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笔耕沉思录

不知不觉间,我已经在自己的个人博客和公众号上笔耕了十年。从2015年8月开始,到现在,刚好满十年。这十年,我前后写作了3000篇左右的文章,总字数当在1000万字左右。也因为时时检视过去的文章和观点,而删除了其中的一半左右。

今年夏季,我又参加了一次高考,准备再次上大学。考完后我花了些时间再次检视自己过去写作的文章,打算把它们好好整理一下。并在未来的十年里,沉淀下来,写出一些更有价值的文章来,寻个合适的时间出版一部分。十年时间,如今回头去看,感觉只是弹指一挥间。但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长路无轻担,再轻的担子,挑十年,其实也不轻松,这需要毅力。

我最初打算坚持每日写作,是受到日本汉方医学家浅田宗伯的影响。浅田宗伯为了督促自己更好地学医,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每天写作。到他去世时,他留下了80多部著作。我看到他的传记后,甚为佩服,遂生效仿之心。后来我知道日本的另一个医生日野原重明也是如此。日野原重明一生共出版了200多部著作,到105岁,他依然有新著作出版。

我们中国也有不少这样杰出的医学家,比如我的故乡黄冈,就有李时珍这样伟大的医学家。我曾多次去李时珍陵园游览过,李时珍的家乡离我们村也就三四十里路,有时我选择骑自行车去李时珍陵园。我初中的很多同学告诉我,他们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他们徒步去李时珍陵园。

李时珍陵园坐落在一个很大的湖泊旁边,那个湖叫雨湖,他的陵园濒湖而建。李时珍最为人所熟知的著作是《本草纲目》,但他其实还有一本书《濒湖脉学》在中医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只有到过雨湖,在湖边漫步过,见识过雨湖那烟雨朦胧的湖景,看过雨湖的波涛,听过雨湖的水轻轻拍打湖岸的声音,我们才能明白李时珍为什么给自己的这本书取名为《濒湖脉学》。

我想李时珍一定非常热爱这种濒湖而居的生活,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很深的感情。雨湖的周边,丛林掩映,湖岸零零落落地分布着一些小村庄,不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和古老的蕲州城。在蕲州城通往雨湖的路边,有一座道观,李时珍和他的父亲李言闻都经常在这座道观给人看病。与此同时,他们家还有些农田,李时珍在这里过着亦耕亦读亦医的生活。他四十岁后沉潜下来,在自己的故乡安静地著述,花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

李时珍年轻的时候,也曾希望博取功名过,为此他一度离开家乡去外面寻找发展机会。直到过了不惑之年,他才真正沉下心来研究学问,所以他其实是一个大器晚成的典型。实事求是地说,很少有人能在年轻时就能完全沉下来。《本草纲目》超越了它的时代,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李时珍“达到了与伽利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所隔绝的、任何科学家所不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过去十年的笔耕,证明了我也是一个能沉潜下来的人。而且,在过去十年,我一边笔耕,一边阅历世事,心态愈益平和,性格也愈亦沉稳。这些年我渐渐地从年轻时的躁动走向了中年期的沉着冷静,见惯了人间百态后,内心已如古井之水,达到了波澜不惊的状态。

我也在四十岁后,渐渐地把自己从一地鸡毛的生活琐事中解脱出来了。此生余下的日子里,我想效仿李时珍,完成一些有价值的写作。

北京海淀和黄冈雨湖有许多相似之处,随着时代的发展,我的老家现在已不再是静谧的村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把中国农村的大多数地区带进了一个非常物质的时代之中。乡下也诱惑众多,人心浮躁,县城、小镇乃至乡村到处都弥漫着吃喝嫖赌毒之风。

反倒是海淀,堪称中国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这里密布着高校、研究院、图书馆和公园,老家县城和乡镇上随处可见的声色犬马之地,在海淀了无踪影。所以海淀就像我的雨湖,我在海淀过的也是亦耕亦读亦医的生活,我喜欢这种生活,也喜欢这里的氛围。

我在公立医院当过学徒,也在民营医院工作过,既做过临床,又做过管理工作,处理过医院里复杂的人事关系,也处理过更为复杂的医患关系,对医疗的方方面面都知之甚深。我在运用各种知识去与世人打交道时,品尝过人间所有的酸甜苦辣。我在人间吹过风,淋过雨,不再是涉世未深的愣头青。

曹雪芹有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虽然不敢说自己已经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了,但窃以为离此状态也不远了。我从小就有很强的意志力,经过生活的捶打后,这意志力就更加的像钢铁一样坚不可摧。我为自己设置的余生目标,不会因为任何挫折和外界的大环境的影响而动摇。

中年人要想有所作为,需要有快刀斩乱麻的魄力,否则必然免不了被生活中的种种琐事摧毁的命运。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被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扯碎的,目标分散,注意力不能集中,生活中充满了争争吵吵。最后,一生碌碌无为,临终前回想起年轻时那些绚丽多彩的梦想,空余一声叹息。

我很感激这些年我遇到的所有人和阅历过的所有事,无论这些人和事给我带来的是愉快的人生体验还是痛苦的人生体验,我都心存感激。因为正是过去所经历的一切,塑造了今天的我。美好的经历让我更加热爱生命,痛苦的经历也让我知道如何在未来规避风险,把自己的时间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倘若不是这一切,我的内心怎会像现在这样宠辱不惊呢?

整体来说,我是一个热爱生命,且很有好奇心的人。我在高中时代,我的恩师便鼓励我博学多闻,不要局限于任何门户之见,致成井底之蛙。他还鼓励我不要急于求成,要厚积薄发,大器晚成。这样的教诲令我受益终身,恩师依然在世,而我也依然是他的弟子,他就像高山一样,值得我一辈子仰望。

我的恩师的职业是教师,他不但是一个教师,而且是我见过的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但是非常幽默的是,他一辈子都不好为人师。他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从不指手画脚地以师者与长者自居,我们跟他读书和学习为人处世之道,总有如沫春风的感觉。

他让我知道,唯有浅薄者才会无知者无畏,自以为是。静水流深,真正有深度的人总是谨言慎行的。他的这份涵养功夫,我至今未能学到家,但是一直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我不想有辱师门。

一个人涉猎的范围广一些,看问题的角度会更全面一些,也会对这个多元的世界多一份理解与宽容,这又会进一步地促进我们的内心走向更平和与更宁静,所以博学多闻是最好的养身养心之道。我们每个人在此世间都难免要经历风雨坎坷,我们所学过的种种知识,平时看似无用,但是在经历挫折时就能发挥大用场。这一感悟,或只有有此体验者才能感同身受。

今年我把自己的人生方向扭转了一下,到九月份后,我就是一名大龄大学生,从此开启三到七年的再度求学生涯。这样做不但能够让我更深入地学到一些新知识——医学知识每十年都会有一次巨大的变革,也能促进我的大脑再次发育,延缓大脑因为年龄的原因而出现的功能衰退。

根据进化论“用进废退”的观点,大脑只有越用才会越发达,停滞不用,人是会变成老顽固和老糊涂的。我不希望自己晚年的时候稀里糊涂,我更喜欢一种耳聪目明、思维正常的晚年生活。晚年依然很有创造力那当然更好,比如周有光和郑集教授他们那样的晚年生活就很令人羡慕,年过百岁还能开心的创作,谁不羡慕呢?

我不擅长设置短期目标,所以我的目标总是一个十年接着一个十年。下个十年我会有什么收获?那就再过十年后回头来看看吧。

本人目前处在脱产学习状态,在医学院校全日制学习。所有文章皆为每日学习笔记或个人随笔,仅供读者参考,患者朋友请到正规医疗机构挂号就诊。本人学业繁忙,精力有限,不提供咨询服务。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zhouzhiyuan360(或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周志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