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祛暑香薷饮

暑热季节,最易感受暑热之邪而发生多种外感性疾病,患者会出现身热面赤,烦渴喜饮,体倦汗多,小便短赤,甚则体倦少气,皮肤过敏,湿疹疮疡,舌红脉数或大等症状。遇上这种情况,要用清热祛暑的方剂,香薷饮是清热祛暑剂的代表。

香薷饮这个方子的源头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香薷散,原方为:“香薷(去土)一斤,白扁豆(微炒)、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熟)各半斤。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酒一分,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连吃服,不拘时候。”香薷散的主要功效为祛暑解表,化湿和中。香薷散煮出来的药液需要冷服,因为香薷这个药内服的时候,如果不冷服而是趁热服用的话,容易导致患者呕吐。另外,香薷散这类发汗药和麻黄汤一样,很容易伤人正气,所以身体虚弱的患者不宜服用。

后来清代的吴塘(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进一步发展了香薷散这个方剂,在香薷散的基础上,加了金银花和连翘这两味辛凉解表药,组成了新加香薷饮这个方剂,用来治疗夏季外感证。该方为:“香薷二钱,金银花三钱,鲜扁豆花三钱,厚朴二钱,连翘二钱”,煎服方法为:“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更作服。”

这两个方子都以香薷为名,香薷在这里是君药,起主要作用。按照传统中医理论,香薷味辛,性微温,归肺、胃经,有发汗解暑,化湿利水之功。主治夏季外感风寒,内伤湿,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脘腹疼痛,呕吐腹泻,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香薷不但能够清热祛暑,退热解表,而且能够利尿消肿。薷用于解表祛暑时,用量宜小且不应久煎;用于利水消肿时,用量宜大且应久煎。所以在用香薷饮的时候,应注意患者是发热明显一些,还是尿少尿闭明显一些,要以患者主诉的主要症状来决定香薷的用量和煎法。

香薷的利尿消肿功能也可以用于其他疾病,如肾炎水肿或肝硬化和多种癌症引起的腹水等。用香薷利水消肿时,最好与白术同用,《僧深集方》中记载了一张“香薷术丸”的方子,是以“香薷一斤(十六两),白术七两”组成,将白术打成粉末,香薷浓煎,用香薷液和白术粉末混合在一起,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内服,治疗“暴水风气水,水肿,或疮中水,通身皆肿”,这种疾病类似于肾炎引起的水肿。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香薷有退热作用,连续给药三次则解热作用更为显著。中医治疗发热,无论是用什么方剂,都不是按照常规的一日两次或三次,早晚(或早中晚)各一次的服用方法,而是像《伤寒论》中所提倡的“周时观之”,服用后患者没有退烧,就不间断的给药。有的医生认为每隔两小时给药一次比较合适,不过笔者在治疗自己和家人的发烧时,通常是半小时到一小时给药一次,烧退身凉无汗,一身清爽后,再喝碗二米粥(大米和小米一起熬的),洗个热水澡就痊愈了,一般只需要治疗半天的时间即可。

香薷对胃肠的痉挛性运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胃肠的推进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小剂量的香薷比大剂量的香薷作用更为明显。香薷之所以常用于夏季的感冒,主要也是因为夏季的感冒多数有胃肠道的症状,或恶心呕吐,或腹泻腹痛,这些都是香薷能够解决的。中医治疗身热无汗的感冒,冬季常用麻黄汤,夏季常用香薷饮,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现代药理研究也显示香薷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香薷的挥发油或水煎剂对大肠杆菌、乙型链球菌、伤寒杆菌、金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福氏痢疾杆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亚洲甲型流感病毒和孤儿病毒(ECHO11)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且能高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此外,民间也常用香薷治疗各种皮肤病和口疮,香薷内服或外用均可以治疗普通湿疹和阴囊湿疹,香薷煎水漱口治疗口腔溃疡的效果比硼酸液更好​。香薷也可以治疗口臭,《千金方》中记载了一张治疗口臭的方子,是以香薷一把,煎水含服。口臭一般是因为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薷可治疗口臭,或因其对幽门螺杆菌也有抑制作用。

白扁豆或扁豆花是健脾药,厚朴是化湿药,暑热季节的外感证,常伴随肠胃道的症状,诸如消化不良,泄痢呕吐等,白扁豆和厚朴在这个方子中辅助香薷,解决暑湿感冒中的一些兼见证。金银花和连翘属于清热解表药,新加香薷饮中加上这两味药,也是为了辅助香薷,加强本方的解表退热功效。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