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两济丹”出自清代医家陈士铎的《辨证录》,该方组成为:人参5钱(15g),熟地黄1两(30g),白术5钱(15g),山茱萸3钱(9g),肉桂5分(1.5g),黄连5分(1.5g)。每日1剂,水煎,[……]
分类目录归档:中医药
治疗躁狂(癫狂)急性发作的“截癫方”
清代医生赵学敏在《串雅内外编》中收录了一张名为“截癫方”的方剂,该方由白矾和郁金各等分组成,二者共研末,制丸,每次服用1钱(3g),日2次。赵学敏形容此方治疗“失心癫狂,其效如神”。中医所说的“失心癫[……]
治消化道疾病所致失眠的“黄连温胆汤”
黄连温胆汤出自清代医生陆子贤的《六因条辨》,该方组成为:黄连2钱(6g),竹茹4钱(12g),枳实2钱(6g),半夏2钱(6g),陈皮2钱(6g),甘草1钱(3g),生姜2钱(6g),茯苓3(9g)。[……]
治疗温病湿热证的“神解散”
“神解散”出自《温病条辨》,是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的一张经验方,该方组成为:白僵蚕(酒炒)1钱(3g),蝉蜕5个,神曲3钱(9g),金银花2钱(6g),生地黄2钱(6g),木通、车前子(炒,研)、黄芩([……]
治疗小儿面黄肌瘦的“疳积散”
在周星驰的喜剧片《功夫之王》中有一个镜头,包租婆追赶周星驰时,经过一个巨大的广告牌,广告牌上推荐的产品名叫“疳积散”,广告介绍它可以治疗小儿疳积。疳积是一种中医病名,该病是指小儿脾胃虚弱,运化失常,以[……]
治红肿热痛和丹毒的“解毒汤”
《丹台玉案》中有一张名为解毒汤的方剂,该方组成为:黄芩、黄连、黄柏各1钱(3g),甘草、连翘、天花粉、皂角刺各5分(1.5g),竹叶10片。水煎服,不拘时候,每日3次。
本方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喉源性咳嗽的中医治疗验方6则
喉源性咳嗽是以阵发性咽喉奇痒、干咳连连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是临床多发病。80年代初我国著名的耳鼻喉科老中医干祖望在《中医喉科学》中首先提出了这一病名,并对这一疾病的特征做了详细的描述。本病常见表现为咽痒[……]
当归芍药散的古今用法
当归芍药散出自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组成为:当归三两(9g),芍药一斤(48g),茯苓四两(12g),白术四两(12g),泽泻半斤(24g),川芎半斤(一作三两)(10g)。《金匮要略》中记载的本[……]
常用抗癌中成药安替可胶囊
安替可胶囊是一种常用的抗癌中成药,其成分含蟾皮和当归。本品常用于食管癌瘀毒症、晚期原发性肝癌瘀毒症以及中晚期胃癌的化疗辅助治疗或单独用于晚期消化道肿瘤的治疗,安替可胶囊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
下肢淋巴水肿(淋巴液回流受阻所致)的中医辨证论治
下肢淋巴水肿是一种由淋巴液回流障碍导致淋巴液在皮下组织持续积聚,甚至会引起纤维组织增生的慢性进行性疾病。现代患者的淋巴水肿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淋巴回流受阻病因多不明确,继发性淋巴水肿多由手术切[……]
中成药散结灵胶囊的适应症
中成药散结灵胶囊是小金丸的变方,散结灵胶囊由乳香(醋炙)、没药(醋炙)、五灵脂(醋炙)、地龙、木鳖子、当归、石菖蒲、草乌(甘草银花炙)、枫香脂、香墨等组成,与清代王洪绪的祖传名方小金丸只差一味药,散结[……]
治疗胃咳(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咳嗽)的验方6则
在各种各样的慢性咳嗽中,有一种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该病是由胃内容物反流引起的慢性咳嗽。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易被误诊为慢性咽炎性咳嗽、慢性变异性哮喘、鼻后滴流综合征、慢性支气管炎(尤其是其中的嗜酸性慢性支气[……]
活血、软坚、消肿的中成药“丹鳖胶囊”
丹鳖胶囊是当代中医界研发的一种中成药,成分含丹参、鳖甲、三七、三棱、莪术、桃仁、当归、杜仲、白术、半枝莲、桂枝等,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功效,主治气滞血瘀所致的子宫肌瘤、盆腔炎性包块,症见小腹胀痛、腰[……]
合用类方类药,可以降低毒副作用,并提高疗效
中医开处方可不可以像做数学题一样,对同类方剂和药物就像合并同类项一样聚合在一起使用呢?答案是可以的。
自古至今,许多中医界的临床大家都在这样操作。只是每个医生的叫法不一样,比如刘渡舟管这叫古今接[……]
治疗食积化热证的“枳实导滞丸”
枳实导致丸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的一张经验方,该方被收录在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一书中。该方组成为:大黄十两,神曲(炒)、枳实(麦麸炒)各五钱,黄连(酒炒),黄芩(酒炒)、白术(土炒)、茯苓各三钱[……]
中药的剂量、疗效与安全性问题
不同剂量的药物产生的临床疗效不一样,这在现代药理研究中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不但西药存在量效曲线问题,中药也存在这个问题。
现在有许多中医为临床疗效问题感到苦恼时,将原因归咎于中药。其观点大致有[……]
治疗湿热型发烧之苍芩丸
《医学入门》中一张名为苍芩丸的方剂,该方组成为:苍术5钱(15g),片芩(即黄芩)3钱(9g),甘草1钱5分(4.5g)。制法为将以上三药共同研为末,汤浸炊饼为丸,丸如梧桐子大。每次取1-2钱(3-6[……]
治疗痢疾和放射性肠炎的苍术地榆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有一张名为苍术地榆汤的方剂,该方组成为:苍术2两(60g),地榆1两(30g)。上药锉,每次取1两(30g),水煎,去滓。温服,每日2次。本方有健脾燥湿,清热凉血的功效,主治脾[……]
活血通淋的“代抵挡丸”
抵挡丸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一张治疗“下焦蓄血证”的方剂,由水蛭、虻虫、桃仁、大黄组成,有攻逐瘀血之功效,主治伤寒有热,下焦蓄血,少腹满,小便自利者。
《医学心悟》中有一张名为“代抵挡丸”的方剂[……]
治疗中风后遗症或化疗后手足麻木的“菖蒲汤”
《圣济总录》中有一张治疗中风后遗症的“菖蒲汤”,该方组成为:菖蒲、远志(去心)、木通、白茯苓、人参、石决明、当归、防风、肉桂各1两(30g),上药为粗末,每次取3钱(9g),用水150ml,生姜3片,[……]
治疗咳嗽胸痛的“生津起痿汤”
清代名医陈士铎所著的《辨证录》中有一张名为“生津起痿汤”的方剂,该方组成为:麦门冬1两(30g),甘草2钱(6g),玄参1两(30g),甘菊花5钱(15g),熟地黄1两(30g),天门冬3钱(9g),[……]
治疗呕吐和水肿的吴茱萸丸
《医方类聚》中收录了原载于《经验良方》的一张名为“吴茱萸丸”的方剂,该方组成为:吴茱萸4两(120g),甜葶苈子2两(60g,炒),甘遂1两(水煮)。制法为将以上药焙干,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小。[……]
治嗳气不止的“破郁丹”
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中有一张名为破郁丹的方剂,该方组成为:香附米(醋煮)4两(120g),栀子仁(炒)4两(120g),黄连(姜汁炒)2两(60g),枳实(麦麸炒)2两(60g),槟榔1两(30g)[……]
外用消肿止痛的“拓肿方”
《千金要方》中有一张名为“拓肿方”的外用方,该方组成为:大黄、黄芩、白蔹、芒硝各等份,将以上药切成饮片,以水600ml,煮取300ml,去滓。用布帛四重(今可以医用纱布)放在药汁中,以拓肿上(外敷在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