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被誉为精神医学领域的“圣经”,是当之无愧的精神医学方面的权威教材,全球研究心理疾病与精神疾病的咨询师和医生们都将其作为最重要的参考书。《DSM》是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PA)的精神医学专家共同推出的一本诊疗指南,迄今为止,该书已经经过了多次更新和再版。目前最新的版本为《DSM-5-TR》,其中译本由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精装本定价358元,医学类著作都定价不菲,但此类著作实用价值也确实很高。
假如你是一个医学生或在职的医护人员,我个人建议你最好买一本《DSM-5-TR》,放在案头,经常翻阅。如果你是一个对人文科学感兴趣的人,尤其是对人的思想和心理感兴趣者,我也建议你拥有一本《DSM-5-TR》。将这类专业书籍与人文社科类著作结合起来阅读的时候,你会有非常不一样的收获。我们在人间看到的各种各样离奇的事情,几乎都可以在《DSM》中找到答案。
《DSM》可以加深我们对人性的理解,我们在社会上看到的各种各样扭曲的社会现象的背后,都有精神障碍的影子。我们经历的许许多多令人“意难平”的事情,可能大多与精神障碍有关。甚至一些历史性大事件,都与精神障碍有关。当我们了解了精神障碍后,我们对世界的看法都会发生改变,遇到极端事件时,也更容易迅速冷静下来。
《DSM》这样定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是一种综合征,它的特征表现为存在有临床意义的功能紊乱,反映了个体在认知、情绪调节或行为方面出现的基础精神功能的心理、生物或发育过程的功能失调,精神障碍通常与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活动中的显著痛苦或失能有关,对常见应急源或丧痛(如亲人的死亡)的预期或文化认可的反应不是精神障碍。主要发生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社会偏差行为(如政治、宗教或性行为)和冲突不是精神障碍,除非这种偏差或冲突是由上述个体功能失调所致的。”
社会对精神医学的了解有限,这与我们面临的现实极为不相称,实际上有大量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21世纪以来,我国在北京、上海、河北、浙江、山东、广州、武汉、西安、济南、昆明、深圳、青岛等省市开展了多项大规模的地方性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调查报道的患病率(年/月患病率从7.0%到17.5%不等)均远高于八九十年代的全国多地区的调查结果(当时的患病率在3%-4%左右)。2005年WHO(世卫组织)世界精神卫生调查行动之深圳调查的数据显示,深圳地区精神障碍终生患病率为21.87%,现患病率13.42%。这个数据相当高,它意味着我国有1亿左右的精神障碍患者。
许多人为精神障碍所折磨而不自知,他们长期存在焦虑、抑郁、强迫性行为、难以信任他人、被害妄想等问题,高敏感、易激惹,非常容易与周边的人发生矛盾和冲突,很难有正常的婚恋,人际关系很容易破裂。他们中的许多人还伴随着因为精神障碍带来的躯体化症状,比如偏头痛、心率过快、痛经等问题,他们很容易因为这些症状而去医院就医,就连医生也很容易对他们产生误诊。
WHO对1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抽样调查发现综合医院患者中各种类型的精神障碍高达25%-35%,这个比例远高于社会平均值,重大慢性疾病患者(比如癌症、红斑狼疮等)中精神障碍的患病率更高。笔者曾在医院负责过医患纠纷调解的工作,在实践中发现绝大多数存在医患纠纷问题的患者或患者家属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各种各样的精神障碍。美国医疗机构统计显示,约有15%的就诊者是棘手患者,这些患者存在性格偏执、多疑、易激惹等情况,他们是医疗机构最害怕的容易诱发重大伤医事件的潜在高危人群。所以医护人员非常有必要阅读《DSM》,提高自己识别精神障碍和与精神障碍患者沟通的能力,这可以帮助我们在工作中减少大量不必要的冲突。
需要与人大量接触的社会工作者,也很有必要阅读《DSM》,了解各种类型的精神障碍,提高自己识别精神障碍的能力,同时提高自己与特殊人群沟通的技巧,避免在沟通中发生情绪化事件后不知所措。如果我们面前的某个人呈现某种分裂的人格特质或者易激惹,我们要第一时间警惕起来,避免刺激对方的情绪。精神障碍患者的情绪变化速度极快,上一秒还风和日丽,下一秒就可能电闪雷鸣,而且他们的情绪恢复到基线水平的时间较一般人要长。如果我们想避免激烈冲突,最好的做法就是不刺激他们,让他们自己慢慢恢复平静。
当然,我们不应歧视精神障碍,精神障碍与其他的器质性病变一样,也是一种生理性疾病。罹患精神障碍的患者是值得同情的,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关爱。但我们关爱这类患者应尊重科学规律,一些易感人群在生活压力或扳机事件(如失恋、破产、考试失利等)的影响下,很容易精神崩溃,而突然出现一些令人极为费解的狂躁行为,有些甚至自残、自伤或自杀。这种情况下,家人最应该做的事情是想办法把他们送到精神卫生中心,进行必要的约束和治疗,以待患者平复。
身心健康是幸福之源,患病是不幸的,科学治疗能最大程度地减轻这种不幸。亲人中有精神障碍患者,其他家人们会过得很辛苦,这样的患者家属也需要得到医疗照护和专业指导。我期待大家都能更多的了解精神医学,了解这些特殊的群体,看见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精神障碍与其他疾病一样,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预后也越好,要消除病耻感,勇敢地面对疾病,战胜疾病。
本人目前处在脱产学习状态,在医学院校全日制学习。所有文章皆为每日学习笔记或个人随笔,仅供读者参考,患者朋友请到正规医疗机构挂号就诊。本人学业繁忙,精力有限,不提供咨询服务。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zhouzhiyuan360(或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周志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