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是以骨组织为主体构成的器官,骨组织包括骨细胞、胶原纤维和基质等。人体骨是在结缔组织或软骨基础上发育(骨化)形成的。
骨具有一定的形态,表面有较厚的致密结缔组织膜即骨膜包被,骨髓腔及骨小梁间隙分布有骨髓,骨膜内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能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再生和改建的能力。经常锻炼可促进骨的良好发育,长期废用则出现骨质疏松。骨为体内最坚硬的结缔组织,体内99%的钙以羟基磷灰石形式贮于骨内,因而骨为体内最大的钙库,与钙、磷代谢关系密切。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成人共有206块骨,其中6块听小骨属于感觉器。骨按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附肢骨,其中颅骨和躯干骨合称为中轴骨。骨也可以按形态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骨表面常有肌肉附着、血管和神经通过,或与临近器官接触。这些因素会影响并赋予骨特定的形态。
骨是由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的。
骨质由骨组织组成,按结构可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骨密质结构致密、抗压、抗扭曲性强,分布于骨的表面。骨密质的硬度比钢板还硬,是最坚硬的材料之一。骨松质呈海绵状,由相互交织的骨小梁排列而成,配布于骨的内部。骨小梁的排列方向与骨所承受的压力和张力的方向平行,因而骨能承受较大的重量。
扁骨的骨密质配布于表层,称内板和外板。外板厚而坚韧,富有弹性。内板薄而松脆,故颅盖骨骨折多见于内板。骨松质配布于中间,称板障,有板障静脉经过。短骨和长骨的骨骺,外周是薄层的骨密质,内部为大量的骨松质。
骨膜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被覆于关节面以外的骨表面,含有丰富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管,对骨的营养、再生和感觉有重要作用。骨膜可分内、外两层,外层致密,内层疏松。骨髓腔和骨松质的网眼衬有一层菲薄的结缔组织膜:骨内膜。
骨膜的内层和骨内膜有分化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能力,可产生新骨质、破坏原骨质以重塑骨。幼年期骨膜功能活跃、以促进骨的生长;成年时相对静止,维持骨的生理状态。骨损伤时(如骨折),骨膜或骨功能重新活跃,以促进骨折的修复愈合。如骨膜过度剥离或损伤,则骨折愈合困难。所以骨科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破坏骨膜。
中医治疗骨折常以补肾健骨和活血化瘀的思路治疗,这种治疗思路一是可以促进骨的再生,而是可以改善骨的血液循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骨髓为填充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的软组织,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其他幼稚型血细胞,呈红色,有造血和免疫功能。胎儿和幼儿的骨髓均为红骨髓,5岁以后,长骨骨干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呈黄色,称为黄骨髓。黄骨髓不再具有造血能力,但失血过多或中度贫血时,黄骨髓能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
椎骨、髂骨、肋骨、胸骨,以及肱骨和股骨等长骨的骨骺内终身存在红骨髓,临床常选择髂前上棘或髂后上棘等处进行骨髓穿刺,检查骨髓象。
骨组织内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组织。
长骨的动脉包括滋养动脉、干骺端动脉、骨骺动脉及骨膜动脉。可分为骨干营养系统、骨骺-干骺端系统、骨膜、骨皮质系统。滋养动脉是长骨的主要动脉,一般有1-2支,经骨干滋养孔进入骨髓腔,分升支和降支达骨端,分支分布于骨干密质的内层、骨髓和干骺端。
骨膜有丰富的淋巴管,但骨髓内、骨皮质内是否存在淋巴管,尚有争论。
骨内有丰富的神经,伴滋养血管进入骨内,分布至哈弗斯管的血管周隙中,以内脏传出纤维(无髓)居多,分布至血管壁。躯体传入纤维则多分布于骨膜。骨膜对张力或撕扯的刺激较为敏感,所以骨脓肿和骨折常引起剧痛。
骨由有机质和无机质组成。有机质主要是胶原纤维束和黏多糖蛋白等,构成骨的支架,赋予骨弹性和韧性。无机质主要是碱性磷酸钙,使骨坚硬挺实。脱钙骨(去除无机质)仍具原骨形状,但柔软有弹性;煅烧骨(去除无机质)虽形状不变,但脆而易碎。
骨中的的有机质和无机质的比例,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幼儿时期骨的有机质和无机质各占一半,故弹性较大,柔软、易变形,在外力作用下不易骨折或折而不断,称青枝状骨折。成年人骨有机质和无机质的比例为3:7,最为合适,因而骨具有较大的的硬度和一定的弹性。老年人的骨无机质所占比例更大,脆性增加,但因激素水平下降,影响钙、磷的吸收和沉积。老年人骨质呈多孔性,骨组织总量减少,出现骨质疏松,此时骨的脆性较大,容易发生骨折,且骨折后不易恢复。
骨发生于中胚层间充质,自胚胎第8周开始,间充质呈膜状分布,并逐渐骨化,称膜化骨;或首先发育为软骨,继续骨化,这个过程被称为软骨化骨。
尊敬的读者,我正脱产在医学院校全日制学习,所有文章皆为我每日学习笔记或个人随笔,仅供读者参考。我目前学业繁忙,精力有限,毕业前无法为您提供服务,敬请谅解,患者朋友请到正规医疗机构挂号就诊。我除此博客与微信公众号外,无任何其他自媒体。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zhouzhiyuan360(或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周志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