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慰籍

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哲学家塞内加

这篇文章的题目借用了资中筠为阿兰 · 德波顿翻译的一本书的书名,那本书的中译本书名就是《哲学的慰籍》。实际上这篇文章的内容与这本书的主题多少也有点关系,德波顿在《哲学的慰籍》一书中,选择了西方哲学史上六位哲学家为代表,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哲学对人生的慰籍作用。

《哲学的慰籍》一书值得读一读,作者阿兰 · 德波顿是个不折不扣的通才型作家,写的书妙趣横生。译者资中筠是我国最有名的翻译家之一,阅读她翻译的著作是一种享受,她的译文令我对王小波先生的中国最好的文学家大都是翻译家的说法深表认同。

周国平先生在为这本书写的序言中说的一句话很中肯,他说“人生中有种种不如意处,其中有一些是可改变的,有一些是不可改变的。对于那些不可改变的缺陷,哲学提供了一种视角,帮助我们坦然面对和接受,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是一种慰籍。”

这也是我要在这篇文章中表达的主题。我是专门与不幸打交道的人,我所接触的大多数人都是癌症患者和他们的家属。罹患癌症这样的不幸,绝非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可以安慰得了的。这属于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不可改变的不如意处,即便一些患者有幸通过治疗,从癌魔的手中逃生成功,高昂的医疗费也要扒掉他们一层皮。

面对这样破碎的人生,很多人变得郁郁寡欢。癌症患者和患者家属中,有近一半的人处在亚健康的状态,有的人还能强颜欢笑,有的人就只能整天的闷闷不乐。有约27%的癌症患者因为精神抑郁而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甚至还有不少癌症患者的家属因为承受不了太大的打击,抑郁而终。

对罹患绝症这样惨淡的现实,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但是有一种东西却可以减轻人在苦难中的精神痛苦,那就是哲学。哲学家塞内加说:人对有准备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力最强,反之受伤害最重。哲学的作用就在于,第一,使人认识到任何一种坏事都可能发生,从而随时作好准备;第二,帮助人理解已经发生的坏事,认识到它们未必那么坏。

人在苦难降临时,要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哲学帮助人认识到苦难是人生的一种常态,中国古人说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当我们受过一定的哲学训练后,我们能够平静的面对不如意事的发生,做到圣严法师说的“面对它,接受它,解决它,放下它”。没有受过哲学训练的人,就会产生种种难过和不忿的心理。苦难未必能够击垮一个人,更多的人是被因苦难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击垮。

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客观和理性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冷静的看待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不会为自身所遭遇的不幸感到痛不欲生。哲学是医治心灵的良药,宗教也有抚慰人心的作用,但是宗教对于理性的现代人越来越缺乏吸引力,因为宗教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欺骗性因素。哲学则不然,哲学总是孜孜不倦的追求真实。如果哲学中存在失实的部分,它会诚恳的修正自己。人总是更愿意接受符合真善美的标准的东西一些。

哲学这个词在希腊语中是“爱智慧”的意思,在中国古代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与之最相近的词汇大概就是“悟道”二字。但很多中国人喜欢把“道”这个词搞得高深莫测,故意抬高悟道的门槛,所以导致这门关于智慧的学问成了阳春白雪,无法惠及千千万万的下里巴人。

阅读、辩论和思考是学习哲学的常用办法。有个对手一起学哲学,进展的速度会快很多。古今中外的哲学类书籍非常之多,随便走进某家书店,我们都能看到有专门的哲学分类的书架。在这些书架前稍作驻足,挑选几本自己看得懂并且看得进去的书读一读,喜欢的话,买回家仔细读一读,这就算入了哲学的门。其实哲学的门槛就是这么低,每个人都有爱智慧的天性,我们的大脑自然而然的会思考问题。悟道不是一件难事,只是多数人懒得动脑而已。

如果有个辩论的对手和我们一起学哲学,那对我们是很有帮助的。我是在高中阶段,在我老师的引导下学哲学的,我的哥哥是我学哲学时的辩论对象。他是我们当地的高考文科状元,分数高出北大录取分数线近三十分。所以大多数时候我是辩不过他的,但我们的辩论对我们俩都非常有益。因为尽管他启迪我的思考更多一点,但是我也经常在辩论中启迪了他的思考。我姑姑家的表哥,高考时也是我们当地的文科状元,他也喜欢辩论,有时我们碰到一块儿了,就会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没有谁愿意在辩论中认输。如果一个人身边有两个这样的对手,想学不好哲学都很难。

人世间的大多数成见都是经不起推敲的,而造成多数人痛苦的主要原因就是世界上广泛存在的各种成见。受过哲学训练的人在接受任何观点之前,都会不由自主的在自己的大脑里思考和推理一番,如果思考过后,我们知道了某些成见是错误的,我们便不会接受它,也不会再受它的影响。

所以哲学能使人免于流俗的影响,在生活中始终保持一个独立思考者的角色,虽然孤独,但是却清醒而又轻松。红尘世界藤牵蔓,蔓牵藤,错综复杂,风波不息,哲学这把利剑可以斩断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让人对任何遭遇都安之若素。

所以,假如我们已经万般无奈了,那不妨抽点时间来学学哲学吧!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