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切疾病归因于情绪是一种错误和低端的认知

我经常听到许多人和我交流疾病的病因,讲来讲去,最后喜欢将他们遇到的疾病归因于情绪因素,认为如果患者心情好点,就不会得某种疾病。这种想法实在是太普遍了,以至于影响了很多人就医。

诚然,生病了的人在确诊某种疾病之前,可能存在一些情绪问题,但他们的情绪问题与他们所患的其他疾病(比如癌症、糖尿病、高血压等)并没有关系——不但无直接关系,也无间接关系。

甚至有部分人的情绪问题,本身就是他们的身体疾病导致的,而非他们的身体疾病是由他们的情绪问题所致。

安抚患者的情绪的确很重要,医生和家属都应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患者受到疾病折磨,不可避免的会心情低落,给予患者安慰是人文关怀精神和爱的体现。

但简单地将癌症等难治性疾病归因于情绪问题所致,不但给患者增添了心理负担,让患者产生病耻感和负罪感,还可能影响到后续的治疗。

有一些信服了这一观点的人会试图通过调节情绪问题来控制他们的肿瘤,少数极端者甚至把这当做唯一的治疗手段。最终发现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的肿瘤依旧在进展。

如果患者是出于经济角度考虑的话,尚可理解,但若单纯是从个人的信念出发这么做,无异于在自杀。

中医的三因学说将各种疾病的病因归于三种: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其中内因包含心理因素。这说明可能某些古代的医生意识到了人存在心理/精神疾病,但在历史上,不断有人把这一学说发展到一个错误的极端,他们习惯地将各种难治性疾病归因为纯粹的精神因素。

如今,随着生物医学的进步,我们知道,许多过去被认为是精神因素所致的疾病,其病因根本与心理或精神因素无关。

比如乳腺癌的病因可能是遗传的BRCA1基因所致,而绝大多数胃病的病因是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高血压和脑卒中可能与高钠饮食和遗传有关。但既往的错误的认知仍然在人群中普遍存在,许多人仍然相信乳腺癌是气出来的,胃溃疡是精神压抑所致,脑卒中是因为患者性格暴躁所致。

诚然,确实有少数患者身心共病,他们的心理疾病与他们的身体疾病存在关联,他们改善心情,确实也能改善他们的器质性病变。但大多数器质性病变与情绪无关联,将这些疾病与情绪进行关联是一种错误且不负责任的做法。

人们试图劝说患者通过调整好心态来战胜此类疾病,搞得某些生性乐观的患者最后都会产生自我怀疑:我是不是真的精神不大正常?我该如何做才算心态良好?

我在实践中见到许多心态很好,性格温和,家庭和睦的人脑卒中、乳腺癌或胃溃疡了,他们的疾病多由遗传基因和生活习惯所致,和他们的情绪毫不相干,精神病院的精神疾病患者的患癌率也不比正常人明显偏高。诸多事实都无法证实情绪是其他疾病的罪魁祸首,但仍有大量的人信奉这种过时、错误和低端的认知,这说明我们的医学科普仍然很不到位。

患者的情绪问题也有可能被某些医术不佳的医生当做治疗失败的借口,他们给予的是一种无效的治疗,但他们推卸自己的责任,将患者治疗无效归咎于患者在治疗期间不配合,未能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其实大多数人的心理调节能力均属正常,即便他们患病了依然如此。

情绪调节能力差的人只占总人群的百分之二三十,严重情绪失调者的比例更低,正常人有点烦恼,尤其是生病后增添了更多的烦恼,并不会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健康。治疗有效后患者的情绪会显著好转,不应因果倒置,将无效治疗归因于情绪所致。

内心强大,心态极度平和者,与内心脆弱,经常精神崩溃者均只占少数。即便是精神疾病患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大部分时间里,情绪也是基本稳定,可以过正常生活的。

但在我们这个时代,因为生活而产生的焦虑和压力容易被过度解读,精神因素与其他疾病也经常被一些不负责任的人进行牵强附会的关联。

这样的做法给许多人增添了更多的烦恼,无益于解决他们的身心之痛。反倒是让他们更加茫然失措,也更有压力,甚至因此而损失钱财,为趁虚而入者提供欺骗的良机。

所以,让我们少给自己和我们的亲人们贴各种情绪病的标签吧,只有严重到无法维系正常生活和正常人际关系的人,才算得上情志病患者。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带来的种种烦恼,人人皆有,不算病态。

正常的情绪调节能力有一个很大的区间值,只要在这个区间内,都是健康的。不要杯弓蛇影或道听途说,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于情绪,患者也应拒绝这种污名化标签。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微信:zhouzhiyuan1979,微信公众号:zhouzhiyuan36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