“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这副对联高度的概括了一个佛教徒处世的原则,高瞻远瞩、低调宽容、慈悲喜舍和安贫乐道。

一个人要想幸福,要想内心平静,要想自己不给他人造成痛苦,要想在红尘中能够心静如水,就必须襟怀开阔、心胸宽广并且有只“享下等福”的惜福的人生态度。不要苛求生活,要放弃对完美的期待。

老子说“天下皆以为美,斯不美矣;天下皆以为善,斯不善矣!”人人都艳羡的一种生活模式,就 真的很值得期待吗?如果一种东西,人人皆去争夺,美便不美,善便是伪善。因为一旦成为争夺的目标,那就势必涉及到你死我活的抢掠和竞争了。为了追求这个东 西,需要放弃自我和付出很大的代价,这其实是最痛苦的。如果一个人的心不能清净,就很难做到惜福,很难真正慈悲。

所以人生最大的幸福,在我这样的一个佛教徒看来,莫过于“狂心顿息”,放弃所有的不切实际的 欲望,珍惜眼前的一针一线了。对他人为我们所做的每一点每一滴,都感恩和珍惜。自己的一言一行,也会充分考虑会给他人带来的感受。唯有如此,爱才能转为恩 爱,不伤害人,亦不为爱所伤。这就是我们相爱过程中的“慈悲”和“惜福”。

以下是我过去的一篇旧文《爱并奴役着》中的一部分,谨摘录一部分,以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爱。

存在主义大师萨特有句经典名言:他人即是地狱。

不管那个人是爱你的还是恨你的,只要他出现在你的生活之中,你的人生就或多或少要因他而改变。

我爱你,因此我便有权要求你做点什么。这种思维普遍的存在于中国社会之中。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以爱的名义来奴役他人的现象比比皆是。父母常常以爱的名义要求儿女顺从他们自己的旨意,妻子常常以爱的名义要求丈夫提供物质保障,丈夫常常以爱的名义要求妻子听从自己的安排,儿女常以爱的名义强迫父母接受自己的建议。

甚至两个不相干的人,当一个人指责另一个人的时候,常常也会加上一句,我是瞧得起你,才会批 评你。世界上太多的人喜欢以爱的名义来奴役别人了。革命导师们对群众说,我爱你们,我为你们的未来奋斗,于是他们也获得了奴役信众的权利。父母、师长甚至政府的领导人,还有那些向我们布道的,总是埋怨他们所教育的对象不听话,甚至横加指责,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他们认为自己是出于爱心才会这么做,他们认为自 己的愿望是崇高的,因此并不怀疑自己这么做是否正当。

因为崇高的道德感战胜了理性,爱并奴役着便变得非常理直气壮,不管爱的方式有多粗鲁,也不管自己的意旨有多荒唐。即便是酿成大错,也能为自己找到安慰,认为这是好心办坏事。全然没有想到,正是自己的好心,让别人的生活痛苦不堪。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