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清热除烦利胆,凉血消肿止痛

栀子,是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栀子开的花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味,沁人心脾,栀子是常见的景观植物。

栀子的果实是一味常用中药,栀子的毒性很小,所以被卫生部列为第一批药食两用的中药。栀子的叶、花和根均可入药,功效与栀子的果实相似,一般中药房里常用的还是栀子的果实。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栀子具有护肝、利胆、降压、镇静、止血、消肿等作用。栀子在临床中常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扭挫伤 、高血压、糖尿病等症。

栀子含番红花色素苷基,在工业上可作黄色染料。我国古代,贵族身上穿的黄色的服装,是要用到栀子为染料的。《汉官仪》记有:“染园出栀、茜,供染御服。”

传统中医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出栀子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热病心烦,肝火旺盛,目赤头痛,湿热黄疸,淋证,吐血衄血,口舌生疮,疮疡肿毒,扭伤肿痛等。

按照中药的四气五味理论,栀子的药性是“味苦,性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

一般认为栀子性寒,所以“胃寒作痛,脾虚便溏腹泻者忌用”。不过笔者用含栀子的黄连解毒汤(栀子 、黄芩、黄连、黄柏等四味)治疗夏秋季常患的急性肠胃炎导致的腹泻,用栀子的疗效较去掉栀子不用的疗效为好,所以不可一概而论。

《本草新编》也记载栀子:“止心肋疼痛,泄上焦火邪,祛湿中之热,消五瘅黄病,止霍乱转筋,赤痢。用之吐则吐,用之利则利。”

叶橘泉认为栀子之所以能泄热除烦利胆退黄,是因为栀子有较好的利尿作用。临床中,栀子对热郁小便淋沥不畅的患者,确实有较好的疗效。

在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栀子是一味用得较多的药,《伤寒论》中的栀子淡豆豉汤、栀子甘草淡豆豉汤、栀子生姜淡豆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柏皮汤和《金匮要略》中的枳实栀子淡豆豉汤均用到栀子。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常以栀子与淡豆豉为伍,后施今墨先生亦常以栀子与淡豆豉为一组药对,处方时二者并开。

施今墨认为“栀子能泻心肺之邪热,使其从小便而出,又善解三焦之郁火而清热除烦”,而淡豆豉则能“发汗开腠理,宣透表邪,散郁除烦”,所以二者为伍,栀子侧重在“清”,淡豆豉侧重在“解”,“清解合法,发汗解肌,宣透表邪,清泄里热,解郁除烦甚妙”。

栀子和淡豆豉合用时,主要的适应症是“虚烦”。最简单的栀子淡豆豉汤主治之证为:“心烦身热,不得睡眠,剧者心中懊憹,坐卧不宁,莫可名状,或胸脘痞塞,或胃脘疼痛,嘈杂似饥,但头汗出,舌红苔黄,脉数等证”。

这些症状常见于感冒以及温病、热病后期,因郁热未清,所以患者常有胸中烦闷,烦躁不宁,失眠、汗多(尤其以头汗为著)等症状,也多见于小儿外感后身热狂躁,昏迷不食,所以栀子淡豆豉汤也是儿科常用的一张方子,笔者经常用之治疗小儿高烧不退,神昏烦躁,啼哭不止。

另外这个小方子也可以治疗更年期综合症出现上述症状者。

而栀子甘草淡豆豉汤则是在上方的基础上,更兼见“少气”、“气短”等症状,加甘草以益气。

栀子生姜淡豆豉汤则是在栀子淡豆豉汤等基础上,再加上一味生姜,治疗栀子淡豆豉汤证兼见呕吐症状者。

从这三张处方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医治疗疾病,加减药味,需要遵循“有是证,用是药”的原则。更改一味药,主治便发生变化了。

栀子厚朴汤用到栀子、厚朴、枳实等三味药,主治“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淡豆豉汤和栀子厚朴汤的用药区别主要在于一个是“胸满”,一个是“腹满”,胸满则郁热在上焦,腹满则郁热在下焦。

过去中医的望闻问切中的切实际上包括“切脉”(亦即诊脉,号脉)和“切腹”(亦即腹诊),像日本的汉方医学家就尤其重视腹诊,日本汉方医有专门的腹诊专著,如《腹证奇览》和《腹证奇览翼》等。

栀子淡豆豉汤和栀子厚朴汤,在临床使用时就是典型的要依靠腹证来区分的。不过遗憾的是我们国家长期以来重视男女之防,所以这种在汉代就颇受重视的腹诊术,日渐衰落。

栀子厚朴汤中除栀子外,其余的两味药,是半张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是治疗阳明腹实证的经典用方,这里将大承气汤中泻下作用很强的芒硝和大黄换成了栀子,说明阳明腹实证是正处在形成的过程中,尚未形成,一时还用不上大黄和芒硝来泻下,只用栀子清里热,使里热从小便中出即解。

这是祛邪不伤正的治法。由此可见,张仲景临床辨证之细致,用药之谨慎。

栀子枳实淡豆豉汤则是以栀子、枳实、淡豆豉这三味药组方。这张方子其实也可以加厚朴,根据上文,那么我们就知道,栀子枳实淡豆豉汤治疗的是胸腹均胀满不适的虚烦证,淡豆豉既可以宣发腠理,也可以和胃,枳实则有促进肠蠕动,解决阳明腹证的作用。

所以栀子枳实淡豆豉汤是治疗上中焦胀满不适的虚烦证。这种症状常见于大病初愈,体虚弱,正气尚未恢复的患者,复感外邪,以至于胸满心烦,心中懊憹,坐卧不宁。如病人久不大便,燥屎已成,还可以在上方基础上加大黄。

栀子淡豆豉这两味药组合成的各种方子,也是治疗精神疾患的常用药。精神疾患见上述症状者,也是可以酌情使用的。

另外就是癌症患者胸腹水,兼见心烦不眠,头汗多时,也是可以将栀子和淡豆豉等药作为复方中的一个药对,纳入进去的。

栀子柏皮汤是一张治疗黄疸的常用方,栀子15个,黄柏2两(10g),炙甘草1两(5g),这个方子治疗身热发黄,心烦,口渴但不多饮,汗出不畅,小便短赤,苔黄而脉数。

按照现代药理学,这里主要是用到栀子保肝利胆的作用,按中医的理论则认为这样的患者属于湿热型黄疸,需要将湿热从小便中清泄出来。

上面的这些方子,主要都是用到栀子的清热除烦的作用。但是每种“烦”又有不同的兼见证,所以要用不同的组方思路来治疗,这是中医的辨证论治的特色。离开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光考虑某味中药的现代药理作用,临床疗效是很难令人满意的。

用到栀子清热除烦的方子还有很多,比如加味逍遥丸、安宫牛黄丸、万氏牛黄清心丸等,均有用到栀子的这一功效,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临床上也常用到栀子的清热利湿作用,除了上面的栀子柏皮汤之外,还有现代中成药茵栀黄颗粒,这就是一个保肝利胆,清热退黄的常用中成药。

笔者自己经常在茵陈五苓散的基础上加味栀子,用于治疗肝胆疾病造成的黄疸和腹水,有一定的疗效,供参考。

据《伤寒论》记载,栀子类的方剂服药后,得吐则愈,也就是说,病人服药后呕吐了就好了。急性肠胃炎、肠胃型感冒患者,服用栀子系列的方剂后,可能确实会有得吐愈的现象。不过临床服用栀子系列的汤药后,患者呕吐的很少见。这么多年我没有见过一例,据胡希恕教授讲,他也很少见过栀子系列方剂服药后呕吐的现象。所以这种记载并不一定准确。

栀子的另一大功效是它有凉血止血的作用。

这里我想提一下我最近治疗的一个老年尿血患者,这个患者本是泌尿系统结石,经西医手术取出结石后,一直尿血、尿痛,用各种抗生素治疗无效。无奈之下,求助于笔者。

我给他直接开出了小蓟饮子这张方子:生地黄、小蓟、滑石、木通、蒲黄、藕节、淡竹叶、当归、栀子、甘草各9g。

小蓟饮子的作用是凉血止血、利水通淋,这张方子里选用的各种药,功效均较接近,或凉血止血,或利尿通淋,或活血化瘀。栀子在这里就既有利尿,也有止血的作用。方药用得对症,这个患者只服用了两付,就不再尿血了。

除小蓟饮子外,十灰散也是一张含栀子的止血名方。另外就是安宫牛黄丸这味含有栀子的药,用于治疗顽固性的鼻出血,也是颇有疗效的,笔者此前曾经专门撰文介绍过。

栀子尚有消肿止痛的作用。栀子是治疗外伤肿痛的重要药物,在骨伤科,常用它来治疗跌打损伤。将栀子磨成粉,与鸡蛋或面粉和在一起,再用韭菜泥调和,外敷在伤处,消肿止痛有速效。

另外,栀子和大黄按照2:1的比例研成细末,再用凡士林调成软膏,涂于敷料上贴患处,可以治疗各种属于阳证的无名肿毒(患处红、肿、热、痛)。此法还可治疗腮腺炎、睾丸炎。

汤本求真总结的栀子的主治是“因充血或炎性机转之剧性心烦,兼治发黄,出血”等。

另《本草纲目》记载栀子可以用来治疗酒糟鼻和多种血热型的皮肤病,似亦与栀子的凉血消肿作用有关。

朱步先对栀子止痛功效有过专门的研究,曾撰《栀子镇痛古今谈》一文,罗列了古今名医用栀子治疗各种疼痛有效的方剂和案例。

朱步先认为栀子干姜汤可以用来治疗胃痛,刘河间也常用栀子与高良姜各等份,做成丸药或散剂,治疗各种下痢后腹痛不止,近代名医程门雪就擅用此方治疗腹痛。

另《苏沈良方》中记载有“仓卒散”,是用来治疗各种寒疝腹痛,小腹气,膀胱气,脾肾诸痛,挛急难忍,汗出厥逆“的,仓卒散是用栀子和附子两味药组成的,栀子49枚,炮附子1个,共研为粗末,每次用3钱,水一杯,酒半杯,共煎为七分杯,加少量盐一起服用,据说止痛有良效。笔者未试过。

另外也有医者发现将姜黄与栀子同用,治疗胆囊炎和胆结石引起的肝胆郁滞作痛效果很好。

赵荣胜则喜欢用栀子治疗妇女痛经,其用栀子治疗痛经时,常大剂量用到30-50克,据称有良效。对寒凝血瘀的痛经患者,赵荣胜常用栀子与姜和桂枝或肉桂配伍使用,效果显著。

赵氏曾治疗一例巧克力卵巢囊肿(5cmx5cmx5cm大小)的痛经患者,用少腹逐瘀汤加40克的栀子,连用50剂,患者得愈,且怀孕生产一女婴。

朱良春则擅长以栀子为主,治疗胰腺炎。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栀子确实对胰腺炎有良效,栀子能提高胰腺炎发作时,机体的抗病能力,减轻胰腺炎症程度并有稳定胰腺炎时腺泡细胞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渡舟 《新编伤寒论类方》
  2.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3. 陈明 张印生《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4. 叶橘泉《叶橘泉方证药证医话》
  5. 《中华本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6. 《中药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
  7. 吕景山《施今墨对药》
  8. 李时珍《本草纲目》
  9. 朱良春《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10. 朱步先《栀子镇痛古今谈》(浙江中医杂志,1981(6):16)
  11. 詹文涛《长江医话》
  12.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
  13. 常章富《临证备用中药500味》
  14. 汤本求真《皇汉医学》
  15. 吉益东洞《药征》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