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闲的心,做最勤快的人

每天早上三四点钟,我便会起床,在万籁俱寂的凌晨时分,一个人在客厅里读书,开启新的一天。六点左右为一家人准备早餐,吃完早饭后,送孩妈去班车点坐班车上班,顺便去菜园里干点活儿并摘点菜回家。

多数情况下,上午八点半前我会在家里或在我的书房里进入工作状态,这个时间基本上与大多数人的工作时间相似。不过在开启这一天的工作之前,我已经完成了两三个小时的阅读和做完了一些家务活和农活。

整个上午我都会在处理病患的各种问题,如果没有那么多的工作要做,我就会阅读和写作。中饭一般是在上午十二点钟吃。中饭是自己做的很简单的中餐,或一饭一二菜,或一碗面条,或炒年糕,有时甚至只是冲泡一碗麦片粥。中午只有我一个人在家吃饭,所以做起来会容易很多。

中饭后略微活动一下便会午休,我的午休时间一般在半小时左右,午休醒来后会赖在床上读一两个小时的书。午休结束后,便是回答各种咨询、阅读和写作的时间。受疫情影响,我的工作量减少了,目前也在做一些与医疗相关的其他工作以补贴家用,但是不会做很多。

晚饭是孩妈下班后回家做,吃完晚饭后,我们一般会出去运动1-2个小时。运动结束回到家里,已是八点甚至更晚,洗漱一下后,结束一天的工作,准备入睡。

睡前,我会半躺在床上看一会儿书,一般这种时候我喜欢阅读不用太费脑子的人文社科方面的著作——我最喜欢阅读的是人类学方面的专著,因为又好看又催眠。晚上九点左右,我便会很自然的入睡了,少数时候也会到十点钟入睡,晚于十点睡觉的时候极少。家里人多数比我睡得晚,我基本上都是在阅读Kindle上的电纸书时睡着的,睡着后电纸书都是家人帮我关的。

我住在国家图书馆附近,疫情前,经常泡在国家图书馆看书。周末或节假日我要给学生上课,不过课程量不是太大。这段时间,每个周末我们基本上会抽出一整天的时间,全家在京郊骑行。

我的中年岁月,没有在麻将桌和无休无止的酒桌上挥霍,我也没有让懒惰和抽烟喝酒的恶习糟蹋掉自己的身体,所以精力很充沛。我自认为自己属于最勤奋的人之一,从高中时代,我便是公认的比一般人勤奋很多的人。

我的很多同学愿意和我同桌,他们希望靠近我,为我的勤奋感染,约束一下自己,提高成绩。但是我更喜欢一个人坐在教室的一角,不受任何人干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学习、阅读、思考和写作。

从上高中到现在,我的生活状态基本上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我热爱阅读和写作,乐此不彼的沉浸在阅读和写作之中。

阅读最大的好处,我认为是它能带着一个人不断的走向比以前更为广袤的精神世界。当我们的视野越来越宽广时,心中的迷惑会越来越少,情绪的波动也会越来越小。

这样的一种状态,我很难用言语去形容,但是我相信这世上一定有很多人体验过,因为喜爱阅读并从阅读中受益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我个人是不算老几的。

一个喜欢阅读的人,其实并不孤僻,他无时无刻不在与人交流,只不过交流的对象是那些热爱思考和写作的人。如果一个人既热爱阅读,又热爱写作,那就不但能与无数的作者交流,也能与无数的读者交流,与一般人的区别只是交流的方式有异而已。

很多人会觉得人生很累,但是我很少有这样的感受。一个人只要心如闲云野鹤,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活在这世上都会轻松自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心能空空如也者,时刻都能活得从容不迫。即便偶尔确实疲惫不堪,稍作休整也会满血复活。

也许有人觉得只有一个人衣食无忧了,内心才会如此的悠闲自在。我个人对此是不认同的。我在二十出头的时候,穷得很,真是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在哪里。但是在摆脱了最初的一段时间的抑郁焦虑之后(这段时间大概就是孟子所说的“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吧),我便自然而然的进入到了这样的悠闲自在的状态,所以我的感受是心闲与钱财无关。

大概是2000年春节的时候,我身上的钱不足十块,当时租住在北京郊区的一间平房里。下个月的房租和接下来的饭费都无着落,我仍然在悠闲自在的看书和在院子里自找乐子,过得很淡定。

房东的女儿应该是因此而看上了我的,很喜欢与我接近。那姑娘适逢婚龄,我追追她或许能成功。只是那时我心有所属,没有再惹相思——人在热恋的时候,总是很容易做这种愚不可及的事情。萧伯纳曾很懊悔他年轻时错过了一场艳遇,萧翁颇以此为憾。我的遭遇和萧翁有点像,不过我不止错过一场艳遇,而是错过很多艳遇。懊悔多了,也便没那么多心思再懊悔了。

我儿子上幼儿园中班时,我带着他去捡矿泉水瓶。我告诉他,这一辈子,无论如何都不要犯愁,你能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或许就是连饭都吃不上。如果到了这一步,只要你能够勤快点,在马路边拾荒,也能赚到钱买点糊口的食物。没有地方住的时候,我们可以睡桥洞——我虽然没有睡过桥洞,但是睡过火车站的候车室。

人在最艰难的情况下,如果依然能够生活得很放松的话,那么我们在任何一种状态中,就都不会有烦恼。我虽然不是佛教徒,但是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佛陀提倡佛教徒“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我觉得这种生活方式非常好。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年轻人有短期出家的传统,可惜我国没有。如果有的话,我也愿意短期出家,体验一下佛教的不三次住宿在同一棵树下,以免对物质生活生出执着和依恋之心的生活。

但是我不大喜欢像真正的沙门一样,靠乞食为生,更不喜欢抛家弃子。我也很难信奉只有佛教的教义才是至高无上的法——学过人类学的人大概都会有这种感受,世界大着哪,各种文化都有其过人之处,还是别自吹自擂的好。精神食粮这种东西,和普通的粮食一样,各有各的营养,人从多方汲取精神食粮,对身心更有益。所以我成不了虔诚的佛教徒。

一个人只要足够勤劳,不管他有求无求,终生都不会有物质匮乏之虞。很多人觉得世道败坏,天道酬勤的规律不存在。我个人不这样认为,在任何一种社会中,天道酬勤的法则都存在。勤劳的人,即便在物质上不刻意追求,亦不会匮乏。

有些人勤劳是勤劳,但是欲望太大,而且也容易嫉妒他人所得,所以总是会对自己的收获不满,会认为天道酬勤是一句空话。鄙人没有那么大的欲望,只要食能裹腹,衣足蔽体就够了,略有丰裕更好,没有也无所谓。所以很不容易对当下的生活感到不满足。

心要想闲下来,其实很容易。心无不足,当下即闲。心闲的人,会觉得人间是天堂,虽然世界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有热情去改造它。内心沉重的人则不然,对他们而言,人间就是地狱,每一刻都难熬得很,所以很多人选择了自杀。

若一个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是既勤快又知足,而是既懒惰又贪婪(可悲的是,通常这两者就如孪生兄弟一样,形影不离),那就很悲催了。这样的人,一辈子都难得安宁。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在生活中不惊不怖,内心安宁喜乐。很多人可能觉得每个人的幸福标准不一样,我看未必。窃以为这就是幸福的本质,只是不同的人要借助不同的工具来达到这种状态。有些人误认为他们借助的那些工具才是幸福,这是头脑不清楚舍本逐末造成的误会,不是事实。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