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恶与二十难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猗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 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这是《佛说四十二章经》中佛陀罗列出来的人生十恶和二十难,在我儿子五岁的时候,我让他背诵这两段经文。并逐一给他解释,此后亦多次让他重新背诵。现在我十岁的儿子已经能随口就诵出这两段经文。除了背诵之外,我现在有时间就会带他到寺里去跟随寺僧们学习,从那些如理如法的修行人身上去学习如何戒掉这十恶和 二十难。

我自己没有出家成佛作祖的念头,也完全的不希望我的儿子将来出家成佛作祖。但是对于佛经中的这类经典的做人智慧却十分的喜爱,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学习一下这些智慧,起码可以提高一下个人的修养,让我们做一个不令人讨厌的人。

与此同时,也可以用这十恶和二十难来检视一下那些号称修行有成、见解到位的人,如果他们违背了佛陀的这些要求,即便他们说得天花乱坠,也是不足信的,这样的人就不是明师(善知识),不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去跟随其学习。

十恶中,身占三,口占四,意占三。

杀生、盗窃、淫邪为身三恶。犯了身恶的,修行不到位。

口恶则包括四项:两舌,亦即我们所说的搬弄是非,到甲处说人话,到乙处说鬼话的长舌妇行为;恶口,就是口出恶言,谩骂、威胁、诅咒、恫吓均属恶口;妄言, 就是诳语,说假话,随口乱说;绮语,意即说奉承话、漂亮话,溜须拍马。要言之,佛陀对人的言有真、实、直、善的要求。违背这些要求,就是犯了口恶。犯了口 恶的,修行不到位。

意三,嫉者,嫉妒也;恚者,嗔怒也;痴者,痴迷也。意之恶其实还包括慢和疑,慢者,傲慢也;疑者,多疑也。此五者合而言之,即佛教徒常说的五毒:贪嗔痴慢疑。

二十难也是对修行人的要求,这要求更加的广泛一些。

贫穷布施难:贫穷之人本来就已经活得很艰难,在这种状态下布施就很难。

豪贵学道难:豪贵之人容易目空一切,一旦到了豪贵的层次,放下自我,谦虚学道也是很困难的。

弃命必死难:弃命必死在汉代译本中为制命不死,意为制住对方但是却能不杀他,放人一马,这里改换成“弃命必死”,意义完全改变,意为一个人到了快要死亡的时刻,能够坦然面对死亡很难。

得睹佛经难:得睹佛经为亲近佛法的开始,很多人无法看到佛经,也就根本无缘学习佛法。开卷有益,其实不仅仅是佛经,得睹一切好的书籍都是有益于人的身心的。

生值佛世难:意为难以碰到有佛在世的时代,得以亲近真佛。

忍色忍欲难:忍色忍欲是佛陀一再强调的,佛教将色欲视为修行的最大障碍之一。

见好不求难:人在见到好的东西之后不起贪得之心也很难。

被辱不瞋难:人在受到侮辱时不嗔怒也是一件难事。

有劫不临难:人在劫难临头时能够清醒,不往火坑里跳是很难的,因为这需要大智慧,能洞悉因果。佛教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能从因看到会得到的果,于是就在因上掐断了,众生非得果报临前,才明白自己过去所种之因是多么的可怕。

触事无心难:接触外界种种,不生各种心思或情绪难,因为这需要一个人能够心静如水,定力过人。需要达到无漏的境界。

广学博究难:佛教徒能够好学不厌也是很难的事情之一,广学博究,需要一个人勤恳好学,博览群书,认真思考,不断的增长智慧。

除灭我慢难:我慢是因我见很深而产生的傲慢,一个人固执己见,难以反省自我,并因此而对他人很傲慢,这是我们经常遇到的现象。人要除灭掉这点来自心底里的傲慢,是很困难的。

不轻未学难:不轻视那些尚未学习智慧或学识不如我们自己的人很难。

心行平等难:心里能做到真正的平等的对待一切众生也很难。

不说是非难:不说他人的是非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会善知识难:善知识在佛教中指能启迪我们智慧的人,或曰明师。会,有人译作遇到,也有人译作与某某相处的意思。会善知识难也就是得与明师并从明师那里学习 到智慧难。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明师在我们身边到处都存在,某个人的一句话也足以启迪我们,这叫一言之师。甚至一个字也足以启迪我们,这叫一字之 师。关键在于我们自己是否能够放下傲慢,跟随别人学习。

见性学道难:见到自我真性,认真学道很难。

随化度人难:随化度人需要度人者具备超越常人的能力和见识,具备恰如其分的教化众生的能力,这也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

睹境不动难:眼前有境,心中不动,所谓泰山崩于前而不动心,这需要的是大定力,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

善解方便难:善于救人于困厄,解决他人的困难也很难。

以上是我个人简略的翻译一下这两段古文,由于能力有限,理解可能有偏差的地方,翻译也有不到位的地方,还有待方家的指正。但大致的意思基本上还是正确的。

由于生性鲁钝,我更喜欢《佛说四十二章经》这样的简单平易的经书,以之修行对自我修养有大帮助。以之为镜,可以鉴定出修行人道行的真假。智慧高低我们很难 判断,但是一个人的言行是否合乎佛陀要求的规范,却是我们可以判断出来的。一个如理如法的修行人,必能遵循这些戒律,约束自我的行为。而一个心智尚不成 熟,修行尚不到位的修行人,一开口,一举手,一投足,都能让人看出破绽来。

这就是佛陀临终前倡导的以戒为师,不尚空谈的精神。当然,这些均为对自我的要求,所谓严于律己也。对待别人,则依然应秉承宽以待人的宽容作风。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