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医家方广的著作《丹溪心法附余》中有一张名为“神仙夺命丹”的方剂,该方由乌梅13枚(水浸,去核),硇砂2钱(6g),雄黄2钱(6g),乳香1钱(3g),百草霜5钱(15g),绿豆、黑豆各49粒组成。[……]
分类目录归档:中医药
治阳虚自汗的芪附汤
芪附汤出自《魏氏家藏方》,由附子2钱(6g,炮,去皮),黄芪一钱(3g,盐水或蜜炙)组成。将附子和黄芪研为粗末,以水200ml,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150ml,去药渣,温服,饭前服用,每日两次。[……]
中医治咳嗽喘急的泻肺汤
《医心方》中引用了《玄感传尸方》中的一张名为泻肺汤的方剂,该方由葶苈子3钱(9g,微火熬令紫色,捣如泥),大枣30枚,桑根白皮3钱(9g,切片)组成。用时先将桑白皮与大枣一起用水3碗(约900ml)煮[……]
能治疗痛风、关节炎和癌痛的当归拈痛汤
当归拈痛汤出自《医学启源》,由羌活5钱(15g),防风3钱(9g),升麻1钱(3g),葛根2钱(6g),白术1钱(3g),苍术3钱(9g),当归身3钱(9g),人参2钱(6g),甘草5钱(15g),苦[……]
《外科证治全生集》中的化核膏
化核膏出自清代外科名医王洪绪的《外科证治全生集》,方由菜油四斤,壁虎十四条,蜘蛛二十八个,蜗牛三十六枚,以上一起入锅熬至壁虎、蜘蛛和蜗牛均枯,浮出油面为度。将壁虎、蜘蛛、蜗牛取出。再入新鲜首乌藤叶、甘[……]
张锡纯的“化腐生肌散”
化腐生肌散出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由炉甘石(煅)18g,乳香9g,没药9g,明雄黄6g,硼砂9g,硇砂0.6g,冰片0.9g组成。将以上各药共为细末,收贮瓶中,避免接触空气。用时取出来,擦患处,[……]
外用消肿止痛方“一笔消”
清代医生王洪绪的著作《外科证治全生集》中有一张名为“一笔消”的外用消肿止痛方,该方由:大黄二两(60g),藤黄一两(30g),明矾、蟾酥各五钱(15g),麝香、乳香、没药各二钱(6g)组成。以上各药,[……]
可治胸水和腹水的牡蛎泽泻散
牡蛎泽泻散出自《伤寒论》,由牡蛎(熬)、泽泻、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苈子(熬)、商陆根(熬)、海藻(洗去咸)、瓜蒌根(即天花粉)各等份组成。以上七味药,共研细为散,每次取适量(1-3g),用白开水冲服[……]
李东垣《兰室秘藏》“疮疡门”中的“散肿溃坚汤”
“散肿溃坚汤”出自李东垣的医著《兰室秘藏》中的“疮疡门”篇,原文如下:
“散肿溃坚汤:治马刀疮,结硬如石,或在耳下至缺盆中,或肩上,或于胁下,皆手足少阳经中。及瘰疬遍于颏下,或至颊车,坚而不溃,[……]
刘炳凡内外并用治疗乳腺癌医案赏析
刘炳凡生于1910年,湖南省汨罗市人,中医研究员,从医数十年,精中医内、儿、妇科。留有治疗乳腺癌患者苏某医案。
苏某,女,1990年7月10日初诊,初诊时40岁。因左乳房肿块十余年,近三个月明显[……]
治疗湿热呕吐的“黄连竹茹橘皮半夏汤”
“黄连竹茹橘皮半夏汤”出自《温热经纬》,由黄连、竹茹、橘皮、半夏各等份组成,水煎服,去滓,温服,每日两次。本方有清胃化湿,降逆止呕的作用,是治疗湿热呕吐的常用方。
现代多用此方治疗急性肠胃炎引起[……]
治疗失眠的“上下两济丹”
“上下两济丹”出自清代医家陈士铎的《辨证录》,由人参5钱(15g),熟地黄1两(30g),白术5钱(15g),山茱萸3钱(9g),肉桂5分(1.5g),黄连5分(1.5g)组成。用法为水煎服,每日1剂[……]
治体虚之人肠胃型感冒的“八解散”
“八解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该方组成为:人参、茯苓、炙甘草、陈皮、白术、藿香、厚朴、法半夏各一两(30g)组成。制法为将以上各药共制成细末,每次用2钱(6g),以水一碗(约150ml),加生姜[……]
蒲辅周老大夫止痛的经验方“三生祛痛方”
蒲辅周老大夫有一张速效止痛的经验方“三生祛痛方”,该方由生乌头(草乌也可)、生南星、生白附子各等份组成。制法为将以上三种药做成细末,每次取30g,以葱白(连根须)7茎,生姜15g,切碎捣烂如泥,加入以[……]
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地肤子
中药地肤子是藜科植物地肤的成熟果实,亦名地葵、地麦、千头子等。农村多用地肤草做扫帚,所以地肤子又有一个名字叫扫帚子。
中医认为地肤子味苦,性寒,归肾、膀胱经,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功效,主治小便[……]
八角莲(鬼臼)的抗癌止痛作用
中药八角莲为小檗科植物八角莲、六角莲和川八角莲的根及根茎。八角莲和川八角莲形状相似,叶片均分为八个部分,形似有八个角,故名八角莲。六角莲叶片分成六部分,形似有六个角,故名六角莲,因其极似一把伞打开的样[……]
芩连片(胶囊)的清热解毒和消肿止痛作用
芩连片(胶囊)处方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5年版),组成为:黄芩250g,连翘250g,黄连100g,黄柏400g,赤芍250g,甘草100g。制法为:将以上六味,赤芍、黄连粉碎成细粉,[……]
清热解毒、凉血消瘀的“芍药地黄汤”
“芍药地黄汤”出自《普济方》,本方由赤芍、生地、黄芩、牡丹皮各5钱(15g)组成,将以上药物的切片共用水2碗(约600ml)煎成1碗(约300ml),温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本方的功效为清热[……]
治疗寒凝气滞所致“噎膈”的“半夏散”
《博济方》中有一张专门治疗脾胃寒凝气滞所致噎膈的“半夏散”,方由半夏5钱(15g,姜汁浸1宿,焙干),厚朴5钱(15g,生姜汁炙),枇杷叶5钱(15g,炙去毛),肉豆蔻1个(去壳),母丁香25枚,青木[……]
朱丹溪的抑痰丸
《丹溪心法》中有一张名为抑痰丸的方剂,该方由瓜蒌仁1两(30g),半夏2钱(6g),贝母3钱(9g)组成。制法为将以上三种药共研成细末,做成药饼蒸熟后制成麻子大小(绿豆大小)的丸药,每次服用100丸,[……]
治疗胃溃疡导致的胃痛和胃出血的“乌及散”
乌及散由乌贼骨和白及按照1:2的比例组成,两种药一起共同研成细末,每日三次,每次用3g,饭后二小时服用。本方的功效为制酸止血,适应症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导致的呕吐酸水、胃出血。方中的乌贼骨有抑制胃酸的[……]
治烦热、口干、失眠的“地骨皮散”
《太平圣惠方》中有一张名为“地骨皮散”的处方,由地骨皮2两(60g),天花粉1两(30g),石膏1两(30g),黄连1两(30g),炙甘草1两(30g)组成,制法为将以上药共同制成粗末。每次取4钱(1[……]
张锡君治疗纵隔肿瘤伴胸腔积液医案赏析
张锡君老大夫生于1913年,原籍江苏省无锡,他自1930年开始正式行医,一生积累了五十多年的临床经验。他曾任重庆第一、二中医院院长,张老生前治疗患者无数,救治过很多危重病人。本文介绍其用祛痰化瘀、散结[……]
治胃痛便血的“小乌沉汤”
小乌沉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绍兴续添方,组成为:乌药(去心)十两(300g),甘草(炒)一两(30g,去皮、毛,焙干)二十两(600g)。以上三药,共为细末,每次用一钱(3g),入盐少许,或不加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