葶苈子的泻肺平喘和利水消肿作用

中药葶苈子为十字花科独行菜属植物葶苈、琴叶葶苈和播娘蒿属植物播娘蒿的种子,市场上售卖的北葶苈子为独行菜种子,南葶苈子为播娘蒿种子。
习惯上北葶苈子被称为甜葶苈,南葶苈子被称为苦葶苈。古人认为葶苈子属苦泄之药,并认为甜葶苈对正气的损伤比苦葶苈要小,但苦葶苈泄水消肿之功比甜葶苈好。
葶苈子有一定的毒性,南葶苈子的毒性比北葶苈子的毒性大,服用葶苈子中毒会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反应,过量服用会导致患者腹泻。葶苈子入药时需要用文火炒至微微鼓起,并有香气逸出,炒后的葶苈子毒性减弱。也可用炼蜜拌葶苈子,再炒至蜜汁吸尽,或加炼蜜与少量水拌匀,炒至不粘手为度。
葶苈子入药的历史较长,中医最早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和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都有葶苈子。《神农本草经》认为葶苈子“味辛、寒,主癥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金匮要略》中的“葶苈大枣泻肺汤”是以葶苈和大枣二味药并用,治疗肺痈引起的“喘息不得卧”。
中医认为葶苈子有泻肺平喘和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痰涎壅肺的喘咳痰多、肺痈、胸腹积水、水肿、痈疽恶疮、瘰疬结核。在传统中医看来,葶苈子属于有耗气作用的祛邪药,可用于实证所致的肺痈痰喘,但不宜用于虚喘。如用于虚喘,则需搭配补益类药同用,并且要蜜制葶苈子以减轻其毒性。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葶苈子有强心和调节血脂作用。葶苈子能增强心肌收缩性和泵血功能,增加冠脉流量,但不增加心肌耗氧量,葶苈子可减慢心律,升高血压。葶苈子提取物可以降低高脂血症大鼠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调节实验动物的血脂。
所以现代中医常用葶苈子治疗心衰,单独用葶苈子粉末吞服(每日3-6g,分三次吞服)治疗心衰(心源性、肺源性、病毒性、肥厚性、风湿性、内分泌性、高血压性、肾性均可),或用葶苈子、丹参、枳实合用治疗心衰,效果均可。葶苈子也可治疗尿毒症心包炎。心衰或心包炎患者用葶苈子治疗后,浮肿消退,心衰症状显著减轻或消失。
综合历代文献,我们可以知道葶苈子治疗肺心病引起的喘息和水肿的效果是显著的,葶苈子过去经常被当作此类疾病的急救药使用。
张仲景的葶苈大枣泻肺汤是以葶苈(熬黄捣碎)和大枣联合使用,这种用法很安全,中医认为大枣有补气作用,是一种扶正药,可避免过用葶苈子伤正。同时大枣也有利水消肿的作用,与葶苈子联合使用能增强葶苈子的疗效。我们今天常用此方治疗心肺疾病引起的心衰、水肿、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等。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有“葶苈大丸”方,此方是以葶苈子(隔纸炒,纸有吸油脂作用,可减轻葶苈子毒性)和荠菜根各等分,共为末,再以炼蜜做成弹子大小的丸药(约重6-10g),每次1丸,嚼服,用陈皮汤送服。葶苈大丸治疗水饮内停导致的腹大肿满,四肢枯瘦,小便涩浊短小,此病即现代医学所说的腹水,多由晚期的肝硬化或癌症引起。
《太平圣惠方》中也有“葶苈丸”方,该方是以葶苈子、杏仁、牵牛子、汉防己、陈橘皮等组成,制成丸剂,用桑白皮煎汤送服,治疗肺脏气实所致的心胸壅闷,咳嗽喘促,大肠气滞,便秘不通。从本方组成的各药药性来看,此方利水消肿力度很大,但此方中的牵牛子毒性较大,今多不用。
葶苈子除可内服外,也可外用,外用一般是用来治疗瘰疬结核和痈疽恶疮之类的疾病,这些疾病多属我们今日所说的皮肤病和皮下结核或肿瘤等疾病。
《圣惠方》中用葶苈子二合,豆豉半斤,捣烂捻成饼状,用时将此药饼置于皮肤病灶上,用艾柱如小指大,点燃灸之,每五日灸一次,每次灸七艾柱,治疗皮肤上的瘰疬结核,此病即近日所说的皮肤瘰疬性结核病。这种治疗方法就是中医的隔药灸,通过艾灸将药饼中的药渗透到病灶中。
《圣济总录》中记载了另一张治疗痈疽恶疮的方子,是以甜葶苈、木通、大黄、莽草各等分,共锉成散,以水调和成稀药膏,涂抹在肿块上,药膏干了即再次涂抹。此法有消肿散结之效。
现代中医也有人用葶苈子和川椒各等分打成粉末,以水或蜂蜜调和成膏,外敷在患者的肚脐上,通过透皮给药,治疗胸腹水。这种方法可用于治疗晚期已不能正常服药的癌症患者。
葶苈子外用消肿安全有效,但这些方法现在用得不多,一些宝贵的用药经验已经丢失。古人将葶苈子与大黄并提,认为葶苈子属于攻下逐水的猛药,体质虚弱者不宜多用久用,恐有危险,所以古人在用此药内服时极为谨慎。
但此药作为一种治疗水肿和喘促的急救药,其功效也不容忽视,正如《本草正义》所说“肺家痰火壅塞,及寒饮弥漫,喘急气促,或为肿胀等证,亦必赖此披坚执锐之才,以成捣穴犁庭之绩”。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