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必求其本”很正确,但“本在阴阳”就不一定对

《黄帝内经》中有句话说“治病必求其本”,这句话非常正确,治疗疾病的确是要找到疾病的根本原因。但是又说“本在阴阳”,这句话就很有问题。

姑且不说中医的阴阳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单就疾病之本而言,绝非一个阴阳可以概括得了的。比如艾滋病是由艾滋病毒造成的,疟疾是由疟原虫造成的。如果用“阴阳”来描述艾滋病和疟疾,就描述不清楚。用阴阳来解释艾滋病和疟疾的病因,则纯属扯淡,很缺乏说服力。

而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是建立在以阴阳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之上的。这个理论体系之根很有问题,在指导临床时,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传统中药学的四性五味,也是以阴阳为总纲来划分的。四性中,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五味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医认为,纠正人体的阴阳平衡,就能治愈疾病。所以中药以其偏阴偏阳之性,纠正人体偏阳偏阴之病变而发挥作用。这个论的根基存在问题,导致我们很多人兜进这个圈子里出不来。

学习中药,应以学习其功效为主,四性五味为辅。临床用药时,也应该以中药的功效为主,四五味只需要作为参考。如果以四性五味为本,功效为辅,是本末倒置。

历代中医药学家对中药功效的总结,也是在不断进步的。中药功效都是在实践中被观察到的,随着实践的增多,中药功效被不断的扩大化和精确化,这对指导我们用药很有帮助。

传统中医对中药功效的描述,主要是围绕中药能够解决某种可以被观察到的症状展开的,所以描述中药功效的术语都是“对证”的。比如解表退热,疏肝理气等。这也导致传统中医治疗疾病最大的特色是辨证论治。

但原始之辨证论治的方法绝不像今日之辨证论治的方法这么复杂,在初期,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非常的质朴。最初的中医均是根据患者有什么症状,然后用什么药来解决其相应的症状。

根据这种辨证论治思想来治病,可以达到对症用药的效果,在缓解患者的病情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上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以对症用药为主要目的的传统辨证论治思想,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但是相对于疾病的顽固而言,医学始终是幼稚的——不但古代医学是幼稚的,现代医学一样也是幼稚的。还有很多疾病是医生束手无策的。所以医学工作者一直都在努力思索致病之因,寻求更好的解决疾病的方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约在两三千年前,中国的诸子百家思想对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之后阴阳五行被纳入到中医思想体系之中。《黄帝内经》是阴阳五行思想与中医理论相结合的产物,但是用阴阳五行思想去解读包罗万象的人类疾病,显然存在很大的不足。

一些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中医,将完全出自于个人主观意识的“内证”和“外证”体验,不加实验考证的总结为医学规律。此后又有很多不爱思考的盲从者,追捧这些近乎玄幻的理论,遂使中医越来越脱离实际。

梁启超说佛学号称难治,其实治中医之学之难度,较之于治佛学有过之而无不及。今日我们学习中医,需要从沙里淘金。汗牛充栋的中医药典籍中,固然有很多宝贵的治病经验,也有很多错误的东西,容易误导学习中医者“我本眼正,因师故瞎”。

玄谈“阴平阳秘,精神治”很简单,听起来也很有道理,很有说服力,但是这样的玄论不足以根治掉像艾滋病和疟疾这样的显而易见的与阴阳平衡无关的疾病,也很难对癌症有疗效。在实践中,寻找真正的能够对抗艾滋病毒、疟原虫、癌症的药物才是真正的“治病必求其本”之举。

屠呦呦教授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她用现代制剂技术,从传统中药青蒿中提炼出了对疟原虫有100%的疗效的青蒿素。对疟疾来说,青蒿素可以说是真正的治本之药。矫正阴阳偏盛偏衰,是无法达到青蒿素能达到的效果的。

中医药当前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把重点放在研究药物功效,和药物的组合能够达到的对症治疗的效果上。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