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阅读医案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

这些年,经常有一些中医界的朋友和我探讨如何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我根据我自己的个人经验,给出的答复是大量阅读医案。从古至今,许多医生留下了不少珍贵的医案,这些医案可以说是学习中医的最为宝贵的教材。但遗憾的是,很多人不读医案,他们更倾向于去琢磨各种各样的理论。

实践出真知,中医的生命力一直都在临床实效。理论再好,没有疗效,也是空谈。我们在学医初期,是不可能接触到大量的病人的,尤其是患同一种病的病人,这就导致我们很难快速积累临床经验。但阅读其他医生的医案可以帮我们弥补这一不足。

我每天都阅读医案,这一习惯坚持了十多年。而且最近几年,我还喜欢写作医案赏析类文章。学完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后,我们要将之运用到实践之中去,医案向我们展示了其他医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治病的全过程。医案读多了,就像是学生刷题刷多了,我们会慢慢地形成良好的临证思维。

虽然跟师也能帮我们积累一些实际的临床经验,但是跟师抄方的一个最大的不足就是效率低下。许多医师在临床实践中接诊的病人五花八门,刚刚出道的医学生跟师抄方容易学得云里雾里。而且现在的跟师方式很难积累单个病人完整的治疗历程,跟着跟着就因为工作调动,跟丢了。更不用说有些老师的临床水平有限,好多病人只看一诊就没有下文,治疗究竟有效还是无效,不容易搞清楚。

阅读医案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系统学习某个病种的大量医案,比如阅读《外科医案》这样的医案,我们可以集中学习中医师们是如何治疗外科疾病的。《医案按》这类著作则可以分门别类地将各种疾病的医案罗列在一起,有利于我们学习全科疾病的治疗思路。我们也可以系统地学习某个医生的所有有效医案,比如通过阅读《祝选施今墨医案》、《丁甘仁医案》或《谢映庐医案》这样的个人医案专著,我们就可以学习相应医生治疗多种疾病的临床经验。

传统的师承模式下,中医学徒是会全日制地跟着师父学习如何治病的,这种教学模式其实比现在的医学院校教育更有效。我自己是这种教育模式的受益者,我们师承出身的中医学徒从一开始就要接触临床,在接触临床的同时学习理论,将理论与临床相对照,学得就更有的放失了。

当代学院派的教学方式是大锅饭式教学,一大堆的学生跟着老师学理论,临床带教上弱了许多。到了规培阶段,又是各个科室轮转,学得有些走马观花,不如传统师承模式专注和深入。所以现在有种奇怪的现象,许多医学博士考完证五六年后,仍然缺乏临床实操的经验。他们自己给人治病的时候,治疗不出疗效来,就很容易灰心丧气,觉得自己所学的东西不实用。我遇到一些医学博士开始找老师,重走我们的师承之路。这是很有勇气和魄力的事情,这样的博士假以时日,会成为好医生。

师承模式下,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实际操作,我们通常是三个月内就要实际操作。我刚开始跟师的时候,我师父要求我每天用厚厚一沓纸张练习针灸,要求我们将针穿透这沓纸练腕力和指力。我的另一个老师则是要求我买猪肉练习针灸。练习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他们就安排我给自己扎针,扎着扎着就要求我们给科室里的病人扎针灸。这样一来二去,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就克服了恐惧心理。

给腰腿痛的病人扎一次委中穴,病人疼痛立竿见影的缓解后,“腰腿痛,委中求“这样的口诀不用背就能记住一辈子了。师承模式是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得很好的一种教学模式,所以我们国家法律规定,传统师承模式是合法的学医途径,我国允许中医学徒像中医类大学毕业生一样考医师资格证,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师承是可以学到真本事的,甚至师承的教学效果比院校教学效果更好,我国当代许多仍然活跃在医学界的中医泰斗,包括一些院士都是师承出身的,比如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我们国家现在在职业教育领域大力推广学徒制,这也是教育界已经认识到了,现代教学在技能教育上不如传统师承教育有效。

师承教育要想出大师,需要师承人员大量跟师。仅仅跟一个老师能学到的临床经验有限,所以过去的一些名医,会跟随很多师父学医。赵绍琴教授就是这样的,他父亲是清代太医院院正(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卫健委主任),是清代末年最有名的中医大家。他跟随父亲学医的同时,还跟随汪逢春、翟文楼等大名医学医,跟了多个名医后,赵绍琴二十岁左右就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医名不胫而走。

我们现在想跟多个老师有些困难,但是读多个医生的医案就容易得多。图书馆、书店、网上书店,这些地方寻找医案类专著都很容易,我们可以多买一些医案类的专著来反复翻看,体会和学习这些医生治病的思路。我们从一份份的医案中,不但能够看出其他医生治疗的思路,还能强化我们对病理、方剂和中药的记忆。

所以这样的阅读就像我们学习语言一样,不但能逐渐培养出语感,还能不知不觉间就记住大量的词汇,学好语法。中药和方剂这些知识点如果要靠死记硬背,那实在是枯燥无味,但看多了医案,那些方剂和中药老在我们眼前出现,我们就能记忆深刻了——医案比药性赋和汤头歌诀有趣多了。

我除了阅读医案外,还收集其他医生的医案。我怎么收集呢?我认识不少病人,有些病人找其他医生看病,治疗的效果很好,我就央求这些病人或者他们的家属把他们治疗的处方都复制一份给我,我把他们治疗全程的处方都妥善保存,时不时的翻一翻,这样我就能够学到其他医生治病的思路了。当然这需要我们对中医的基础理论、中药和方剂有一定的功底,要不然我们看不懂别人是如何组方的。

在现代,许多病人是中西医结合的,那么我们不但要多看医案,还要多看病历。看病人是如何通过中西医合作治疗,缓解他们的痛苦,延长他们的寿命的。有个客观现实是,现代绝大多数病人不可能单纯依靠中医治疗他们的疾病,未来更加不可能。所以中医要有一定的西医基础,要了解西医常识,这样也有利于提升我们为病人服务的水平,中西医互相诋毁毫无意义。我本人现在重新高考,去学临床医学,也是为了全面提升自己。

阅读医案和病历很需要耐心,这项工作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但是如果决定了一辈子投身医学,那就要有当书虫的思想准备。

本人目前处在脱产学习状态,在医学院校全日制学习。所有文章皆为每日学习笔记或个人随笔,仅供读者参考,患者朋友请到正规医疗机构挂号就诊。本人学业繁忙,精力有限,不提供咨询服务。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zhouzhiyuan360(或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周志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