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痢疾和腹泻的名方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出自《伤寒论》,《伤寒论》中有两条提到白头翁汤。一是第370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二是第372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白头翁汤的组成为:“白头翁二两,黄柏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煎服法为:“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后世将本方的主治概括为热性下利证——以与寒性下利的少阴证相区别,临床以下利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腹痛,发热,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为主要特征。中医认为这是因为有湿热之邪壅滞,导致肠道络脉受损,影响肝气疏泄,壅滞气机所致。

这些症状多见于肠道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各种细菌性痢疾(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细菌性痢疾、婴幼儿细菌性痢疾等)。此外,白头翁汤也可以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急性肠胃炎、慢性结肠炎、阿米巴肠病、滴虫性肠炎、鼠伤寒肠炎、放射性肠炎,以及肺炎、泌尿系感染、盆腔炎、妊娠期泌尿系感染等疾病的治疗。

白头翁汤中所用的四味药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均为临床治疗急性腹泻的常用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它们均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对包括痢疾杆菌在内的多种致病菌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从黄连中提取出来的黄连素甚至已经被制成治疗腹泻的专用药。除以上药外,也有一些中医师常常加椿树皮和鸡冠花等以提高本方的疗效。

痢疾和急性肠胃炎引起的急性腹泻好发于夏秋季节,因为这个季节大家普遍比较喜欢食用瓜果等生冷食品,未经烹饪的食物中含有一些原因不明的活的病原体,所以这个季节容易患急性肠胃病。

笔者用本方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引起的腹泻,效果很好。但是用之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腹泻,效果并不理想,有时能取得一时的疗效,但患者很容易复发。

关于本方的用量,需要做一些说明。按照汉代的度量衡,一汉两约为现代的15g,但现代都不用这么大的量,这里可以将一两换成5g。实际上张仲景本方,在让患者服用的时候,开始也只让患者服用一半的量。我们现代煎药,头煎喝下去,相当于张仲景原方的三分之一的量,区别不大。

中医治疗急性腹泻,通常只需要服用一顿药即可痊愈。张仲景在使用本方时,是用七升水煎成二升,第一次喝掉一升,如果好了,就不再喝,如何没有好,就把剩下的一升再喝掉。那么剩下的一升什么时候喝呢?张仲景没说。

按照笔者自己的经验,医生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果患者喝了第一顿药后,不再腹泻,不需要再服药。如果患者喝了第一次药后不久仍然腹泻,但是腹泻已经有改善,则在再次腹泻后立即服药,不必规定间隔的时间。

我们需要灵活学习《伤寒论》,《伤寒论》中的许多方剂,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都是用来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发展迅速,医生要密切观察患者,不能像治疗慢性病一样的缓缓图之。

张仲景在《伤寒论》桂枝汤条中提出了治疗急性病的原则——“周时观之”。张仲景说:“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他在其他的条文中未再提及,但是桂枝汤号为“群方之首”,张仲景在桂枝汤中提到的这一原则,实际上通行于各种急性病。这段文字说明张仲景在治疗急性病的时候,并不是一天只用一付药,早晚各一次,或早中晚各一次。而是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果有效但是病情仍在,就继续连续不断地服药。

如果无效呢?张仲景也提到了另一条原则,这条原则是“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急性病患者的病情变化迅速,我们用一张方子不一定能解决患者的问题。如果用药后一点改善都没有,患者的病情反而加重了,那就要尽快更改治疗思路,不要拖延,否则就容易耽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在这里我需要补充一下,这是张仲景没有提到的一点。那就是治疗急症,如果我们用错了药,发现患者病情迅速恶化后,医生在用其它药前,最好是对患者进行催吐。因为有些药物的副作用比较大,药不对症,就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催吐后,副作用就小很多。

另外,白头翁的适应证中有“欲饮水”,中医历来都将之解释为热证所致。今天我们知道,患者频繁腹泻后,身体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所以会有口渴的现象。过去我们就是给患者喝水,“少少与之”,现代则应考虑给患者用一些补液盐。

白头翁汤治疗的患者有时会有发热的现象,在用这个方剂的时候,不要自作聪明的再加退热药。白头翁汤和黄连解毒汤的功效很相似,都能退热。笔者用这两个方子治疗急性肠胃炎多次,退热效果都很好。加了柴胡等退热药后,反而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张仲景的组方很严谨,我们在用时不要画蛇添足。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