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二十岁时,我哥哥花了一段时间训练我每说一句话之前都想三秒钟,以让我的表达更严谨。办法很简单,作为兄长,他在我旁边,当我准备开口说话的时候,他就会说一句:慢三秒,慢三秒,慢三秒。
这种训练让我受益良多,虽然从那以后我的口才大幅下降。只是与自己熟悉的朋友交流的时候,我还是能滔滔不绝。毕竟我是成年后才学会了慢三秒,而非幼年期就被这样训练过。从表观遗传学的角度来说,只有幼年期重大的环境事件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影响。
三十岁时,我有段时间对“不语禅”感兴趣,学习佛教的“止语”,干脆不说话。朋友聚会的时候,我尽量默不作声,只用微笑来表示我在认真地倾听他们。结果我有个发现,其实大多数人和别人交流的时候,实际上更喜欢表达,而不是喜欢倾听,所以一个善于倾听的朋友更加令人愉快。我虽然很少说话,但是朋友们和我相处时非常愉快和放松。
四十岁的时候,慢三秒的理念已经深入到我生命的每一处。当我与自己爱的人交流,发现他们情绪激动时,我马上提醒自己“慢三秒”或“止语”。让他们去说或者提议大家一起转移话题,无论对错是非都不在当下做判断,互相也不争辩。换个时机,当大家都冷静的时候再来讨论这个话题,问题便会被更平滑地解决。而感情则不会受到丝毫影响,反而历久弥深。向人做承诺时也会慢三秒,想一想自己能不能兑现诺言,如果能,就爽快的答应,如果不能,就如实相告。
我的口才虽然拙劣,但是用这种方法与人沟通却卓有成效,避免了争吵,所以我的人际关系很和谐。我的恩师把我当作他一辈子教出来的最得意的门生,颇以我的成就和修养为自豪。
在工作的时候,遇到任何不愉快的事情,我都会提醒自己马上进入“慢三秒”模式。先平复好心情,然后再看看是不是可以转换一个视角来看待同一个问题。往往这么一来,就自然而然地心平气和了。
我是个迟钝的人,反应没有别人敏锐,所以我做任何事情都愿意慢三秒,多倾听。事前多思考,事后多反思,以此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古人云勤能补拙,笨人有笨办法,勤思考确实能补智力之不足。我把我自己的书房取名为“退思堂”,时时提醒自己退而思之——退一步,多思考。古人又曾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因为经常退一步,所以我的世界确实海阔天空。
我以前还不能体会到我哥哥教给我的这种笨办法的好处,但是我前几年在北京买房时缺点钱,我打出去几十个电话,不到一天就从亲朋好友那里借到了差不多二百万,我这才意识到他们对我的印象极佳,我在他们心中的信誉也是极好的。作为寻常百姓,一天就能借到这么多钱,说明我起码是一个让亲友们信赖和放心的人。
在《世界文明史》(现又被译成《文明的故事》)一书中,作者威尔杜兰特讲过一个故事,某个文明社会的学者去问原始部落的土著人生活会不会有什么烦恼,那个土著说:“人为什么要有烦恼?难道他没有朋友吗?”土著人的思维令文明人汗颜无地。
我们见这满街的文明人行色匆匆,个个脸上写满了忧虑,很少有人欢颜舒展,然后我们自诩自己比原始部落的土著人更有智慧,这是多么讽刺啊!土著人的另一种思维便是,如果现在有食物,我便不用为任何事情发愁,明天的事情明天再去想办法,所以他们的生活节奏慢得令现代人羡慕。
为什么有人反应敏锐,而另一些人反应迟钝呢?是智商上存在差异吗?不一定。二者的智商也许不相上下,也许迟钝的人智商更高。因为智商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决定智商高低的,反应速度不是关键,综合判断能力才是。反应迟钝的人可能在综合判断能力上优于反应快的人,爱因斯坦小时候的反应速度就非常慢,他去世后脑科学家发现他的脑胶质细胞比常人发达。
反应速度与下丘脑-皮质-肾上腺皮质轴有关,这是人的应激反应轴,当它特别敏锐时,人对环境刺激的反应速度很快,看起来就很敏锐。但是敏锐的人往往是痛苦的,敏锐的人大多比迟钝的人更忧郁。抑郁症患者的应激反应轴更是敏锐到让他们痛苦不堪的程度,他们总对外界细微的刺激作出强烈的反应,这让他们很焦虑和痛苦。而且反应速度快的人虽然思维敏捷,见识高明,但通常无法集中注意力,不能长久的坚持做一件事情,容易花样百出,但却一事无成。
反应过度敏锐的人多愁善感,但也敏感多虑,他们会觉得自己与这世界不太能合得来。久而久之,他们就想减少与外界的接触,时间长了就变得孤僻了。如果封闭自己的时间再长点就会抑郁,长期不与外界互动,人的大脑会萎缩,最后还可能会罹患阿尔兹海默症。
所以慢三秒不是坏事,慢三秒能给我们带来更愉悦的心情和更稳定的心率,也能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平滑,身体更健康,思虑更成熟。慢三秒能将我们的焦虑减少90%以上,把我们的人际关系冲突减少到接近于无。古人的话往往充满了智慧,比如“欲速则不达”这句话就告诉我们,慢三秒才是成功的关键,急切的心情往往导致失败。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