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室中的佛国净土

2021年2月1日,农历腊月二十,年关在即,思念远方的亲人,心潮澎湃,难以自抑。下午,我一个人在书房,晒着太阳,对着三尊小小的佛像,若有所思,又若无所思,任时光静静的流逝。

这是我的佛国净土,我可以在这里默默的消化掉心中各种难受的情绪。有很多亲友我已经两年没有见到了,母亲的坟墓我也有两年没有祭扫了,今年大年三十的晚上,七十多岁的老父亲要在老家一个人过了。要说我不难受,那肯定是假的,但是这一切是多么的无可奈何呀。

故土难离,我在北京的这间书房虽然很好,也足以安顿我的身心,但是仅仅有它,我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我有时也需要回到故乡去,需要和我至亲至爱的亲友们团聚,举杯言欢,互叙阔别之情。需要到我牵挂的那些人的身边去,与他们亲密接触,和他们同悲欢共喜乐。可惜的是,现在办不到,只能任思念吞噬我的内心。

我至今仍然不认为自己是佛教徒,也没有打算在今后皈依佛教,更遑论削发为僧。但是从幼年开始,我的生活中就充满了佛教元素。

七岁时,我的不识字又虔诚信仰佛教的祖母让我就着拼音字母,教她念她从各个寺庙里带回来的手抄本佛经。往往是她还没有念顺畅,我已经背熟了。儿时所念的佛经,至今我仍然能够背诵出来。每年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我的母亲都会带着我们一家去烧香拜佛。老家附近,勉强可以算得上是景点的地方,都是佛寺。

所以如今,我的书房里也有一些佛教的东西:有师妹从五台山带给我的一串佛珠,有几本佛经,有一些与佛教相关的著作,也有几个与佛教相关的摆件。偶尔,我的神思从学中逃逸出来时,看着书房里的这些佛像与佛经,想着古往今来,我们这个世界上曾经存在过的那些佛教智者们,默念几声阿弥陀佛,内心也会安详许多。

玄奘法师在其《大唐西域记》中说:“君臣上下之礼,宪章文轨之仪,人主之地(指中国),无以加也。清心释累之训,出离生死之教,象主之国(印度),其理优矣。”印度以其精神哲学闻名于世,佛教是印度精神哲学之集大成者,它有“清心释累”和“出离生死”的作用。

人在孜孜不倦的追求理想的路途中,忽然如佛经中所说的“顿息其心”,静下来想一想命运最终的归宿的时候,总是避免不了要否定掉许多往昔被认为很有价值的东西的。

医学依然是我最热爱的事业,我始终不愿意虚度此生,总希望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对他人还有些作用。医学给了我存在的价值,不但很多病人需要我,我的亲友们也需要我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当他们生病时,也需要我来帮助他们解决他们的痛苦,安抚他们的情绪。

但在我的斗室之中,也有一个无形的佛国净土存在。佛陀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了我,我的记忆中有太多的佛教元素,这些佛教元素与我的亲情融合在一起。虽然我对人间有炙热的爱,对红尘中的情缘毫不厌倦,但偶尔我也会在心中默默的与佛对话,倾听智者佛陀的声音,从他的所思所想中得到启发,逃离这大千世界中那些荒唐可笑的樊笼。

“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猗语;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尔。”

我曾希望找个书法好的朋友把这段佛经写成条幅,挂在我的书房墙壁上,每天提醒自己弃此十恶,灭掉烦恼。不过最后还是作罢了,因为不想麻烦人。佛陀说过很多话,但是我对这段话最为认可,人间的恩怨情仇,莫不因此恶而起。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能断此十恶者,从因上断绝了无穷的烦恼,我不能完全做到这些,但是我希望自己在未来能做到。

炙热的情感需要冷却,难受的情绪也需要平复,生活还需要继续。在这斗室中,念一声阿弥陀佛,慢慢的回归平静吧!​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