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爱别离时,要懂得放下

睹物思人,见景生情,是人之常情。但世事总是善变的,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要懂得放下。

爱别离是人生八大苦之一,因为种种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生离死别,在所难免。只是一个我们所爱的人从我们的生命中消失之后,内心中的苦痛会持续很久,甚至这一辈子,只要想起来,都会掣痛一下。这种苦,佛陀一定也是体验过的,要不然他也总结不出这样的一苦来。

作为医者,我们经常的要面对人世间的这种爱别离之苦。人世间,多少痴情儿女,都难逃爱别离的时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有情众生,为情所困,大自然又不能满足每一个人长生不死的愿望,社会也不能满足每一对情侣终成眷属的愿望。也就只能珍惜每一个当下的时刻,在苦乐参半的生活中,逐渐淡忘内心的苦痛,抚平爱别离带来的创伤。

情深不寿,七情六欲,总是让人辗转反侧,内心难以平静,无论是智者,还是觉者,只要真的有过深情厚爱,一旦爱别离,都难逃爱别离之苦。弘一法师出家多年,只要想起自己的母亲,还是忍不住嚎啕大哭。印光法师跪拜父母三载。一代高僧,也是免不了情爱之苦的。便是佛陀自己,难道真的就做到了爱别离之后不痛苦么?若是如此,他是说不出来那么深刻、那么触动人心、那么有哲理的话的。一个未曾体验过爱别离之苦的人,是难以感悟到至深的人生智慧或曰佛法的。

爱的生离死别,都会让人痛彻肺腑。但生离总好过死别,生离之人尚在世,或可有重逢的机会。死别就是一条不归路,阴阳永隔,除了在梦里,再无相见之可能。古人说“祭如在”,意思是说,祭奠一个人的时候,就如看到这个人在眼前一样,这也是一种寄托哀思的办法。思念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就在我们的脑海之中,也如在我们眼前一样。无论是生离死别,时时怀思均不可避免,且将这怀思权当面晤,聊解心中之痛吧!

唯至情至性者,方能大彻大悟。无情无欲之人,是行尸走肉,其心中本来无爱恨,何能体验爱别离、怨憎会的苦?若不能体验这苦,又如何理解得了至深佛法?如何获得了人生的大智慧?

只是真若能始终保持情爱之存在,这大智慧不要也罢。便是佛陀,也是感叹“若使二同,天下莫能为道者矣!”这句话翻译成现在的话,那可不是“若使两情相悦,普天之人,包括佛陀自己在内,也是学不了道的”吗?从佛经中的这句话中,我不揣冒昧的认为,佛陀之所以“断欲去爱,而为沙门”,只不过因为没办法“二同”,无奈之下才断欲去爱而已。若是情投意合之人在身侧,这位古印度丛林中的智者,也未必就愿意放下爱欲,修什么劳什子梵行。

所谓断欲去爱的智慧,实在不过是在没办法得到爱的情况下,作出的次优选择而已,绝非最优的选择。来此世间走一趟,有份温暖的爱,不管这爱是父母之爱、儿女之爱还是夫妻之爱,都比什么智慧和名望强多了。人在大自然的威力之下,不得不匍匐,才是觉悟的真正的原因。因为倘若不匍匐,爱别离之后,接着下一苦“五蕴炽盛”,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五内俱沸”的苦就要来了,而要解脱这爱别离带来的连环之苦的唯一办法,就只有放下。

佛是怕出来的,不是觉出来的,即便这觉,也是在怕中觉出来的。没有这怕而生出的觉,全部只是文字之觉悟,而非发自肺腑的觉悟,那种说说而已的觉悟,是浅表的觉悟,是不牢固的觉悟,是无法面临考验的觉悟。与无此体验者坐而论道,味同嚼蜡。

实在没有办法从爱别离中解脱时,那就等待吧,要么等待时间抚平创伤,要么等待时间带来转机,要么等待时间带走我们的生命。无限的时间总能解决有限的生命带来的种种苦的。我相信时间,才是最大的佛法。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