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静观都很好,何必分出一二三

丰子恺在一次题为《我与弘一法师》的演讲中,提到:“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丰子恺先生认为,他的老师弘一法师就是上到人生第三层楼的那种人。

丰子恺先生和弘一法师都是文化名人,弘一法师更是汉传佛教的一代宗师。所以丰子恺的这段话影响很大,广为人引用。我也曾受其影响,以其为指南,提升自我。

不过如今我年龄大了,见识多了,再也不像年轻时那么容易不经思考就接受某种观念。我如今反思丰子恺先生的这句话,觉得这是一句很有问题的话。

丰子恺先生把生活分成三层,相应的也就把人也分成了三层,在丰子恺先生看来,追求灵魂生活者已经是人生最高的一层。丰子恺此举实在属于自恋和多余,无论一个人过什么样的生活,只要他无害于人,无害于世,是没有什么层次之分的。

过去我也曾经希望把自己拔高一些,但是如今发现,所谓的拔高自我层次,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而已。人无论是热衷于物质生活,还是热衷于精神生活,抑或是热衷于灵魂生活,层次都是一样的,众生是平等的。

一个人若以自己所追求的境界为高,以他人所追求的境界为低,便丧失了平等意识,落入下流。而且有了这样的一种认识的人,通常骨子里都会有一种源自于偏见的傲慢。

凡夫俗子,三教九流,各有各的追求,各有各的爱好。谁也无权拿把尺子去度量众生。窃以为,真正老是拿把尺子去度量众生,臧否人物的家伙,是一群心胸狭隘,自以为是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丰子恺这样的文化名人也不例外。当然,以我之矛攻我之盾,我这么评价丰子恺也是错的。

柏林禅寺的明海大和尚写过一篇文章《一个僧人的宗教体验》,谈到他的两次宗教体验。

第一次是他在上大学时,有一次他进入净慧法师主持的寺庙游玩,听到维纳师的一声苍古的“南-无-”声时,身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瞬间萌生了出家的念头。

第二次是他出家多年,在佛教界有了一定的地位后,有一次坐在一辆破旧不堪的公交车回柏林寺时,车上的人各安其份,没人鸟他,他也没去和谁搭话,一路上静静的看着满车的人。明海大和尚忽有所感,他写道:

“他们都是些普通人,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有着一般人都有的喜怒哀乐;有时候他们也表现出一些‘低级趣味’和‘素质不高’的迹象,但都不过分。他们的脸似乎都蒙着一层尘土,表情松弛、茫然,没有多少目的性。他们身上有一股气息,那真正可以称之为‘生活气息’,从生活里发出的。

一切都很自然、真实。生活就是这样子,世界就是这样子。我在内心对这一切发出由衷的赞美。”

这是一件极平凡的事情,但是就在这件极平凡的事情中,曾经追寻灵魂解脱的明海大和尚,突然回到了凡夫状态,触动明海大和尚产生宗教体验的,正是这种凡夫状态。

真实的生活就是这样,平凡而又平淡,波澜不惊。真实的自我也是这样的,混迹在芸芸众生中,你不比我高明,我也不比你高明。每个人都不过在做着“求仁得仁”的自己,何必把自己拔高到别人的头上去呢?

民国时期的高僧印光法师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人人都是菩萨,只我一个是凡夫。”明海大和尚和印光法师这两位得道的高僧的宗教体验是一致的:释放了自我心中的傲慢,认识到了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生出了真正的平等心。

万物静观都很好,何必分出一二三?人是一个浑然的整体,硬生生的把生活分成三个层次的丰子恺,实在是多事得很。

可叹的是,很多人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比如鲁钝的我自己,会受到这样的观念影响,去追寻所谓的更高层次的生活,超脱自我。最后反而失去了这颗凡夫俗子的平常心,变得里外不像人。

《儒林外史》里有个腐儒王玉辉,女婿死了,女儿要绝食自杀殉夫,立志做个节妇,可叹深受封建礼教观念影响的王玉辉,不但不安慰劝阻他的女儿,反而对女儿的行为赞叹不已,结果他的女儿活生生的就饿死了。

我们看到这样的故事的时候,会嘲笑王玉辉这样的人,是封建礼教的精神奴隶。但是我们笑话他,其实不过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与他并无二致。我们为自己心中的某种信念驱动,做出来的傻事,让几百年后的后人去看,后人也要笑掉大牙。

我们常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却很少有人想到,榜样的危害也是无穷的。因为所谓的榜样,都是被认为是比其他人优秀的。事实上,谁也不比谁优秀,每个生灵都是独一无二的。何必硬要一个人削足适履式的去学习另一个人呢?

人往往都喜欢塑造榜样,造神运动从未在人世间绝迹过。一个学生一进入学校,便屡屡被教导要以某某同学为榜样,出社会后,也不自觉的为自己寻找偶像,按照自己理想中的偶像的模式来为自己树立人生目标。最后大多在这种追寻中,迷失了本来的自己。

只要不伤天害理,每一个自我都很好,不需要再刻意去学别人,无人需要改造自我去按照圣贤们雕刻的模子去生活,也没有人有资格觉得自己的人格或者自己的追求比别人更高明。

人不必妄自菲薄,也不要自以为是。真正的平和,正来源于这种既不自傲又不自卑的平实心态。

我曾在无聊时,与人论辩,写过一首偈子,聊附在文尾,结束这篇啰哩啰嗦的文字。

三界非火宅,红尘是净土。

若得菩提心,何须觅浮屠?

唯此方寸地,能生大觉悟。

勿争高和下,即离万般苦。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