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个城市间穿梭的生活

周五下午的最后两节课是解剖课,老师讲完课后,我到讲台上问了她几个问题,顺便把她带到教室里的一袋教学用骨骼逐一拿起来看了看,认识老师在课上讲的骨骼。那一刻,我没有丝毫异样感。用完后,我突然想起来问了问老师,这骨骼是真人的还是制作的模型?老师平静地说:这是真人骨骼。听到这四个字,我顿时产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异样感,这是我第一次亲手去触摸医学课堂上的“大体老师”(人的遗体)的部分组织。

下课时间是下午4:10分,我买的回北京的车票是下午5:00的票,下课后我一路飞奔到宿舍取完行李就往校门外赶。同宿舍的另一个同学也和我一样要赶火车回家过周末,我们约好结伴而行,他先我一步到校门口去打车,他的车是周五下午4:50分开。为了不耽误他的路程,我行动非常匆忙,都没有来得及好好洗个手就提着行李飞奔到校门口。

火车站离我们学校不远,打车一刻钟就到了。但我们到了火车站便开始分头检票上车了,因为时间紧迫。上了火车后,我赶紧去卫生间洗了洗手,那里也没有香皂,所以这手洗得不够彻底。我的解剖老师是个40岁上下的女教师,她的教学经验丰富,根本不用带课本就能行云流水般的把课讲得既生动又清晰。但是她每次进教室都提着一袋子的标本——我们眼下正在学骨学,那袋子里装的就都是大体老师的骨头,提着标本的她每次走进教室,都是一脸的淡定。

我很惭愧,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这么仔细地把大体老师的标本拿在手中端详,知道这是人的遗体中取出的骨头后,我内心的那种不适感久久不能散去。在火车上坐定后,我想到自己已经签署了遗体捐献书,承诺去世后遗体中有用的部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其余部分捐给医学机构做教学研究用。从我本心来说,我希望将来的医学生能够通过我的遗体制作的标本学习到解剖知识,更好地帮助患者解除痛苦,我想我今天接触到的这个“大体老师”在生前也应该是抱着这样的愿望来捐献自己的遗体的吧?

这么想着我的心中舒服了一些,我个人不希望将来接触我的遗体的医学生有任何不适心理,我希望他们就像面对一个亲切的老朋友一样,可以和我的骨头谈笑风生,那样我也不寂寞。想着想着,我的心逐渐开朗起来了。

就在这时候,我对面的一个女乘客看到我桌子上放着的《人体解剖学》一书,好奇地问我为什么要看这书,我说我是学医的,刚上完解剖学课,多看几遍好把知识点记牢一点。那个健谈的女乘客马上就猜到我是哪个学校的,因为她和我同一站上的车。不过她根据我的年龄,猜测我是那个学校的老师。我也不去指出她的错误,不想跟她解释我是个大龄医学生,以免太过引人注目。

她告诉我,她从小就在我们学校附近长大,对大体老师什么的不感到紧张。谈兴正浓的她为了展示她好客的天性,请我吃瓜子。我赶紧谢绝了,手都不敢伸出来。虽然做了一些自我开解的心理工作,但让我马上用摸过大体老师的骨头的手去拿瓜子吃,我的心还很膈应。

她固执地请我吃,还抓一把要塞给我,我忙不迭地对她说,我刚刚上完人体解剖课,你要是知道我这手几十分钟前摸过什么,你都没有食欲吃这瓜子了,我可不是跟你客气,是真的没食欲。她明白了我想表达的意思,笑起来了,没再坚持。

她是个有两个孩子的全职妈妈,丈夫是本地的公务员,周五她坐火车到北京去找她的朋友一起去天津看林忆莲的演唱会。她很健谈,虽然我不是个好的谈话对象,但是正在兴头上的她还是没话找话地和我谈了很多。多亏她的健谈,她减轻了我第一次在解剖课堂上接触人的遗骨的那种不适感。

车到北京后,我们互相道别。这位全职妈妈一路上给我灌输当官有太多的好处的思想,直言不讳地称自己是个官太太和官妈咪迷,她希望她丈夫和孩子从政当官。我对她谈的这一切完全无感,所以早就盼着结束旅程,免除一个五线城市的公务员家的家庭主妇在我耳边的絮叨之苦。

孩妈在北京西站接我,一周没见,不止我想她和孩子,她也想我了,所以她要给我点“仪式感”。再次回到离开了一周的家,我别提多开心了,哪儿都要检查一遍,看看我的植物是不是还好好的活着。离家前我刚种下了一些蒜,现在都长出了五六公分的蒜苗了,十一回来也许就能吃到自己种的青蒜了。

猫看到我也很亲切,用它的头蹭我的腿,寸步不离地跟着我。我去卫生间,它也去卫生间;我去卧室,它也去卧室;我去阳台拿书,它也跟着我去阳台的书架上东张西望。猫有个特性,在家里主要只认一个主人,平时我照顾它最多,所以它只跟我亲。

幸好周末和节假日我还能回家,要不然这些亲密的关系就都要接受严峻的考验了。我很感谢我们学校的老师和校领导,我被允许可以每个周末和每个节假日都回家,这算是对我的特别照顾了。只要我每次回家前提交一份请假条。我周三晚上一次性提交了两张请假条,把这周末和下周末的假都请了。

往返一趟的车费并不贵,最便宜的车只需要五十多块,我坐的就是这种最便宜的。但车厢里有很多乘客吸烟,烟味呛得我受不了。所以我在车上就把返程的票改签为那种一趟一百块的车了,那趟车的车厢不允许吸烟。这样算来,每个月通勤的费用得九百元左右。在校的生活费大概在一千元左右,每个月的总花销得两千元左右。加上五千块的学费和六百元的住宿费,一年的花销差不多要两万多一点。

但实事求是地说,这是最合算的学习费用,也只有国家公办的院校才能提供如此廉价的教育服务。我们学校虽然穷了点,但是给医学生提供的教学条件是充足的,实验楼和实训楼里的各种教学辅助用品齐全。在周五最后一节课的课堂上,解剖老师告诉我们,我们马上就要进实验室做第一次的实验了。这次实验的目标是从一堆杂乱无章的骨骼中找出各种各样的骨头,并且尽量把它们拼成整体。

我对这实验还蛮期待的,开学第一周学校就把课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我们已经开始上最基础的专业课了,这些课程我都很喜欢,听课听入迷了,颇有相见恨晚之感。西医和中医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的系统,但是第一个对人体和生命奥秘充满了兴趣的人来说,一切以研究人体运行规律的学问都有趣得很,并不存在水火不容的对立关系。

我们学校一百多个人同一个教室上课,解剖老师同时在带着五百多个学生的课。在这样的条件下,要想学到真东西,就得自己积极与老师接触,同时要动脑子寻找各种课堂外的教学资源。周末回家我在家里下载了100多个G的专业课教学视频,选课的唯一依据就是在B站上的播放量靠前。我没有鉴别课程好坏的能力,但我相信医学生们共同的选择不会有错。

第一周在学校上课,听不懂的部分,我就用手机流量在B站上找教学视频看,那样的看法让人很心疼手机流量。本来到校报道的那一天,有电信部门的到我们学校办理校园流量卡,每个月只要40元,就可以享受280G的免费流量,实在是划算得很。

但是那推销的小姑娘找错了人,她们围着我儿子,对我儿子喊:“学弟,我是你的学姐,办卡不?”我儿子幽默地指着我,对那小姑娘说:“他才是你们的学弟!”这句话当场让我爆笑不止,两个推销流量卡的小姑娘面面相觑,丈二金刚莫不着头脑,不明白我们在说什么,也不知所措,我们就这样错过了办卡的机会。我这周一边用流量刷课,一边在心中埋怨我儿子当天的恶搞坏了我的好事。

除了下载一堆的教学视频,我这次也从家里带了半箱子的书到学校,这些书有我买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本科生的标准教材和练习册,也有我个人非常感兴趣的《神经解剖学》。我研究中风后遗症和精神疾病很多年了,我想趁着在学校上课的机会,把《神经解剖学》也自学一下,不懂的问题就问我们那大大咧咧的解剖学老师。她对我提的问题从不厌烦,虽然有部分问题她答不上来。有一次她对我说,你研究的可真深入啊,应该到更高一级的学府去继续深造,我们这只教得了最基础的。

但她能给我提出很多很好的建议,这对我来说就足够了,只要她能给我指明方向,让我顺利地找到教学资源,我就心满意足了。我这几天顺着专业课老师们推荐的各种学习资料,已经收集了足以学习一个学期的教学视频了。这些教学视频都是我国各顶级医学院校最有名的教授的讲课视频,基本都入选为国家精品课程,如果能认真看完,和跟着他们上课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周五到家,我就这样折腾到半夜十一点半,孩妈说,你这一上学,精神头儿可真足啊。我这一周的精神头儿确实足得很,在学校,那些和我儿子差不多大的同学们也对我说,叔,你怎么总是精力那么充沛?我们这些年轻人都比不上你。体育课老师也跟着我的同学们一起喊我叔了,他看着我一副精力旺盛的样子,安慰担心体测成绩的我说,你放心,你这样子,体测过关是没问题的,顶多在一些自己不擅长的项目上得不了高分而已。

我之所以精力充沛,只是因为我选择的这条路是我自己喜欢的。如果我不喜欢这条路,我想我不但会蔫下来,还很难克服接触大体老师的不适感。如果那样的话,我是不会适合去学医的,起码不适合学习临床医学。因为酷爱医学,所以假如我现在没有考入医学院校,此刻的我也是会在国家图书馆里看医书的。去上学,只不过是换个地方去继续看书,上学还能顺便得到一个医学学历,何乐而不为呢?

我对眼下的一切都相当满意,虽然这种双城生活给我带来了一些不便,但这种困难不难克服。住校也没什么不好,住校的第一周,我认识了十一位同学,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和他们最少一起参加了一次集体运动。我们宿舍和隔壁一个宿舍的同学,我基本上都认得了。

一些同学叫不上某个同学的名字还来问我,我其实记性比他们差,我只不过在问到了这些同学的名字后,把他们的名字记在手机上了。观察到他们有某项特长后,还会在他们名字后面注明,时不时的拿出来看一下,这样再和他们接触时就能直呼其名,也能和他们一起去做一些共同感兴趣的运动。所以这一周,我很快便融入了这个年轻人团体,毫无违和感,他们也喜欢到我宿舍里来找我一起去打球。

还有两个同学喜欢跟着我一起去泡图书馆,也有一个同学喜欢和我坐在一起上课,他们希望在我身边受我影响,自我约束能力变强一些。和年轻人在一起,最大的好处就是彼此能快速建立起一种单纯的友谊。上学前我担心的可能会被边缘化的问题消失得无影无踪,同学们和我一起玩的时候,我们彼此都忘记了我们之间的年龄差。住校其实比在外租房好,住校容易认识新朋友,在外租房反倒孤独。

从某种固化的视角来看,这种双城生活貌似失去了许多便利。但换个视角去看,双城生活让我收获更多,多了许多学习的机会,也多了许多新同学和新朋友。而已有的一切则未曾离开我,家人未曾离开我,猫也未曾离开我。这样的双城生活,又有什么不好呢?

尊敬的读者,我正脱产在医学院校全日制学习,所有文章皆为我每日学习笔记或个人随笔,仅供读者参考。我目前学业繁忙,精力有限,毕业前无法为您提供服务,敬请谅解,患者朋友请到正规医疗机构挂号就诊。我除此博客与微信公众号外,无任何其他自媒体。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zhouzhiyuan360(或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周志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