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肺汤出自《杨氏家藏方》,由知母、半夏(汤洗7次)、杏仁(去皮,尖,炒)、麻黄(去节)、阿胶(蛤粉炒)、贝母各1两(30g),桑叶、款冬花、炙甘草各5钱(15g)组成。
制法为将以上各药切碎或研[……]
平肺汤出自《杨氏家藏方》,由知母、半夏(汤洗7次)、杏仁(去皮,尖,炒)、麻黄(去节)、阿胶(蛤粉炒)、贝母各1两(30g),桑叶、款冬花、炙甘草各5钱(15g)组成。
制法为将以上各药切碎或研[……]
天麻钩藤饮出自《杂病证治新义》,由天麻3钱(9g),钩藤4钱(12g,后下),石决明6钱(18g,先煎),栀子3钱(9g),黄芩3钱(9g),川牛膝4钱(12g),杜仲3钱(9g),益母草3钱(9g)[……]
百花丸出自《济生方》,由款冬花、百合(蒸、烘焙)各等份组成,将上两味研成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小。每次1丸,饭后临睡前细嚼,生姜汤送服,噙化更好。
本方的功效为养阴润肺,止咳化痰,主治七情内伤[……]
《圣济总录》中有两张治疗乳痈肿痛的方剂,一张是外用的“托外膏”,一张是内服的“当归饮”。
托外膏由黄芪(锉)1两5钱(45g),白芷、大黄(锉,炒)各1两(30g),当归(切,炒)、续断各3钱([……]
凉膈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川大黄、朴硝、炙甘草各20两(600g),栀子仁、薄荷(去梗)、黄芩各10两(300g),连翘2斤半(1250g)组成。用时将以上各药,共研为末,每次取2-4钱(6-[……]
资生丸出自《证治准绳》,本方的原创者为繆仲淳,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本方又名保胎资生丸,因为本方有保胎作用。
资生丸由白术(米泔浸,用山黄土拌蒸9次,晒9次,去土,切片,焙干)3两(90g)[……]
神仙延龄丹出自《鲁府禁方》,由旱莲草(取汁,晒干成膏子)250g,补骨脂(炒香为末)500g,五加皮(酒浸1昼夜,晒干),赤茯苓(人乳或牛乳浸),生地黄(酒浸1昼夜,取汁,晒成膏子),大枣(去皮,煮熟[……]
沉香附子汤出自《魏氏家藏方》,由沉香5钱(15g),附子9钱(27g,炮,去皮脐,切片)组成。用时以水一盏(150ml),磨沉香300匝,以余水洗下。将附子分成三份,以沉香水煎,每次加生姜5片,煎至三[……]
疏肝饮出自《鲁府禁方》,由黄连2钱(6g,吴茱萸煎汁伴炒),当归、柴胡各1钱半(4.5g),青皮1钱(3g),桃仁(研如泥)1钱(3g),川芎、白芍(酒炒)各1钱1分(3.3g),红花5分(1.5g)[……]
碧玉散出自《宣明方论》,由滑石6两(180g),甘草1两,青黛(着令粉呈碧色)组成,制法为将以上药物制成细末。每次取碧玉散3钱(9g),加蜜少许,温水调服,不用蜜亦可,每日三次。欲饮冷者,用新汲水(注[……]
立效丹出自《良朋汇集》,由艾叶2两(60g),葱头1两5钱(45g),生姜1两5钱(45g),以上药物共捣烂,用布包,蘸热烧酒,涂擦患处,以痛止为度。本方有温经散寒,宣痹止痛之功,主治寒湿下浸,两腿作[……]
疏肝散瘀汤出自明代医生孙文胤所著的《丹台玉案》,由当归、红花、苏木、青皮、柴胡各1钱(3g),山楂2钱(6g),白芍、乌药、桂枝、甘草各8分(2.4g)组成。水煎服,每日2次。
本方有疏肝理气、[……]
川芎是中药中的“血中之气药”,善治头痛头晕。川芎与不同的药物搭配组合成不同的方剂,有不同的疗效。我们可以通过川芎与不同的药物组合组成的方剂,加深我们对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解。以下举几个以川芎组成的方剂为例[……]
枣仁地黄汤出自《回约医镜》,由酸枣仁1两(30g),熟地黄5钱(15g),大米2合(50克)共同煮粥,待粥熟,去地黄,食枣仁粥。本方有补血养心,安神助眠的作用,可治疗心虚少血,烦躁不眠。
这是一[……]
明代医家方广的著作《丹溪心法附余》中有一张名为“神仙夺命丹”的方剂,该方由乌梅13枚(水浸,去核),硇砂2钱(6g),雄黄2钱(6g),乳香1钱(3g),百草霜5钱(15g),绿豆、黑豆各49粒组成。[……]
芪附汤出自《魏氏家藏方》,由附子2钱(6g,炮,去皮),黄芪一钱(3g,盐水或蜜炙)组成。将附子和黄芪研为粗末,以水200ml,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150ml,去药渣,温服,饭前服用,每日两次。[……]
《医心方》中引用了《玄感传尸方》中的一张名为泻肺汤的方剂,该方由葶苈子3钱(9g,微火熬令紫色,捣如泥),大枣30枚,桑根白皮3钱(9g,切片)组成。用时先将桑白皮与大枣一起用水3碗(约900ml)煮[……]
当归拈痛汤出自《医学启源》,由羌活5钱(15g),防风3钱(9g),升麻1钱(3g),葛根2钱(6g),白术1钱(3g),苍术3钱(9g),当归身3钱(9g),人参2钱(6g),甘草5钱(15g),苦[……]
化核膏出自清代外科名医王洪绪的《外科证治全生集》,方由菜油四斤,壁虎十四条,蜘蛛二十八个,蜗牛三十六枚,以上一起入锅熬至壁虎、蜘蛛和蜗牛均枯,浮出油面为度。将壁虎、蜘蛛、蜗牛取出。再入新鲜首乌藤叶、甘[……]
化腐生肌散出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由炉甘石(煅)18g,乳香9g,没药9g,明雄黄6g,硼砂9g,硇砂0.6g,冰片0.9g组成。将以上各药共为细末,收贮瓶中,避免接触空气。用时取出来,擦患处,[……]
清代医生王洪绪的著作《外科证治全生集》中有一张名为“一笔消”的外用消肿止痛方,该方由:大黄二两(60g),藤黄一两(30g),明矾、蟾酥各五钱(15g),麝香、乳香、没药各二钱(6g)组成。以上各药,[……]
牡蛎泽泻散出自《伤寒论》,由牡蛎(熬)、泽泻、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苈子(熬)、商陆根(熬)、海藻(洗去咸)、瓜蒌根(即天花粉)各等份组成。以上七味药,共研细为散,每次取适量(1-3g),用白开水冲服[……]
“散肿溃坚汤”出自李东垣的医著《兰室秘藏》中的“疮疡门”篇,原文如下:
“散肿溃坚汤:治马刀疮,结硬如石,或在耳下至缺盆中,或肩上,或于胁下,皆手足少阳经中。及瘰疬遍于颏下,或至颊车,坚而不溃,[……]
“黄连竹茹橘皮半夏汤”出自《温热经纬》,由黄连、竹茹、橘皮、半夏各等份组成,水煎服,去滓,温服,每日两次。本方有清胃化湿,降逆止呕的作用,是治疗湿热呕吐的常用方。
现代多用此方治疗急性肠胃炎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