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中医漫谈

关于中医的随笔两则

不断有人让我列书单,介绍一下学中医的门径。我半桶水,不敢应承此事,深怕误人也。

我性喜读书,从七岁入学至三十七岁,三十年如一日,手不释卷,大概终生都会如此。

我在学生时代也可以算得上品学兼优[……]

阅读全文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和阴阳五行学说到底有没有实用价值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读本,在我们中国,几乎每个学中医的都会被要求读《黄帝内经》,很多中医爱好者在学习中医时,也会被告知,一定要好好读《黄帝内经》。鉴于中国人向来有崇古的传统,很少有人敢挑战《黄帝内[……]

阅读全文

圈圈圈专家如是说

老婆的一男同事,对中医类的电视养生节目很着迷,且与很多北京本地人一样,看了节目之后喜欢去药店里买点“专家”们推荐的药吃吃,养养生。这样的习惯保持了N多年,据说他的抽屉里长年都有这草药那草药的。暑假去体[……]

阅读全文

肿瘤医生岂止只是一份职业?

肿瘤医生面临的是一个个高度紧张的家庭,患者生死悬于一线,担忧过度的家人们早已脱离了正常的生活轨迹,肿瘤医生是他们最后的救星。如果能够给他们带来得救的希望,也就拯救了患者濒临崩溃的家庭。职业操守问题对于[……]

阅读全文

中国为什么在中医药出口方面一直处于劣势?

中医是中国祖先发明出来的,在中国具有最广泛的影响力,但是中国的中医药出口占全球中药出口市场的百分比是个位数,日本、韩国和印度的中医药出口市场份额比中国为高,尤其是日本,占据了中医药出口市场的绝大多数份[……]

阅读全文

中医药事业一直在与时俱进

中国是个人多嘴杂的国家,在中国要想取得话语权不容易,除非秉承一种偏激观点,声嘶力竭的到处呼喊,否则就很难有人听得到你的声音。屠呦呦教授获得了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之后,在中国引起了大量的争议,其中最令人[……]

阅读全文

学中医,成也《伤寒论》,败也《伤寒论》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全称是《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张仲景的《伤寒论》将中医临床提高了一个很大的档次,我认为这其中,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张仲景撰述《伤寒论》和《金匮[……]

阅读全文

中国第一个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的,是研究中医药的屠呦呦

今天,最令中国人兴奋的消息是中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这是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授予了一个研究中医药的中药学家,这是对中国科学家的肯定,也是对中医药的肯[……]

阅读全文

日渐没落的青草医

儿子感冒后扁桃体和会厌部突然发炎红肿,来势凶猛,吃饭喝水吞咽都感困难,这是中医所说的“喉蛾”、“喉痹”等病。咽喉为人体要塞之地,病势凶险之时患者有猝死的风险。自古至今,这都是很凶险的病。

老婆要[……]

阅读全文

寻找打开疾病之门的钥匙

我自学医以来,读书颇多,令我印象深刻的话有几句。其中最重要的一句是赵绍琴教授提及他的父亲——清朝太医院院正赵文魁先生教育他的一句话:用药治病就像是在用钥匙开锁,关键是要找对钥匙,只要找对了钥匙,轻轻一[……]

阅读全文

被消费出来的大师

最近的几桩关于大师的新闻报道让我一直在深思:这些大师存在的深层原因何在?被挖出来的大师们几乎都集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医、气功乃至命理领域,而我自己现在也对其中的中医和气功颇感兴趣。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阅读全文

中医的难传之巧在于量

日本人说,中医之不传之秘在于量,中药用量确实是一个问题,不过这秘诀究竟是不传还是难传呢?窃以为不是不传,是难传,而且也不是秘,而是巧。

最近在治疗一些晚期的癌症病人和一些久治不愈的慢性病人,其中[……]

阅读全文

用药心得

用其利,制其弊,这是中药用药时应特别注意的一项事项。其实不仅仅如此,好的西医师在用药时,一样也需要考虑到这一点,比如用阿司匹林,就该充分考虑该药易造成病人肠胃出血的风险。

我初做临床的时候,不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