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三世轮回和因果报应思想是一碗有毒的心灵鸡汤

我个人对佛陀释迦牟尼的大部分哲学观点是认同并且倾佩的,但是对其提出的三世轮回和因果报应思想却非常的不以为然。也许这位古印度丛林中的智者,只是因为自幼便受过这样的宗教信念的熏陶,或者他只是希望通过推崇这样的一套思想,来实现其改善人间的愿望。但从实际结果来看,佛陀自欺欺人的熬制的这碗心灵鸡汤却是相当有毒的。

这种精神鸦片麻痹了很多人,使得他们成了阿Q一样的人,将自己在人生中遭遇的种种不公,期待于冥冥之中的这种三世轮回的因果报应规则,为其声张正义,而放弃了自己捍卫自己权益的努力,自欺欺人的靠着精神上的自我安慰过活。

佛教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深远的,佛教文化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佛教的三世轮回和因果报应思想已经融进了国民的血液,无论是不是佛教徒,都受其影响。很多人恨恨不已时,会用一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或者“恶人自有恶人磨”来排遣自己的怨愤。

我个人并不提倡冤冤相报,但是看到社会上恶势力横行霸道,而受害者却总是靠着这种精神鸦片麻醉自己,而不是奋起自卫时,内心感到无比悲凉。以前我总是喜欢打抱不平,仗义执言,打抱不平多了之后,我发现,我所帮助的对象,只要他们的性格始终是懦弱的,你帮助了他这一次,下一次他们的利益和人格受到侵害之时,他们仍然是这样的态度。

我们常说中国人习惯了“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家屋上霜”,我看多数中国人连门前雪都未必肯自扫,而是习惯了忍气吞声,最后那嚣张的恶势力越发的有恃无恐。所以在历朝历代的中国,极权、贪官、奸商、地痞恶霸或者明火执仗、或者巧言令色的侵犯老百姓的利益,却很少有老百姓敢于站起来维护自己。在中国发财致富很容易,只要突破常人突破不了的道德底线,就可以了。而在中国,突破道德底线的危险,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因为我们中国人太懦弱了。

国民性格中的这种懦弱,导致我们中国人对英雄非常崇拜,多数受害者幻想有个英雄能站出来为他们仗义执言。最终一旦有了一个所谓的英雄站出来后,中国人便又极容易陷入盲目的个人崇拜,像文革这种事情的发生,便是一个例证。

我们国民的这种性格,导致我们难以建立起理想的公民社会。在一个理想的公民社会里,公民有维护社会正义的义务,公民的权益也要靠自己维护。

梁漱溟先生说:中国文化中有两个奇怪的现象,一是没有宗教的人生,二是历两千多年而不变的封建制度。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中国人的人生是有宗教信仰的,只是他们所信仰的,看起来并不像西方人那么明显。如果我们在公开场所,批判中国人的很多传统的信念,那么我们马上会成为众矢之的,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受到一群马蜂的围攻,这正是信仰的表现。

比如这篇拙文,实属平和之作,但是一经发布,谩骂之声将不绝于耳,原因无他,踩着了一群盲信的佛粉的尾巴。以至于老夫写作这么多年,若非心理承受能力超强,早已被骂得吐血身亡。被骂多了倒也蛮好,老夫写作,渐渐的就从早年的拘谨,转变成后来的肆意汪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了。

我个人虽然提倡宽容,但是这种宽容是建立在彼此不作恶的基础上的宽容,对于作恶者,那是一定要打击的。全社会容忍作恶者,最后作恶者就一步步坐大,其势力终于难以撼动。就像莆田人开的黑医疗机构,居然几十年打不掉。这其中的原因,既有政府失职,也有普通老百姓不作为。一个人自己受害了,自己的权益都不去维护,等谁来当救世主救你呢?凡是不作为者,受害多少有点活该。

因果报应这种规则,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的那样,确实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但是绝对不是铁律。善不受善报,恶不受恶报的事情很多。人若将自己受害的事情,寄望于冥冥中善恶有报的轮回规则来替自己找回公道,是十足的愚昧和懦弱。

晋宋间的高僧道生大师,撰写过一部《善不受报论》,提出善不一定会受到善报,十恶不赦之人一样可以成佛。此论一出,佛教界一片哗然,生公被攻击得体无完肤,甚至受到群僧的驱逐。生公倔强,坚持己见,换个地方依旧传播自己的这一套理念,并且强调顿悟可成佛,生公的思想,最终便发展成了中国的禅宗。

《大涅磐经》被译成中文的那一天,佛教徒才发现,原来生公所言,正是佛陀自己的意思。我相信今天的中国佛教界,不会有多少佛教导师愿意向其信徒推荐生公的《善不受报论》的。因为我们当下的佛教大师们,正在乐此不疲的推广三世轮回的因果报应论呢。不推广这些,他们靠什么收信众的供养呢?古代禅宗的和尚们,是很有骨气的,他们是靠自食其力,自力更生过活,不肯当社会的寄生虫的,所以他们所言所行,直率得很,不以惑众为目的。

一个人若仅为大度展现出来的忍让,是令人敬佩的。但是一个人若是因为懦弱而在自己利益甚至生命受到侵害时,依然忍让,不知站起来维护自己,是愚蠢的。须知,正是因为我们的不作为,那侵害我们利益的人,非但可能不会受到报应,反而会过得比我们滋润自在多了,人只能靠自己保护自己。什么三世轮回的因果报应规则,纯属扯淡而已。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