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消费出来的大师

最近的几桩关于大师的新闻报道让我一直在深思:这些大师存在的深层原因何在?被挖出来的大师们几乎都集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医、气功乃至命理领域,而我自己现在也对其中的中医和气功颇感兴趣。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他人的得失,深思之可以教育自我。

中国一直有“大师”辈出的历史,《三国演义》中记载的被孙策杀死的于吉,乃至中国历朝历代风起云涌的大大小小教派组织的教主,最初都是以治病和命理迷惑众生,成为受人“敬仰”的大师的。

江湖术士一直都被人瞧不起,但是却一直都不乏其人。术士之中鱼龙混杂,其中有很多是中国最早的自然科学家,但是更多的可能还是行骗的骗子。所以在三教九流之中,术士被划归为下九流,很不受人尊重。医、巫、骗混杂在一起,非常的难以分辨。

没有市场,就无所谓大师。大师的出现,一定是存在消费大师的市场。以中国最近几十年,风起云涌的气功大师为例,他们都是受到了包括国家高级官员和军队将领追捧后才成名的。大师最初大多是一些无名小卒,作为无名小卒,大师们绝不会想到自己有朝一日 会成为大师的。但是一些偶然的机遇,让他们崭露头角,然后鬼使神差的邂逅到“贵人”,于是顺理成章的成了耀眼的大师。

生老病死是人的肉身必然要遭受的四大苦,造物主在这个问题上是公平的。这四大苦很少有人得 免,无论富贵贫贱,谁都难逃。一场顽疾可以最大程度的消磨一个人的意志,得病后,富贵者较之于贫贱者更慌张。因为富贵者有条件,所以四处求医问诊,正规的医疗手段无效的时候,大多都会寄望于神奇的大师们。

所以对大师的需求,是来自于人类天然的本性。说句难听话,人们之所以需求大师,就如嫖客在性欲的折磨下需求妓女一样,都是天然的欲望所驱使的。相对而言,因为顽疾的折磨而走入绝境中之人,对大师的渴求,比嫖客对妓女的渴求更甚,因为性需求乃一时兴起,完全可以压制下去,绝症患者对生的渴望却无法如此轻松放下。

大师之路是高度危险的,无论其是否有起死回生的能力,患者都愿意相信他们掌握着司命之权,救死扶伤不成功最容易滋生患属的怨恨。非但于吉这样的妖言惑众的术士被砍头,华佗这样的被后世誉为神医的高明医生也被砍头。与华佗和扁鹊齐名的淳于意,也因为医术高超但是却不愿意出入权贵之家,为豪门驱驰,而为权贵所害,几欲被杀。如果不是他女儿缇萦上书请求代父去死,最终感动了汉文帝,得到赦免,仓公恐怕是难逃一死的。缇萦救父因此而成为中国最感人的成语之一,在这成语背后,是一个医者的惊心动魄的人生。

我常常直接面对患者和患属,看过一些严重患者的病情之后,会直言相告他们救治不过来。但是这些患者和患属比我自己还要相信我自己的医术,他们会幻想我能够成功,期盼奇迹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却不够理智。患者和患属的心理是最脆弱的,此时只要稍微灌一点点迷魂汤,都足以令患者家庭愿意付出一切。患者和患属非常的愿意相信这世上有神医和大师存在。与其说神医们是产生出来的,不如说是被期待出来的。

最近一个患者的儿子常常跟我说,你们学中医的一定心知肚明,治疗癌症不过最后一层纸没有被捅破,马上这层纸就要被捅破了,癌症也就被攻克了。我理解这位仁兄渴望见到奇迹的心情,但是却对其说法啼笑皆非,历朝历代,多少聪明才智之士在此路上奋斗一 生,最终却一事无成,迄今为止,成功者寥寥无几,始终成功者则无一人。

没有如此热切而又丧失理智的期待,又哪里有神医们的市场存在呢?正因为有这样的消费需求,所以才会有一个又一个的神医横空出世。尽管最终这些神医们无一例外的没有好下场,但是下一批新的神医又在茁壮成长——人群善于选择性的遗忘,市场永远是存在的。

大师们的下场令我非常的警惕。决定签订卫生部公布的正式的传统医学师承协议时,我通过过去的恩师的关系,找到了一个肯收我为徒,让我能够合法的去考取执业医师执照的师父。我的师父在收徒的第一天就告诉我,行医时要时时刻刻警惕风险。

在此之前我在北京也四处拜师,在想拜一位老中医为师时,老中医问我想学什么,我回答说想学治疗癌症以救治我自己的母亲。这样的回答导致我直接被其拒绝,原因无他,这位师父说他自己都不会,也就无从教起了。

一个人学医,涉足绝症领域,最大的风险在于不能把控自己的内心。如果不能驾驭自己,一不小心就会成为水分十足的“神医”。短期内可能名利双收,长期看却会使自己的人生惨烈无比。面对患者的期待,面对名利的诱惑的时候,甚至面对自己治疗的患者在造神的时刻,我们是否还能保持清醒的理智,并克制住泛滥的虚荣?

学医这么多年后,我治病的长期疗效尚需观察,但是短期疗效确实有过人之处,经常有一两服药起死回生的时刻,这常常会令患者和患属激动无比。有时他们会自发的去宣传我,最初我自己也会因此而激动。但是现在,我一直在约束这些患者和患属,让他们不得做任何宣传。上帝欲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被激发出的狂热追捧和迷信足以毁掉一个医者。

短期疗效和长期疗效完全不是一回事,华佗曾说,“臣能使其起,不能使其复生”。一个医者的尴尬就在于,当患者已经生命垂危时,有时能给患者以近似于回光返照的疗效,但是却无法最终救患者一命。但是这回光返照的疗效却足以令患者和患属充满希望,因为这希望而无比的信任医生。求生是人之本能,在这一本能的驱使下,人的不理智会被无限的放大。当此时刻,实在是临床医者最可怕的关口。不能战胜自我,势必趁机大捞油水,有伤阴德,终至于后患无穷。

这世上根本就不存在不失手的医生,百密一疏,任何一个医者在其一生之中都会难以避免用药失误。药王孙思邈就坦诚自己治病时失手致死的病人无数。又有几个人的医术能够达到孙思邈那样的水平呢?一个所谓的神医,因为宣传过度,造成患者和患属的期望值过高。一辈子只要失手个几次,恐怕麻烦就大了。

一个学医的要想成长为一代良医,需要经历无数的大风大浪,其中最大的风浪还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是否有足以驾驭自己内心的理智,是否能够清醒的保持最基本的诚实和良知,是否能够战胜自己心底的各种邪恶的欲望,这都直接影响着自己的人生抉择。

药王孙思邈曾说过“(业医者)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 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典》(佛家著作),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忌,触途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颐。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博学之,慎思之,这样的治学原则贯穿了孙思邈的一生,孙思邈自述“青矜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真正的做到了皓首穷经,一辈子手不释卷。正因为他能如此的博学多知,且一辈子秉承大医精诚的原则,所以不但得享遐龄,活到了一百多岁, 寿终正寝,且留下的医著泽被苍生,万古流芳。

历朝历代的名医在垂暮之年所撰写的著作之中,都会强调学医和行医应秉承远离功利的原则去学,不然后患无穷。一个人若要学医,首先应体察人心,通达世情,超越自我,否则医道亦足以使人葬身无地。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焉,他人的今日即可能是我的明日。理智、谨慎,时时保持易经中所提倡的“朝乾乾,夕惕若”的自强不息和防微杜渐的人生态度,不为祈福,但求免祸,或可保一世平安。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