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医心理既伤害医生,也伤害患者

多年前,有个老中医招学徒,我慕名前往,希望能拜他为师,跟他学医。

见他第一面的时候,他拿出一张刑事判决书给我看,告诉我他因为行医时碰到医疗事故,整整遭受了十年的牢狱之灾。

这位老师对我说,你如果决定学医,就要有心理准备,也许有一天,你也会因为行医而锒铛入狱。

那时候我的母亲尚在世,正在为胃癌折磨着,因为救母心切,我没有为他所述的职业风险吓住,还是坚决的选择了从医的道路。

前两年,我的一位师叔给一个老年患者针灸,患者出现气胸后亡故,患者家属对我的这位师叔穷追猛打,师叔把一辈子的积蓄都赔给了他们一家,仍然难以平息他们的怒火。

而在我的老家,我的堂哥正在当乡村医生,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治点头疼脑热的小毛病。他在卫校的一个同学,也是我们那里另一个村的乡村医生,前几年因为一次输液,造成了一个患者亡故,不但赔偿赔得倾家荡产,还挨了几顿痛打,从此不再言医。

有两年,我的堂哥因为受这件事情的刺激,改行去工地上做小工了。

这件事情发生后,我们镇上的乡村医生人人自危,好几个改行了。这给当地的医疗卫生事业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乡镇上的干部又苦口婆心的劝说他们从新回去当村医。

我在北京的某家医院上班时,跟了一个退休返聘的老中医做临床。

有一天病人走后,我的这位老师在诊室里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不要随便评价其他医生的处方,无论人家处方开得多不好,在病人面前也要跟病人说,这方子开得很好。同仁同仁,天下医生,都属同仁,你若批评其他医生开的处方,搞不好就会导致这个同行吃官司。”

阅事多后,我才体会到我的老师实在是菩萨心肠。而我当年对很多医生的批评是少不更事之举。我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可能会给这些医生带来麻烦,更没有想到,社会上这样的行为多了之后,整个医疗环境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今年暑假回家,我去我的一个高中老师家里做客时,我的老师跟我说,现在我们那里高分考生愿意学医的不是很少,而是没有了,同一类别的大学中,医学类的录取分数线比其他院校要低不少。

我由衷的感到难过,医疗事业要后继有人,是需要医学院有高素质的生源的。

我在一家中美合资的医院里工作时,一个在美国行医的医生是我们的投资人之一,有一次他来中国,和我畅谈了五六个小时,他说他在中国看到的医疗现状令他感到很痛心。

他说美国都是一流的学生去学医,而中国却很少一流的学生愿意学医,中国的基础医学的发展很令人忧心。

我的一个老乡,也是一个医生,他从国外留学回来,现在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正在参与筹办中国科学院医学院。

有一次我去他的办公室里和他聊天,他在惋惜,我们中国有那么多的优秀人才,但是我们的医学和人家发达国家的差距却很大。虽然国家有意建设一家一流的医学院,但是却不得不面临人才匮乏的局面。

医疗是高风险的事业,没有一个医生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可以把病人安全有效的治好。

由于医疗存在天然的不确定性,对甲患者有效的方案,对乙患者可能会是致命的。外科医生的病人死在手术台上,内科医生的病人死于药,都是屡见不鲜的事情。

我年轻时,对医生们的批评尤其多。等到我自己学医和跟师行医,亲历了医疗事业的复杂性后,不禁为自己年轻时的很多冲动的言行感到汗颜无地。

而如今,我看到的我们的媒体和自媒体上,煽动医患对立的新闻报道几乎每天都有,严重的医患纠纷则是每周都会有报道,一些德高望重的资深医师死于患者或患者家属刀下,引来的是网友们压倒性的喝彩声。

我在医院里工作时,曾经从事过最高层的管理工作,需要对医院的日常管理和发展负责,要处理医院里的各种突发事件,这是一段很难忘的工作经历。

医院是需要面对最苦最难的一个群体的地方,各种各样的患者,都会有。穷病交加的,性情暴戾的,报复心很强的,这些我们都要面对,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也很令人操心。

所以那段日子,我患了应急性的胃溃疡和反流性食管炎,辞职休息了一段时间后,不药而愈。

本周有两条关于医生的新闻令我感到有不吐不快之感。

一条是某女士在微博上曝光一个退休返聘的老大夫,在诊室里抽烟而且服务态度不好,她的微博引来不少的口诛笔伐。

后来大家才知道这位女士与这位老大夫发生冲突的原因是她看病不挂号而且插队。但是网友们对该医生的抽烟和态度不好不依不饶,各种诅骂不绝于耳。

医生在诊室内抽烟确实不对,但是我也跟我师父在基层医院呆过,恕我直言,基层医院在诊室内抽烟的大夫真的不少。不止医生,病人们也大多在诊室里抽烟。我国的戒烟事业做得不够好,很多医生在当医生前就有严重的烟瘾,一辈子都戒不了。

而且基层医院很多患者走人情路线,见到医生会递烟,医生不收不抽还被认为是不礼貌之举。这是个中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似乎不必如此这般的纠缠着人家不放。

至于态度的问题,依中国现在的医疗现状,一个医生一上午最少要看几十个患者,而患者们大多又是焦躁不安的,当医生真的很难保证自己在碰到这种不讲理的患者时态度还很友善。

我们总是羡慕人家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医生态度如何如何之好,可是很少想过国外医生高昂的诊费,我有些患者去美国和日本治病回来告诉我,在美国和日本看一个专科医生一次花费的诊费基本在人民币五千元以上,其他治疗费用是不包含在内的。

我们中国的人均收入,尤其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里的人均收入,现在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差距其实不大。

我去日本的时候,日本那边的朋友告诉我,日本的人均收入基本上是每个月两万人民币左右。北京和上海,达到这个收入水平的人不少。

但是在北京和上海哪个医生敢收这么昂贵的诊费?不要说五千以上,收一两千都会被骂得不行。每个病人真若有一两千的诊费,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医生不会再需要灰色收入来养家。

所以欧美日等国的专科医生,都是采取预约制,一个上午看几个病人而已,医生轻松,患者也满意。

但是即便如此,那些医生也不是神仙,我们中国人现在出境求医的很多,并没有多少不治之症在国外被治好了。很多患者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治疗后,最终还是病情发展,不治身亡。

这些差距我们应该看到,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外居民在医疗保险方面的支出占据他们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我们国内花了很多钱买医疗保险的人,他们治病的花费在国内也是被报销了的。

另一则新闻是山西某治疗银屑病的主任医师,出了个奇怪的规定,病人住院需要先考试,考试通过才肯收治住院。考试的内容是他自己写的四本银屑病的专著里的内容。

结果国内的媒体一哄而上,对这位大夫口诛笔伐,认为这种奇葩的规定是这位大夫为自己卖书创收之举。

据报道该大夫的四本著作共一百三十元,四本医著一百三十元确实不贵,扣除出版印刷成本,这四本书的利润不过几十元。我相信这点利润在该医生的收入中不算什么。

银屑病是一种顽固的慢性病,我本人是专门研究癌症这类慢性病的。我深切的体会到,如果患者对癌症的了解很深,对他们的康复的作用是巨大的。

慢性病难治愈易复发,患者掌握自己所患疾病的专业知识有益无害,从长期来说可以为患者节约不少医疗开销。

这位大夫的创举也许有瑕疵,如果是印发的免费的资料供病人阅读或者提供电子版内容供病人免费阅读,再出这个规定的话,可能会更好,只是他可能并没有精力来做这些。内行的医生们应能看出,他的这种办法对患者的帮助极大,但是媒体和网络上的跟帖却一边倒的口诛笔伐这位大夫。

仅从这位大夫有络绎不绝的求诊者,以至于他不得不设置门槛筛选患者来看,他在患者中的口碑不至于太差。为什么我们社会要对这样的一个医生穷追不舍的讨伐呢?

这样的仇恨医生的氛围一经造就,所影响的就不仅仅只是医生,受影响更大的其实是绝大多数的国民。

我国国民对医生仇恨的情绪中有多少是理性的呢?行医环境如此恶劣,还有多少医生敢于行医?又有多少优秀学子愿意学医从医呢?那么多的疑难杂症靠谁来解决?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