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华院士治疗帕金森(摇头疯)医案赏析

董建华院士(1918年-2001年)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中医内科大家,生前曾在北京市东直门中医院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70年,董院士治疗了一例被西医诊断为帕金森综合征的患者。

该患者张某,40岁,1970年5月2日初次找董建华院士就诊。就诊时主诉:头摇不能自主,有时手颤,已持续4年余,先后在多家医院被诊断为帕金森综合征,服用各种药物无效,转而求诊于董院士。

患者就诊时舌质红,苔薄白,脉弦而尺弱。董院士辨证认为患者属肾阴不足、肝风内动,拟以滋阴、潜阳、熄风之法治疗。

初诊处方如下:生地黄24g,生牡蛎30g,生石决明30g,紫石英30g,鳖甲12g,钩藤15g,白芍12g,天麻10g,僵蚕12g。

患者5月11日复诊时反馈,服用上方6剂,头摇手颤基本控制。既已见效,不宜更换治法,董院士于是在初诊处方基础上去天麻、僵蚕,加制首乌、龟版、全蝎。

二诊处方如下:生地黄24g,生牡蛎30g,生石决明30g,紫石英30g,鳖甲12g,钩藤15g,白芍12g,制首乌30g,龟版30g,全蝎3g。

患者连续服药20余剂后,各种症状均消失,遂停止治疗。

帕金森综合征是一种与运动功能相关的临床综合征,大多数的帕金森综合征都发生在60岁以后,但40岁的中年人中,每1万人中也有约10-20人罹患此病。

该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颤抖、运动迟缓、强直及平衡障碍。原发性的帕金森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研究显示,环境、遗传、神经系统老化等多种因素与帕金森的发病高相关。继发性的帕金森综合征多与药物、毒素、头部创伤、代谢性疾病、感染、脑血管疾病有关。

中医虽无帕金森综合征之名,但中医中的“摇头风”与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症状相似。《黄帝内经》中有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中医认为帕金森属肾阴不足、肝阳上亢所致,所以中医治疗摇头风秉承的是滋肾阴、敛肝潜阳、息风止痉的思路。

董院士的这则医案中所用的生地、鳖甲、龟版、白芍、制首乌均属滋阴之药,生牡蛎、生石决明、紫石英、钩藤、天麻、僵蚕、全蝎则属潜阳熄风之品。他的治疗思路简单直接、清晰明朗,并不复杂,疗效立竿见影,疗程也短,这样的医案是活生生的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的教材。

尊敬的读者,我正脱产在医学院校全日制学习,所有文章皆为我每日学习笔记或个人随笔,仅供读者参考。我除此博客与微信公众号外,无任何其他自媒体。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zhouzhiyuan360(或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周志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