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中医为业要面对现实和面向未来

我选择了以中医为业,纯粹是命运和性格使然。日本有个中医师(在日本叫汉方医生)大塚敬节先生在其著作《汉方医学三十年》的序言中,说到自己学习汉方医学的原因时,也说过了类似的话。

与沉闷的西医相比,中医师的生存方式更灵活,更接近自然,所以特别适合我这种热爱自由和朴素的生活的人。我走中医的路,既能实现自己救死扶伤的心愿,又能最大程度的保持灵活自由的生活方式。

在现代医学昌明发达的今天,中医师在行医的过程中所要承受的压力已经不像过去的中医师那么大了。过去的中医师需要面对危重症患者,赵绍琴教授的父亲赵文魁先生是清代最后一位太医院院正(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卫健委主任),他是在传染病爆发时期,死于一线的。今天的中医师则不必如此,因为大多数危重症患者都去找西医了,这大大的减轻了中医从业者的精神压力。

中医已经成为实质性的补充医学,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已经算是敢于诊疗重病大病的中医了,曾经多次应患者家属之邀请,参与过病危患者的抢救。但是与现代医院ICU里的医生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

最近的一二百年,在与现代医学的竞争中,中医可以说是节节败退,一步步的变成了今天的小众医学。虽然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复兴中医,但是我个人认为未来的二三十年,传统中医还是会继续一路滑坡,变得比现在更小众。如果政府不大力提倡的话,将来甚至连小众医学的地位都难保住。原因无他,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前进的,社会大众的常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改变,在现在的这一批中老年人相继过世后,中医的信众基础会比今天薄弱很多。

但是中医不会灭亡,它之所以不会灭亡,根本原因在于中医有效。尽管中医的疗效达不到精准医学的标准,但它仍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病手段。而人类只要还在世上生存,就避免不了要得病。无论将来的医学如何发达,都必有其解决不了而中医恰好能解决的问题。所以中医最后会发展为一门以治疗疑难杂症为主的小众医学,实际上现在已经是这样了,将来可能会更明显。

无人能够阻挡历史发展的潮流,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只要看看在当下的九年义务教育制下,学生们在学些什么,我们便会知道未来的世界大致会发展成什么模样。人类在变得越来越理性,越来越重视科学,未来留给中医这样的模糊医学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小。

适者生存,我们只有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生存下来,任何期望社会倒退回从前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如果我们有志于毕生以中医为业的话,就要与时俱进。在学习中医的同时,认真的学习现代临床医学、心理学、生物学和化学等与生命科学息息相关的专业知识,借鉴新的医学知识、思想和思维方法,对中医去粗存精,在临床实践中提高诊疗水平,促进中医的发展。

许多中医粉总是在以日本的汉方医学如何受重视为噱头,炒作中医在中国之外如何有市场的话题。实际上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汉方医学就一直在没落,甚至一度几近灭绝,真实的情况是日本的汉方医生们非常羡慕中国的中医师们的待遇。关于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史,如果有兴趣,可以阅读一下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廖育群写的《扶桑汉方的春晖秋色》一书。

我曾去日本考察过,日本的汉方医院和诊所的数量比我们中国国内要少很多。日本对中医采取的是实质性的“废医存药”政策,在日本,汉方药到处可售,但是真正的汉方医师却很少。日本汉方药事业之所以发达,与日本先进的现代制药科技和工商业的关系更密切。我国政府对中医的支持力度,仍然是全世界最大的。在这方面,热爱中医者应该感谢政府。

大塚敬节先生是跟随日本汉方医学界赫赫有名的汤本求真先生学习中医的,中国的中医学习者对汤本求真先生应该不陌生,他的著作《皇汉医学》在中国很有市场。汤本求真这样的汉方大家生前也只能在东京的一间“小而陈旧的平房中”(大塚敬节语)居住兼行医,其他汉方医生的生存状况可想而知。

汤本求真和大塚敬节都是当了一段时间的西医后,深感西医与自己的性情不相符,而改学中医的。汤本求真是以第一名的成绩从日本金泽医科大学(该校在日本的地位约相当于浙江大学在中国的地位)毕业的西医,大塚敬节是从熊本医学院毕业的西医。两人都在从事了一段时间西医临床工作后,放弃了西医,改学中医。这期间既有命运的因素,也有两人个性的原因。

所以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要想终生以中医为业者,需要慎重的考虑,再做抉择。如果中医确实是我们所热爱的事业,那毫无疑问,它是值得我们去做的,无论要经历多少困难,热爱中医者都不会惧怕。

如果希望依靠中医过上特别好的生活,甚至发家致富,那比较困难。现在学中医的就业很难,中医的生存空间日渐狭窄,卷得很厉害,学中医的本科毕业生想找份有编制的工作很不容易。年轻而又没有家族行医传承的的中医师想脱离医疗机构独立行医很不现实,因为患者的来源会成为大问题。

名医毕竟是少数,而且大多数名医具备一般人不可能具备的复合能力,他们不干医生,做别的工作也能出类拔萃。普通中医则注定了要坐许多年的冷板凳,汤本求真从西医改学中医,经历了十八年的颠沛流离。如今一个中医师要想在社会上立得住脚,可以安身立命,恐怕要熬到三十五岁以上。

在现代社会,中医到老了也不会“越老越吃香”,老了仍然患者盈门的医生只有少数,这些医生在年轻时就已经是名医了。而且多数名医的口碑效应存在很大的地域性,离开了常住地就没有患者买账。大多数中医师老了之后,会和普通人一样,老老实实的拿着退休金生活。会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患者来找我们看病,稍稍慰籍一下我们的内心,但不会很多。

所以除非对中医有欲罢不能的热爱,否则的话,听信所谓的“学医好就业”、“中医越老越吃香”的传言来学中医的,几乎没有不后悔的,知乎上后悔报考中医专业的中医师一大把。对医学的能力抱有很大期望值的,其实也不适宜学医,尤其不适宜学习中医。因为医学的能力实在有限,很打击学医者的信心。中医与现代医学相比,​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医又不如现代医学,中医只在治疗一些令西医棘手的疑难杂症和慢性病上占优势。

中医适合我们与悠长的岁月和外在的环境达成和解后,​从容不迫的学习和应用。好大喜功的年轻人在用中医实践时,常常会有难以遏制的挫败感,但是性情稳定者则会不紧不慢的在现实中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而且也在学习和运用中医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身心调整得很健康。中医的预防医学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很多老中医鹤发童颜,到老了仍然精神矍铄。

承认我们的有限性,做我们能做,而别人不能做的,就能不卑不亢的在现实世界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位置和生存状态。如果能够具备宽阔的胸怀和广袤的视野,在这基础之上更上一层楼,广学博究,精益求精,那就更完美了。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