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中医人,我为什么要批判中医

很少有人酷爱中医到我这种程度,但是我却经常批判中医,招致很多中医同行和中医粉丝污言秽语的谩骂。但这不影响我对中医批判继承的态度,终我一生,我都会刻苦研习中医,临床治病救人,也会一如既往的批判中医,甚至越批判越深刻,越批判越激烈。

中医,作为一门古老的医学,有其强盛的生命力,但是也有太多的糟粕和渣滓。我只想我的读者们能够明白,中医有其有用的一面,也有其有害的一面。无论是学中医,还是找中医看病,我们都应该取其利而去其弊,不盲信,不盲从,正确的对待中医,借助中医帮助自己恢复健康,但是绝对不要因为迷信中医而糟蹋了自己的身体。

医疗行业的黑幕是很多的,从古至今都如此,除了一些出自恶意的黑幕之外,医疗行业还存在一些并非出自故意,纯属自身不足引起的黑幕。在中医领域,这种自身不足体现在中医的理论中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地方,中医的一些理论存在重大的缺陷,习医者盲信之,就会导致自己学成了糊涂蛋;就医者盲信之,会导致自己轻者受伤,重者丧命。

中医的很多存在缺陷的理念,已经在中国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的存在了两千多年,要去除这种思想上有害的毒素,颇不容易。笔者接触到的一些患者,迷信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较为落后的一面,执着于将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一些不负责任的神棍式的医者,多数在一年半载之后,病重难治,也无回头路可走。呜呼!思想之保守,终要以丧身之痛来作为代价,这代价也太重了。令人可悲的是,这种悲剧总在不断的重复。

我本人在癌症圈子里呆了十年,十年来,看到了太多的血淋淋的不应该发生的死亡事件,我接触的那些患者以痛失生命为代价,让我深刻的体会到“愚昧是灾星”这句名言是多么的正确,这常让我如骨鲠在喉,不吐之不为快。

我出身在医学世家,叔祖为民间青草医,家父继承了一些医术,但是家父从来不读《黄帝内经》、《伤寒论》,所用的药材也非药铺里卖的中药材,而是他自己去田间地头采的药材,有些连正式的学名都没有。家父用药治病,常常是晚上用药,次日晨患者痊愈,疗效迅速可靠。有一些疾病,比如外科的红肿疼痛,喉科急症等,从未见过家父失手一次,其疗效可重复性毋庸置疑。但是这种土郎中,历来为正规的中医师看不起,尽管从疗效上来说,正规中医师有时连给这些土郎中提鞋都不配。

我自己学医时,走上了另一条路,拜师学艺,阅读经典,学习各种医学思想,辨证方法,临床跟师,观摩中医大师们治病。寒窗苦读,默不作声的跟踪了解很多中医名家的疗效,却发现无论是我自己,还是那些所谓的名家,按照中医的各种理论辩证治病,疗效远不如家父治病的疗效那么确切和迅速。

我渐渐比较理解鲁迅为什么要说中医是无意或者无意的骗子,普遍的临床疗效太低是中医界不争的事实,提高临床疗效才是中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而要提高临床疗效,对我们目前的医学理论,难道不应该质疑么?如果这些医学理论真的非常先进的话,为什么那么多的中医师临床疗效难以超过30%?

我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一种理论要让我确信不疑为真理,它必须得证明出它的普适性。否则我只能承认它是部分正确部分错误的假说,假说者也,是不必如此执迷不悟的。西医也存在疗效不高的问题,但是西医教材总还有个好处,对一些无法证实为疗效确切的理论,直接注明为假说。中医倒好,人家质疑一下中医的阴阳五行、六经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理论时,一群的中医粉丝会一涌而上,痛骂质疑者为蠢货、低能儿、文化汉奸。谩骂时表现出来的低劣的素质令人咂舌。

我们这个社会不是一个重视讲理的社会,而是一个重视站队的社会。人们决定他们喜欢你还是厌恶你,不是看你说话是否有理,而是看你是否和他站在同一个立场上。站在同一个立场上,即便你胡说八道,他们也爱护你。不站在同一个立场上,你就是证据确凿,他们也会唾沫星子横飞,恨不得把你打入十八层地狱。

欠缺独立思考的理性,容易对我们的国粹形成迷信的态度,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多数人最令人痛心疾首的通病。作为一个常写批判性文章的作者,我实在是对此深有体会。我一生所要承受的谩骂,绝不会只是眼前这一点点,因为我无法停止写作,无法停止发表我自己的观点,而我自己的观点又时时会冒犯各路神仙、大师和一些忠心耿耿的传统文化粉丝们,所以只能自己硬着头皮受人唾弃了。

社会在进步,思想应解放。一个禁锢太多的民族,文明层次还太低。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看到我们中华民族,在文明上再上一个台阶。对我们的国故,我始终坚持批判继承的态度。我相信只有批判继承,发遑古义,融汇新知,提高临床疗效,才能使中医产生新的、更旺盛的生命力。社会大众也应该与时俱进,不要因为太迷信近乎玄学的一些理念,而丧失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我自己学医,只认疗效,始终在孜孜不倦的为提高临床疗效而努力,除此之外的一切,都不是我在意的。一个医者最高的医德是医术精湛,能把病人救治过来,岂有他哉?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