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沉思

1. 雨季的成长
北半球的八月,酷热异常,雨水又多,万物旺盛的生长的同时,也在无可奈何的忍受着极端天气的折磨。
佛教有“结夏安居”的传统,在这湿热的季节里,即便是行脚的僧人们,也会找个地方安居下来,一面避暑,一面对自己过去的一年进行沉淀。
中医的经典《黄帝内经》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夏季是万物生长、草木繁荣秀美的季节,天地阴阳之气交通,各种草木开花结果。人在这个季节,应该夜卧早起,顺应自然,不要厌恶酷热而又漫长的白天,尽量保持情绪的稳定,不要容易生气发怒,让自己与大自然一样,保持秀美的状态。疏散阳气和怒气,就像为所爱的东西吸引一样,保持心情的欣悦。因为夏季是生长的季节,应该好好的顺应万物生长的规律,如果反其道而行的话,就会对“心”有所损伤,到秋季就容易得痎疟这种病,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夏季未顺应生长的规律,秋季也就没什么收获了。
万物生长的过程中,需要阳光与雨水。夏季正是阳光和雨水最充沛的季节,但是也会是最难安宁的季节。炙热的阳光,泛滥的雨水,人在夏季受极端的自然条件影响,会变得暴躁易怒。
生长的过程中,往往也会是万物自我毁灭的过程。生长意味着变化,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空间,意味着容易与周边的各种其他的人和物发生冲突和摩擦,没有把握好,欣欣向荣生长便会成为灾难的开始。
所以那些顺应自然规律生长的草木,秋季会有饱满而成熟的果实。那些违背了自然规律,无法顺利生长的草木,秋季便只能一无所获。
人亦如此,成长是令人喜悦的事情,但是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烦恼和摩擦,需要突破一关又一关,直到最终蜕变成为一个崭新的自己。
春去秋来,大自然每年都会有一个夏季。人的一生中也会有数不清的夏季,因为我们的一生之中,不会永久的只保持在某种状态之中,随着生活阅历和自己见识的变化,我们的心智也会不断的成长。
在一种静止的状态中,人不太容易成长,成长总是伴随着困难和变化而发生的。困难和变化就像是夏季的阳光和雨水,给我们成长的营养,同时也挑战我们的承受能力。
人要想保持内心的正向成长,就需要有个结夏安居的态度——在纷繁复杂的变化和各种各样的挑战中,安静下来,看清楚事物的本质,在沉淀中突破自我内心的种种障碍,唯有如此,我们才会蜕变成一个新的我。
2. 变与不变的初心
初心是什么?应不应该保持初心不变?
人生唯一不变的事实就是人会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万物生生不息,没有一刻的我是不变的我。过去的我,早已成为过去。现在的我,在未来也会成为过去。未来的我,在未来的未来又会成为过去。
我们常说某某人变了,但是很少有人说,我自己变了。那只是因为我们有种活在当下的本领,有种把过去、当下和未来的自己错误的混同为一的本领。我们自己也无时不刻不在变化,尽管对每一个人来说,多多少少都有一点点东西不太容易被改变。但这不太容易被改变也会是相对的,任何一个人不存在不被改变的东西,所谓的“不变”只是某些方面变化不那么明显,但是绝非不变。
初心是一个出自佛教的概念,是来自于《华严经》中的“初发心”,或名初发求菩提之心。我不是佛教徒,我对佛教只是一个半桶水,我质疑佛陀是不是真的主张不改初心。佛陀已经洞穿了人时时在变化的事实,当然也应该知道初发心是不可避免的会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做不断的调整。即便是宏大的誓愿,也必会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不断的发生变化。
万物生长的过程,即是不断变化的过程。从种子变为苗木,从花朵变为果实,变化可谓大矣!从儿童变为成人,从青壮年变为老人,从健康人变为病人,从活人变为死人,何来不变的初心呢?
接纳他人和自我的变化,方能随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承认初心会变是客观事实,才能不至于对他人发生变化而心生埋怨,也不至于在自己发生变化时,因为内心的纠结而执着不已。顺应变化,方是真实。
以我粗浅的人生经验,我所知道的最难变化的是人性,而非初心,我更愿意在人性的层面上去理解和接纳他人的变化。人性历经千万年的进化,仍然改变甚微。
我的职业让我总在见识人的善变性,求助于医时,患者与患属的态度极为诚恳,言辞极尽恭维之能事。治疗成功时病人对医生的感激之情,更会上升一层。治疗无效时,求助时的良好态度便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只有少数人无论救治成功还是失败,都能礼貌的对待医生。更多的人,会在没有看到满意的结果时,产生不悦的情绪。更有甚者,会露出从前隐藏起来的狰狞的一面。
我该责难求助者们改变了自己的初心吗?如果我责难这一点,我就不应该再继续学医行医,因为医者的一生,不可避免的要在这种状态中生存。
我只能从人性层面去理解和接纳一切。
没有人的初心是不变的,我自己的初心也不必不变,不变的初心是不成熟的,心智成熟本身就是在初心不断的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实现的。根据自己在现实中碰到的“大样本”,去调整自己的初心,是人必须具备的理性与智慧。但是大致的保持自己的一些基本的原则的不变,也是一个人“靠谱”和“成熟”的标志。
3. 任劳者更应任怨
人到盛壮之年,在家庭中,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我们不可避免的要处在一个核心的位置上。家中的老少妇孺,赖我以生。工作中也会是中流砥柱,困难总是被推到我们这些中青年人身上来。
更可怕的是,怨言也会堆积到我们头上来。家庭会议中,工作会议中,我们会接到大量的抱怨和投诉。因为我们是做得多的人,所以挨批评也最多。
当此之时,人很容易愤愤不平,很容易暗暗伤心,觉得自己累死累活,最后被自己累死累活服务的对象所否定和中伤。
我在经历这一切,很多和我差不多的人也在经历这一切,经常有针对我们的“批斗会”。
要理解与接纳这一切,也只能靠对人性的理解和宽容。需要我们帮助的,必定是我们所爱的或者是我们所服务的弱势群体。蝴蝶飞不过大海,他们只是弱小的蝴蝶,没有飞越大海的能力。他们可能需要借助我们的翅膀才能飞过大海,当他们抓住我们的翅膀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也会让他们不那么舒适。
我们应该反省的是自己,而非谴责他人。因为谴责他人无济于事,这些他人是我们的爱人,是我们的孩子,是我们的父母,是我们的患者,是我们的客户,是我们的朋友。若非有种种缘分,他们是不会和我们在同一条船上的。
给予者即是强势的一方,索取者首先从人格上就容易成为弱势的一方。给予者应该放低自己,而非拉高别人。因为老人已经衰老,孩子尚需成长,妇孺病弱,有无法改变的短板。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也需要尊严。我们有同时给予他们帮助和尊严的义务,有陪伴他们,玩他们的游戏,使他们快乐的义务。
这无关公平与不公平,这是人类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必须学习到的智慧。我们总是会在生命的某个阶段扮演照顾者,在下个阶段扮演被照顾者。唯有当我们在扮演照顾者时,做好了照顾者,才能在我们成为被照顾者的那一天,有资格去享受别人的周到的照顾。
4. 保持距离与克制
我与我的恩师相交二十余年,情同父子,我常常会帮他解决一些问题,如果这过程中涉及到金钱,我的老师一定会跟我结算,无论我如何拒绝他都不同意。
有一次我的恩师对我说:“志远,亲兄弟明算账,你的心意我知道,但是不要拒绝我。有一天你到了我这个年龄,会明白我这样做的道理。”
我们师生的感情至今仍然一如既往的亲密,我也渐渐的明白了我的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了。两个人的关系要想长久,必须要有适当的距离,必须要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克制。我的老师在向我示范“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的做人方式。
即使是亲人,也应保持适当的距离和克制。钱钟书先生说人和人之间就像刺猬与刺猬在一起一样,距离太远会冷,距离太近又会互相刺伤。
孔夫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我觉得按他的这个标准,我自己没法保证自己不是小人。因为我不确定自己会不会有“怨”或“不逊”的情绪。就连孔子自己的这句话似乎都是在“怨”,可见当个不“怨”和“不逊”的君子还是蛮有难度的。
所以我想与人相处最好的状态就是我的老师向我示范的这种为人处世之道。每个人都想有自己的空间和自由,两个人走得太近太亲昵时,距离就消失了,彼此就不可避免的侵入对方的空间,干涉对方的自由,有时甚至是损害对方的尊严,本来好好的感情也会被破坏掉。
唯有保持一定的距离和克制,方能获得长久的感情与友谊。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