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历多了性情淡,学问深时意气平

清代乾隆年间的状元石韫玉有副很有名的楹联: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我将其略修改了一下,作为本文的题目,抒发一下我个人的一些内心感受。

一个人走进人世间,大抵都是要经历一个满腔热血,然后失望透顶,再逐渐适应的过程,这是一个心智逐渐成熟的过程,也是一个理想去泡沫化的过程。

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多,我相信多数人会不断的纠正自己对人生的看法的。

《红楼梦》中有个对子:“窥破世情惊破胆,参透人情冷透心。”这副对联所反映的,正是一个满腔热血的人,有了一些真实的人生阅历后,逐渐的对现实失望透顶的情况。

有一些人会在这种失望中沉沦,另一些人会在这种失望中不断的调适自己,最终达到一种恬淡自得的平静状态。这样的一种状态,就是我所要说的“阅历多了性情淡”的情况。

一个热爱思考的人,是可能会在生活的风浪中,淘洗掉心中的沙砾,渐渐的沉淀出一池清泓,最终达到宠辱不惊,超然物外的境界的。

人性的多样化,决定了我们人类社会充满了不确定性。

我们常说某某人善变,其实善变这个词用错了。某某人原来怎样,后来又突然不怎么样,不是因为其善变,而是因为人性是复杂多样的,他之所以变了,只不过我们看到了他身上的,我们在过去没看到的一面。

我们习惯于一厢情愿的认为,人性中那些我们喜欢的一面才应该存在,而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一面不应该存在。这种对人性根据自己的好恶进行的简单的取舍,恰是一个人心智还不够成熟的体现。

人类天生的是一种群居的动物,所以多数人会选择群居的生活模式,与很多人建立起各种社会关系,仅有极少数人会选择完全的遗世独立,但是作这种选择的人,也未必比其他人更高明,充其量不过因为这种人适应能力太差,无法适应群体生活的社会模式而已。

人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需要吃喝拉撒的动物,需要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获取资源才能生存下去。所以人与人之间,为夺取资源而出现的各种掠夺性和欺骗性的行为都不足为怪。人性中恶的那一部分是天然的,善的一部分才是被驯化出来的。

人类学家们认为,人类的很多善良的品质,比如互助互爱等,均是在共同生活的情况下被训练出来的。原始人类单独狩猎很难成功,因此就必须依赖同伴一起才能猎取猎物生存下去,也必须和同伴在一起,才能共同抵抗来自外界的威胁,这种互相依赖的关系,发展出了人类的各种美德。

但是我们从小就充满了幻想,错误的认为人类社会已经文明到了人人可以永远互助互爱,永远诚实的程度,这种幼稚的人生观必然会遭遇现实的嘲弄,而这些来自现实的嘲弄又会使一个人梦想幻灭。

唯有阅历足够时,我们才能体认到,人性中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都是客观存在的。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每个人作为芸芸众生之一,无法摆脱人性困境的无奈。不但别人无奈,我们自己也很无奈。

如果还认识不到自己也处在这种无奈之中,那说明我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没有达到可以认识自己的错误的程度。我常常见到一些总以为自己是善良而其他人很恶劣的人,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愤激和抱怨。请恕直言,有此想法的人,尚不够成熟,还不能反躬自省。

《菜根谭》中有段话:“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我个人的浅见,这段话说得很好,但是还不够好。

这段话鼓励我们忍受一下自己的名誉受点玷污,这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却又貌似是在鼓励大家多些谦谦君子的风范,以使自己更美好,淡化了人人本身具备劣根性的一面的本质。

我认为更好的说法是,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和其他人一样,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劣根性。我们和其他众生一样,也无奈的活在复杂的人性困境之中,没有办法达到“止于至善”的状态。

这样的认识有助于我们获得宽容平和的心态,不再热衷于与人“甘若饴”的交往,也不至于心中有太多的怨恨和计较。

这就是我要说的“阅历多了性情淡,学问深时意气平”。

性情淡和意气平是一体两面,其本质都是放弃对人性和社会的止于至善的要求和幻想。唯有放弃这一要求和幻想,我们才能够宽容的对待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众生,原谅他人,也原谅自己,不因苛求而苛责他人和自我。

需要注意的是,我这里所说的是放弃对人性和社会的止于至善的要求,而不是放弃对人性和社会的止于至善追求,实际上我个人是很愿意提倡大家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追求社会的不断完善的。

但是这就像在考试,我们很难所有科目都考到满分一样,作为能力有限的人类,我们确实做不到“止于至善”。诚如古人所言: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既然如此,那又何必和自己,和这个世界过不去呢?

最后,今天正值高考。在文章的末尾,叔祝各位烤生朋友们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个个都考进理想的大学。叔在工地上,等你们四年后,出来和叔一起搬砖。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