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案例来谈谈中医的方证和药证

​中医经方学派特别重视方证和药证,当然很多经方学派中医有一个很不好的地方就是只尊崇张仲景记载的有限的古方,对后世的效验方不屑一顾,这个就有点囿于门户之见了。但是经方学派重视方证和药证,拒绝用阴阳五行的玄谈来解读中医的做法很值得肯定。

胡希恕教授毕生都在努力把经方与《黄帝内经》剥离,胡希恕教授及其弟子的著作是否定《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参考了《黄帝内经》的,也从多方面考证了《伤寒论》序言中的“撰用《素问》”等文字属于后人篡改张仲景的原文,以附丽《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

陈苏生教授的《五行平议》和姜春华教授对阴阳五行理论的考证(见姜春华的《中医与科学》),都做了很多功底十足的考据工作,证明阴阳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颇为牵强附会,读者有兴趣可以自己查阅。日本的汉方医学家如吉益为则和汤本求真等,基本上都摒弃了阴阳五行学说。

如果认真去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古代临床著作的原著,我们不难发现,张仲景等临床医生真正所重视的是方证和药证。“有是证,用是药”,“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每一个方子都有非常清晰的适应症,有些还有禁忌症,见到了适应症,就用相对应的方剂,效果立竿见影。

但是我们没有看到张仲景用阴阳五行理论去解释病者的疾病,直到金元时期的成无已开始,后人才开始用自己的语言去解读张仲景的著作,此时离张仲景去世已经有千年之久。这些解读大量的采用阴阳五行的理论,以讹传讹,流毒无穷。把本来是建立在方证与药证的基础之上的,清晰明了的中医临床著作,蒙上了玄学的色彩。

胡希恕教授认为,这是因为古代的中医,要想混碗饭吃,给富贵人家看病,免不了要扯上一些貌似高深的理论来令人家信服,所以才讲辨证论治。胡老认为中医要做的是辨证施治而非辨证论治,不需要这些高谈阔论,辨明了患者属于某某证,直接用某某方就可以了。这种有据可依的治病思路,较之于胡扯阴阳五行理论要可靠多了。所以胡老生前治病时,一般只讲这个患者属于桂枝汤证,那个患者属于小柴胡汤证,直接按证开方就是了。

“真理半张纸,闲言万卷书”,这句至理名言用来形容中医,真是恰当不过。《伤寒论》很薄很薄,但是古今解读《伤寒论》的书汗牛充栋,后人把《伤寒论》越读越复杂。古今注解《伤寒论》的有数百家,这些人注解《伤寒论》的书看一辈子也看不完。

我看过崔永元的一次演讲,主题和“素读”有关。崔永元给“素读”下了个定义:按照人家自己的本来的意思去读人家的书,不要过度解读原作者的意思,把人家一行字读出无数行来,这就叫素读。

崔永元讲了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的事情:他说有一次做节目,他们邀请了一个书法家嘉宾,崔永元看到人家特别激动,因为他之前读过这位嘉宾的书。所以崔永元讲了一大通的书法理论,听得人家嘉宾也很激动,问崔永元从哪里看到这些理论的。

崔永元说,就是从你的某某书中看到的呀。这个嘉宾对崔永元说,我的书中没有这样的话。于是崔永元拿出书来翻阅,果然这个嘉宾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崔永元感慨万千的说,我们现代人已经习惯了按照自己的思维去曲解其他人的意思,不能用“素读”的态度去理解他人。

我们现代人读古人的著作,很容易犯崔永元犯的这个毛病。我们拿自己的成见去理解古人的著作,不相信古人的著作只有字面上的意思,一定要把古人的一个字读出厚厚的一本书来。如果张仲景穿越了,来到现代,看着大家解读他写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文章的话,一定会瞠目结舌,有种云里雾里的感觉。

我刚开始学习中医,也容易进入这样的理论圈套。但是后来渐渐的读书多了,看到很多大家批判阴阳五行,对阴阳五行理论产生了质疑,自己才算是找到了中医入门的路。转而全心全意致力于学习和记忆中医的方证和药证。中医的生命在于临床疗效,而中医的临床疗效的根本在于方证和药证。

医者只要认真研究患者的症状,熟练掌握方证和药证,不陷进阴阳五行的怪圈之中,少扯些上热下寒,心肾不交,内热外寒之类的不切实际的鬼话,临床水平会大大的提升。

方证和药证是中医最接近循证医学精神的内容,有据可依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疗效确切,玄乎其玄的靠不完全准确的逻辑推演的理很容易把中医搞得虚头巴脑。所谓的“医者意也”,过度的强调医生的主观臆测,忽视客观证据,导致中医学起来颇为费解。古人认为中医的“理法方药”,理占据最上端的位置,所以大谈特谈“医理”,但现在我们知道那些理中有很多是荒谬可笑的。而真正有实践精神的却是“方证”和“药证”,是排在最末的方和药。

举例来说,青蒿素有抗疟原虫作用,但是古人不知道疟原虫,就认为青蒿“味苦,气寒,无毒。入胃、肝、心、肾四经。专解骨蒸劳热,尤能泻暑热之火”,对青蒿治疟疾有各种各样的解读,但是这些解读都不着边际。现在我们知道青蒿中所含的青蒿素抗疟原虫,所以知道它治疗疟疾的原理。

可是古人不知道,就靠着自己的想象和推理,按照阴阳理论给青蒿治疗疟疾一个解释。这个解释显然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是错误的。如果我们只重视它的“方证”和“药证”,知道它可以治疗疟疾,按照《肘后方》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去治疗疟疾,我们就能避免犯过度解读的错误。

中药和中医方剂治病的科学原理,有很多不但过去人们不知道,现在也不知道,可能需要将来有更多的人去做研究,才能明白其真正的原理。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利用它来治病,掌握方证和药证,我们即便暂时还不了解中医药治病的原理,也不影响临床疗效。不懂装懂的用阴阳五行的理论去乱加诠释,反而会把自己引入一个很大的误区,以后治病首先考虑阴阳五行的理论而不是方证和药证,自然就免不了错误百出。

聊举一例来说明一下。

笔者近期治疗了一例中医的“皮水”患者,此患者系一癌症患者,但是也有一些其他的疾病。患者多年来不爱出汗,畏寒,刻下四肢浮肿,面部也有浮肿现象,身无疼痛。笔者认为这符合防己茯苓汤的方证,直接投以防己茯苓汤,多年的痼疾,仅服药一周多后就有明显的改善。

我特从百度上把防己茯苓汤的条文摘出来,截图如下:

百度上的这个方论,可以说是今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曲解张仲景的代表性言论。其实《金匮要略》中原文很简单:“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聂聂动者”,治疗就用防己茯苓汤。没扯那么多的淡。医者熟悉了皮水的症状,知道了茯苓防己汤的适应症,遵循“有是证,用是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这种症状,就用相对应的药)的原则,直接用茯苓防己汤,病就治了。不要再画蛇添足的用那么多的不着边际的理论去解释,越解释越糊涂。

百度上的方论,不是张仲景的原话,而是后人来解释张仲景这张方子的。张仲景认可不认可这种解读呢?解读者当然认为自己理解了张仲景的意思,只怕张仲景自己未必肯认可。

历史上的很多名方和验方,临床疗效卓著,但是学习中医者往往像崔永元解读嘉宾的著作一样,不肯“素读”原著,只愿意用自己的“想法”来理解原著,结果就越学越糊涂,最后临床治病时反而治不了病。

所以胡希恕教授主张学习中医者应该细细把玩每个方子的“方证”——用方指征和每味药的“药证”——用药指征。吉益为则特地撰写了一本《药征》,该书重视实证,不尚空谈,只谈各种药物的用药指征。

我知道有很多中医学习者或爱好者对这点很难接受,因为他们已经先入为主的接受了阴阳五行的学说。很多人只学到中医的皮毛,就一头扎进这些玄谈之中,夸夸其谈,临床治病疗效不咋的,辨论时却能口若悬河。这也是中医疗效逐渐下降,中医日渐没落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临床有效的医生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去诠释疾病,吹的牛皮越来越大,就不能不让人大摇其头了。

禅宗有句话:“我本眼正,因师故瞎”,意思是说自己的理解本来是对的,但是因为被教我们的人误导了,所以成了睁眼瞎。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之于中医临床实践,有这种副作用。

孔夫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仆不敏,愿事斯言。我们现在知道了中医治病的原理就说知道了,不知道它的原理就说还不知道,让后人去研究,这何尝不是一种尊重事实的智慧呢?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