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和同情是婚姻和爱情长存的基础

撰写了《情爱论》的瓦西列夫通过大量的数据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源自于性欲的激情最多只能持续25个月。也就是说,两个人在一起超过两年,就再不是靠激情,而是要靠其他东西来维持了。悲观主义哲学大师叔本华因为认识到这一点,很不愿意为婚姻绑缚,他认为一个人为了一场短暂的激情而牺牲掉终生的自由和快乐,简直是最愚蠢的选择,所以他选择单身。

我们这些生活在俗世中的人,无不渴望一份刻骨铭心的爱情,和一桩建基于这样的爱情,并能白头到老的婚姻,但是人世间这么美满的爱情和婚姻很少见。因为按照霭理士的观点,两性之间,最理想的爱情和婚姻是建立在伴侣之间,能够互相理解和同情的基础之上的,亦即中国古人常说的“知音”和“红颜知己”。但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可能是一生都难碰到的际遇。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两个人一旦缔结婚姻,组建家庭,生儿育女,就不再单纯是恋爱关系了,还涉及到一个双系(父系和母系)抚养的问题。人类社会为了维护其稳定性,会对婚姻特别的重视。无论哪个民族,也无论哪种文化,在缔结婚姻时,都会慎重其事,婚礼极尽隆重之能事,所有能见证的亲朋好友都会来见证,之所以如此这般,主要是为了巩固婚姻的基础。

婚姻是一场长久的陪伴和合作关系,夫妻双方,互为彼此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给予对方爱的慰籍。婚姻是我们人类社会目前寻找到的最适合的男女基于两性关系的长期相处模式,这种相处模式或多或少是违背了自然规律的。

正如霭理士所言:“每一个男子或女子,就基本与中心的情爱说来,无论他或她如何的倾向于单婚,对其夫妇而外的其他异性的人,多少总可以发生一些有性爱色彩的情感,这一点事实,我们以前是不大承认的,到了今日,我们对它的态度却已经坦白得多了。”

霭理士所指出的这个事实,是整个人类社会都在努力遏制的人的本性,因为,“若是让性爱自由的在人间活动,尤其是在有严格身份规定的社会结构中活动,它扰乱整个社会的力量一定会非常大”(费孝通语)。

现代社会离婚率之所以如此高,固然有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原因,也有人类寿命在延长的原因。过去,一对夫妇平均只能陪伴对方二三十年,但是今天,一对夫妇互相陪伴的时间可能长达五十年以上。这对人类维护爱情和婚姻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但这并不是说人类社会中就不存在坚贞而又美满的爱情和婚姻,只是老实说,理想的爱情和婚姻不多见。

费孝通先生认为,彼此最能互相理解和同情的,是近亲。也就是说中国古人所推崇的亲上加亲式的近亲结婚,其实是最适合长久发展的婚姻。因为近亲之间,成长和教育的环境是最接近的,男女双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容易高度吻合。但是如今这种婚姻既违背了自然规律,也违背了社会公序良俗,不再值得提倡。

我们今天的多数婚姻是建立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之上的,但是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的自由恋爱多数还存在一些传统道德束缚的问题,我们的文化非常的反对始乱终弃这种行为,因而男女双方一旦建立了恋爱关系,发生了性行为,就不管对方是否是真正适合自己的结婚对象,都会在习俗的压力之下,走向婚礼的殿堂的。因而,很多人在婚后发现,自己在爱情阶段的冲动,最终会演变成婚后漫长的忍受。

这就造成了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所描述的景象:婚姻就像围城,围城外的人想进去,围城里的人想出来。也同样成就了另一句经典名言: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的中国思想家,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松绑,我们应该鼓励我们的子孙后代在恋爱中学习恋爱,鼓励他们多经历几场恋爱再考虑结婚的事情。或者最起码,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纳入婚恋教育,告诉他们如何寻找彼此之间能够互相理解和同情的伴侣。

我们很多人都需要进入婚恋课堂,学习如何婚恋。我们中国现在离婚率超过了三分之一,而另外大概还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夫妇虽然没有离婚,实际上是为了维系各种社会关系而过着彼此忍受而非彼此欣赏的婚姻生活,这样的人生是一场悲剧。我们很多人的婚姻质量有待提升,很多夫妇有必要在婚恋课堂中学会如何理解和同情自己的配偶,如何在尊重配偶的独立性和维护夫妇合作关系之间寻找到平衡点。

如果一味的要求对方为自己而牺牲他(她)的人生选择,这样的爱显然是无法持久的。但是,人世间有几对夫妇不是在做这种蠢事?我们总以自己的人生标准来要求对方,总希望对方能够帮助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愿望,但是很少有想过,对方也是有其人生愿望的。

我们长期要求我们的配偶理解和同情我们,但是自己却很少想过要去理解和同情他们。这就造成了人世间无数的婚姻质量低劣到令人绝望的程度。有一次我在公园里散步,旁边三个女人在聊天,其中一个女人在向另一个女人倾诉。她告诉另一个女人,她对自己的老公说,我对你的要求并不高,只想你做到怎样怎样,这些话令我感到很刺耳。为什么我们总是敢于理直气壮的要求我们的配偶按照我们的要求来生活,来对待人生?我总觉得在我们这个国家,很多爱情不再是爱情,而是一种奴役。

这样的奴役,可能自古就有之。所以两千多年前,佛陀就对他的弟子们讲:“人系于妻子田宅,甚于牢狱。牢狱有可尽之期,妻子(这里的妻子是妻和儿女的合称)无远离之念”。佛陀是结过婚生过孩子的,最后选择了削发出家,并且发出这样的概叹,把家庭和婚姻看作无期徒刑。我想佛陀一定是在婚姻中饱受了奴役之苦,才能说出这样精辟的话来的。

我这样说并不是主张我们都出家去逃避现实,而是想指出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人类婚姻质量之所以低下,与家人之间互相奴役对方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夫妻双方互相理解和同情对方,把这种互相奴役转为互相支持和欣赏对方,那就把婚姻质量大大的提高了。试问,那样的爱情和婚姻,又有几个人舍得抛弃?抛家弃子者,必因家已成了像无期徒刑的牢狱一样,令人窒息和难受。与其呆在这样的家里,还不如一枪枪决了来得痛快。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