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叶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叶,枇杷的果实可以食用,也可以用作止咳的药材,其叶亦能入药。枇杷叶入药的历史很长,梁代的陶弘景在撰写《名医别录》时,就将枇杷叶收录入内。
中医认为枇杷叶味苦、微辛,性微寒[……]
枇杷叶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叶,枇杷的果实可以食用,也可以用作止咳的药材,其叶亦能入药。枇杷叶入药的历史很长,梁代的陶弘景在撰写《名医别录》时,就将枇杷叶收录入内。
中医认为枇杷叶味苦、微辛,性微寒[……]
参茸固本片的处方被收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5版,其组成为:当归45g,山药(炒)60g,白芍(酒制)37.5g,茯苓60g,山茱萸60g,杜仲(炭)45g,枸杞子45g,牡丹皮24g,鹿[……]
《德生堂方》中有一张名为“水火既济丸”的处方,《普济方》曾引用该方。水火既济丸由黄连和白茯苓各等份组成,制法为将以上两味研成细末,熬天花粉水,作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约黄豆大小)。每次服用50丸,用温[……]
桑根皮汤出自《圣济总录》,由桑根白皮(锉)、麦门冬(去心,焙)、石膏(碎)各2两(60g),赤茯苓、黄芩(去黑心)、瓜蒌根各1两5钱(45g),栀子仁5钱(15g),木瓜根1两(30g)。
将以[……]
六和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续添诸局经验秘方,由缩砂仁、法半夏(汤泡7次)、杏仁(去皮、尖)、人参、炙甘草各1两(30g),赤茯苓(去皮)、藿香叶、白扁豆(姜汁略炒)、木瓜各2两(60g),香薷、厚[……]
平肺汤出自《杨氏家藏方》,由知母、半夏(汤洗7次)、杏仁(去皮,尖,炒)、麻黄(去节)、阿胶(蛤粉炒)、贝母各1两(30g),桑叶、款冬花、炙甘草各5钱(15g)组成。
制法为将以上各药切碎或研[……]
沉香化气丸是一种常用的中成药,该药处方收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5版中。组成为:沉香25g,木香50g,广藿香100g,香附(醋制)50g,砂仁50g,陈皮50g,莪术(醋制)100g,六[……]
天麻钩藤饮出自《杂病证治新义》,由天麻3钱(9g),钩藤4钱(12g,后下),石决明6钱(18g,先煎),栀子3钱(9g),黄芩3钱(9g),川牛膝4钱(12g),杜仲3钱(9g),益母草3钱(9g)[……]
百花丸出自《济生方》,由款冬花、百合(蒸、烘焙)各等份组成,将上两味研成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小。每次1丸,饭后临睡前细嚼,生姜汤送服,噙化更好。
本方的功效为养阴润肺,止咳化痰,主治七情内伤[……]
《圣济总录》中有两张治疗乳痈肿痛的方剂,一张是外用的“托外膏”,一张是内服的“当归饮”。
托外膏由黄芪(锉)1两5钱(45g),白芷、大黄(锉,炒)各1两(30g),当归(切,炒)、续断各3钱([……]
《世医得效方》中有一张治疗大小便不通的单方,用葱(连根带土,不洗)1茎,生姜1块,淡豆豉21粒,盐一两(30g),用法为将以上药物同研烂,捏成饼状,烘热。做好后掩盖在肚脐中,再用布帛扎定,良久气透,大[……]
凉膈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川大黄、朴硝、炙甘草各20两(600g),栀子仁、薄荷(去梗)、黄芩各10两(300g),连翘2斤半(1250g)组成。用时将以上各药,共研为末,每次取2-4钱(6-[……]
资生丸出自《证治准绳》,本方的原创者为繆仲淳,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本方又名保胎资生丸,因为本方有保胎作用。
资生丸由白术(米泔浸,用山黄土拌蒸9次,晒9次,去土,切片,焙干)3两(90g)[……]
没食子酸是一种有机酸,有广谱的抗菌、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是许多中药(如五倍子、没食子、山茱萸、石榴、大黄等)的主要成分,含有没食子酸的中药多有止渴生津、凉血止血等作用。
中国医药学家早在明代就掌[……]
神仙延龄丹出自《鲁府禁方》,由旱莲草(取汁,晒干成膏子)250g,补骨脂(炒香为末)500g,五加皮(酒浸1昼夜,晒干),赤茯苓(人乳或牛乳浸),生地黄(酒浸1昼夜,取汁,晒成膏子),大枣(去皮,煮熟[……]
沉香附子汤出自《魏氏家藏方》,由沉香5钱(15g),附子9钱(27g,炮,去皮脐,切片)组成。用时以水一盏(150ml),磨沉香300匝,以余水洗下。将附子分成三份,以沉香水煎,每次加生姜5片,煎至三[……]
疏肝饮出自《鲁府禁方》,由黄连2钱(6g,吴茱萸煎汁伴炒),当归、柴胡各1钱半(4.5g),青皮1钱(3g),桃仁(研如泥)1钱(3g),川芎、白芍(酒炒)各1钱1分(3.3g),红花5分(1.5g)[……]
碧玉散出自《宣明方论》,由滑石6两(180g),甘草1两,青黛(着令粉呈碧色)组成,制法为将以上药物制成细末。每次取碧玉散3钱(9g),加蜜少许,温水调服,不用蜜亦可,每日三次。欲饮冷者,用新汲水(注[……]
立效丹出自《良朋汇集》,由艾叶2两(60g),葱头1两5钱(45g),生姜1两5钱(45g),以上药物共捣烂,用布包,蘸热烧酒,涂擦患处,以痛止为度。本方有温经散寒,宣痹止痛之功,主治寒湿下浸,两腿作[……]
疏肝散瘀汤出自明代医生孙文胤所著的《丹台玉案》,由当归、红花、苏木、青皮、柴胡各1钱(3g),山楂2钱(6g),白芍、乌药、桂枝、甘草各8分(2.4g)组成。水煎服,每日2次。
本方有疏肝理气、[……]
川芎是中药中的“血中之气药”,善治头痛头晕。川芎与不同的药物搭配组合成不同的方剂,有不同的疗效。我们可以通过川芎与不同的药物组合组成的方剂,加深我们对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解。以下举几个以川芎组成的方剂为例[……]
快胃舒肝丸出自《北京市中成药方选集》,由片姜黄48g,乌药96g,白芍120g,厚朴(制)480g,橘皮120g,沉香90g,木香72g,香附(炙)120g,砂仁90g,枳壳(炒)120g,柴胡120[……]
枣仁地黄汤出自《回约医镜》,由酸枣仁1两(30g),熟地黄5钱(15g),大米2合(50克)共同煮粥,待粥熟,去地黄,食枣仁粥。本方有补血养心,安神助眠的作用,可治疗心虚少血,烦躁不眠。
这是一[……]
明代医家方广的著作《丹溪心法附余》中有一张名为“神仙夺命丹”的方剂,该方由乌梅13枚(水浸,去核),硇砂2钱(6g),雄黄2钱(6g),乳香1钱(3g),百草霜5钱(15g),绿豆、黑豆各49粒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