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取汗对治疗许多慢性病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在许多中医名著中,均强调服药之外要适度取汗。如《伤寒论》中的桂枝汤,要求“温覆取汗”, 就是盖被子取汗。《金匮要略》中的“五苓散”条下,也强调病人要“多饮暖水”(多喝开水),汗出而解。《外科证治全生集》中亦叮嘱患者吃药时“黄酒送服, 醉盖取汗”(笔者注:此处不可以生搬硬套,如肝病患者不宜用酒,要代之以姜汤或姜葱汤辅助取汗)。中医的许多药,医生都要求患者“黄酒送服”或“好酒送服”或“姜汤送服”,一为取汗,二为辅助药物发散药力。

汗腺,在中医看来是人的腠理,人一旦生病,腠理容易呈封闭状态,就会导致病人出现一系列的症状,而因为腠理闭塞,病邪少了一条从人的汗腺排出体外的出路,于是身体就很不容易康复。对这类患者,在服药的同时,取汗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服药之余,让患者出点汗能有助于患者康复。

但是汗不是出得越多越好,只有某些严重的腠理闭塞的患者才需要出一场透汗,病情才能得到缓解,大部分慢性病患者,需要的不过是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提到的微微似有汗出,也就是体表上开始出现一点点汗液,不必大汗淋漓。大汗淋漓对于正常人来说也许还不至于有重大的问题,因为正常人抵抗能力强,病邪不容易侵入。但是体弱者就另当别论了,若是汗出当风,那更是容易坏事。

汗腺既为人体与外界之间的一条通道,那么自然是既有排出病邪的作用,也有让病邪侵入人体的作用。人在大汗淋漓状态,腠理大开,外界的风寒燥湿火热等病邪就容易从汗腺中侵入人体。所以大汗淋漓后病人非但不能治好病,反而容易病情更严重。以往老中医带徒弟,如果徒弟对病人发汗太过,都是会挨板子的。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药的退烧药很多人不会用,很多退烧药之所以能退烧,是因为它能帮人发汗,汗一出烧就退了。但是病人如果出得满头大汗,那对不起,烧暂时是退了,但是病过一会儿就更严重了。尤其是小儿、老人和体虚之慢性病人,一场透汗之后就各种毛病都来了。

这与轻度腹泻可以排毒,重度腹泻足以杀人是一个道理的。所以在治病时要强调适度取汗,汗出多了就要用粉扑一下,避免汗再继续大出。这也是两千多年前的张仲景教的。

中医其实很简单,也很有道理,可惜的是历朝历代的中医书籍谈玄论道,把中医药治病吹得越来越玄乎,结果是正常人不懂,也难以配合医生进行调理。正所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很多医生都不懂得中医的医理,又岂能跟病人交代得清楚明白?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