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偶感,不求圆满

1. 身所在处,即心安处

以前我觉得“心安处即是身安处”这句话很有道理,所以到处找“心安处”,寻找世外桃源。

如今可能是麻木了,也可能是年龄大了,人豁达了,也没力气再折腾了,所以不再找什么“心安处”。

身所在处,即心安处。

无论在哪里,我心都是安的,身心随时合一。农村也好,城市也好,世间也罢,世外也罢,甚至有一天一不小心进了监狱,都没啥心不安的。

只要不是刀架到我脖子上了,就绝不折腾。刀架到脖子上了,还是要折腾一下的。人生一世,能不横死还是不横死的好。我是一只贪生的蝼蚁,绝不吹嘘什么“将头临白刃,犹似斩春风。”

该干活儿时就干活儿,该吃饭时就吃饭,有书读时就读书,没书读时就自己写书。我的生活过得很充实,精神也很饱满,每天神完气足的,想什么心安不安的纯属多余。

2. 吃喝拉撒,最是重要

曾经我以为悟道很重要,现在觉得如果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悟道上,那真是一场灾难。

有学僧去向赵州和尚求道,赵州和尚问他:“吃粥了没?”学僧说:“吃了。”赵州和尚又说了句“洗碗去!”据说学僧听完后,当下即悟。

悟道也好,求心安法门也好,意思大致都差不多。悟完了,心安了,还是需要继续吃喝拉撒睡。

我活到现在这个年龄,觉得当初自己追寻所谓的心安和开悟,纯属自寻烦恼。生活本来好好的,全被自己多此一举,搅得一塌糊涂。当然,这也是人成长过程中,难以绕开的一个阶段。

生活就是生活,真实而又平淡。一切事悉成佛法,所有相皆为虚妄,在生活之外去寻求生活的智慧,是白忙活。

3. 义之所在,不容思考

最近有几个抑郁症患者找到我这里,寻求帮助。我都是尽量转诊到精神科去,因为我没有精神科医生的处方权,开不出精神科的那些药来。

但有些长住在北京的患者哀求我不要放弃他们,他们寻寻觅觅,找到我,其实只是想借助我的耳朵,去倾听他们的心声。

我想了想,答应了他们,尽管这并不属于我专注与专长的领域。

高二的时候,我们班的一个同学和高一某班的一个同学发生了冲突,到了最后,这件事情发展为两个年级的大多数男生都参与进去了的群殴事件,而且连续多日,每个晚上上完晚自习都会打一架。

事情发展到后来,局面完全控制不住,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很着急,但是无论他们如何做工作,学生们都不听他们的。

后来老师们都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他们恭维我是学生中的精神领袖,希望我来化解这场纠纷。我断然拒绝了,我不想在同学们中间当叛徒。

我的代理班主任,也是我的物理老师宋老师,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他把我请到他家里吃饭。

在饭桌上,宋老师跟我说,文革时,有一伙儿人,要用锄头把他们村的一个被批斗的右派打死,他当时见情势危急,想都没想会有什么后果,挺身而出,阻止了这场恶性事件。

多年后,当事双方都来感谢他。当年要打死人的那些人,也感谢他拦住了他们作恶。

宋老师最后对我说:“志远,义之所在,不容思考。眼下确实只有你站出来,才能结束这场恶斗,年轻人冲动,等他们长大后,不会怪罪你的。你现在是学校里最有影响力的学生,处理这件事情就是你的义务。”

我被老师的话打动了,如师所嘱,代表高二年级,去向高一年级道歉了,同时尽力阻止高二年级学生再去打高一学弟们。这件事情就这么解决了。

后来我高考失利,没有考上理想的医科大学,被另一所也还不错的工科大学在全国排名前五的专业录取了,但我不喜欢这专业,我的内心深处很痛苦。

领取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经过学校大操场,看到满头白发的宋老师在那里义愤填膺的对其他老师说:“高考制度如此不合理,周志远这样的学生不能被中国最好的高校录取,这个国家的抡才制度有何存在的意义?我们搞教育,难道是为了栽培庸才吗?”

我本来很沮丧,无意中听到老师的话后一下子就振奋起来了。我是个很自强的人,那一刻我心中暗下决心,无论我走到哪里,我一定要自立自强,不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实际上这么多年我也是这么做的。

如今,当我在学医行医的路上,有时因为懈怠或者畏惧想退缩时,我就会想起满头银发的宋老师送给我的那句话:“义之所在,不容思考。”

当病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当患者们信任并不肯放弃我时,我知道,自己有义务为他们的生命站岗。

4.包羞忍耻,负重前行

行医对我的信心打击很大,因为经常事与愿违。医生和患者都满怀希望的以为某个病人的问题能解决时,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

失败多了,我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也会对自己所选择的这个职业产生怀疑,有时我会想,这行医与骗钱有何两样?害得那么多患家人财两空。

另一些时候,患者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患者及其家属发自内心的对我说声谢谢时,我的内心又无比的喜悦。

我有很多次想逃离这个行业,因为它总是令我内心很受折磨。但是渐渐的我也意识到,这种内心的折磨在医生这个群体中,广泛的存在。

如果我因为这种内心的折磨离开这个行业,那么患者们就少了一个可以帮助他们的医者。而且,越是这种人人都怕的行业,越需要有人来坚守。

古人云,包羞忍耻是男儿。一个人,总要有点包羞忍耻的精神,有人唾弃我们,我们就离开,那么就没有人来守护生命了。

医学虽然不完美,解决不了所有人的问题,但是却能解决部分人的问题。大家都怕干这种容易被人辱骂的工种,这个职业就会消亡,那些可以被救回来的病人,也得无辜的死掉。

我现在带了几个小徒,我尽可能的对他们好,尽可能的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尽可能的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素养。

我只希望,他们将来在医疗行业耕耘的时候,累了,或者被人辱骂了时,想一想自己的老师也遭遇过这一切,心情能好受一些,能够一次次的站起来,把这条路走下去,坚守住救死扶伤的使命。

《菜根谭》中有句话说得好:“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菜根谭》中又有一句话:“标节义者,必以节义受谤;榜道学者,常因道学招尤。故君子不近恶事,亦不立善名,只浑然和气,才是居身之珍。”

这两句话,我经常翻出来读一读,提醒自己,既然已经选择了从医,就要接受医学并不完美这一事实,也要接受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受到羞辱这一现实。包羞忍耻,负重而行。

有时我们能帮助病人战胜死亡,有时我们只能帮助病人战胜对死亡的恐惧,有时这两者我们都做不到,反而会引起患家的愤怒和仇视,这都是正常的。

我们要做的不是在遭受羞辱时愤怒和沮丧,而是尽可能的去理解医学和人性的不完美,包羞忍耻,坚守住自己的初心,尽可能的救死扶伤。

谨以此,与诸位医界同仁共勉。

5. 不求圆满,常生欢喜

早上,一个法师通过微信给我发来了中秋节的问候,她如此说:

“北方应该已有入秋迹象了,我喜欢北方,一年四季的轮回特征非常明显,更能引发人对生老病死无常的思考。秋之美,在于绚烂之后的归于平淡。

秋收,是人对秋天普遍的概念,认为秋天就应该有所收获,假如,等待了冬藏、忙活了春耕、夏耘,而到了秋天并没有收获时,假如委曲而求不得全时,此时,人会是什么样的态度?人是否还能认同于自己的付出?是否还能一如既往?是否能对无常(空)有个全然的接纳?

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而这一天却又是后羿和嫦娥分开的日子,人类总喜欢幻想一个圆满,其实圆满中充满了不圆,阴晴圆缺正是圆满的过程,无圆才无不圆。”

法师的文采很好,感悟也很深刻。既然是送给我的话,我就引用她的话来作为本文的结尾吧!愿每位读者都能不求圆满,常生欢喜,在不完美的人生中快乐的生活着。

微信公众号:zhouzhiyuan360(或搜“周志远”)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

作者微信号:zhouzhiyuan1979(或:36641)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