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晚饭后,我像以前一样,来到国家图书馆。国图新馆的大厅正在装修,大厅被围挡住了,场景显得有点陌生。我已经有段日子没有进过国图了,此次周末回家,忍不住到国图看了看。
我曾经的“专座”——那个一度几乎天天都被我霸占的座位易主了,图书馆里多了许多新面孔。涌进了新一批的备战高考的穿着人大附中、北大附中、理工附中等附近的知名高中校服的高中生。
国图里的读者,各个年龄段的都有,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大多有很强的自律能力。偌大的图书馆,座无虚席,但却能做到鸦雀无声。这里无论是阅览室,还是大厅或卫生间里,都没有人喧哗和吸烟,这情景在大学校园里不易见到。
如果不与其他地方对比,对我们这些已经习惯了国图这种环境的读者来说,这一切也许很稀松平常。但是我如今到了一个小城市去上大学,在那个环境里呆了半个月后,深切地感受到国图这个环境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也能理解某些病友对我个人的偏爱了。确实,在国图属于微不足道的好习惯,在其他地方可以算出类拔萃的品质了。
国图周边是一堆中国最知名的学府和研究机构,常泡国图的读者基本都是这附近的学府和研究机构里最热爱学习的那批人,所以这里的读者素质不是一般的高。
我的学校里的同学是一群并不热爱学习,但是又迫不得已,不得不学习的学生。他们聪明,有些天赋很好,但学习习惯很差,缺乏学习的动力和自觉性。学校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每天强制性的要求学生在教室最少呆上八节课。每次课前点名,不管有没有课,都不许离开,擅自离开者不一定能拿到毕业证。这对爱学习的学生不算什么,对不爱学习的学生来说,简直就是酷刑。
不幸的是,考到这所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不怎么爱学习,他们大多是医二代,被家里逼着来学医的。学校的这种纪律起码可以保证他们上学期间时间荒废得不是太厉害。 这些学生的生活习惯也不太好,晚上打游戏到深更半夜。课间十分钟,厕所里烟雾缭绕。过去两周,我在那里被动地吸入的二手烟的量超过了我此前大半生所吸的二手烟之和。
幸好后来我总算是掌握了一些规律,可以避开这个烟雾缭绕的如厕环境。我每次课间都一路小跑到学校图书馆的厕所里去上厕所,如厕完后再一路小跑回教室,这样就可以避开这些烟枪了。
国图于我,已经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我自来到北京后就在国图附近住着,过去二三十年时间里,很少离开过这片区域。离开之后,真的是朝思暮想地想早日回到这里。如果不是为了能够跨过西医的门槛,为后半生能够合法的进行全面的中西医临床和研究打下基础,我是不会离开国图的。
我想在中国,可能很难找到第二个学习氛围如此理想的地方了,这里既自由又肃静。 但国图没有医学实验室,也没有医学生的实训楼,没有显微镜,没有大体老师,无法做医学实验,国图也无法给我医学文凭。
所以我还是要去医学院校完成学历教育,既然已经选择了这样的人生道路,无论如何,我都会咬咬牙,克服这几年的困难,完成这段全日制的教育。
高校里的水课实在太多了,这是我在这次上大学前没想到的。有些水课老师的课很水,但是人却傲慢自大,目空一切。他们在课堂上胡扯一通后,还要求我们刷与专业关系不大的他们的网课,这纯属浪费生命。我去上大学前,好些在高校教书的朋友跟我说,以我目前的知识储备量,我去高校上许多课都是在浪费生命。那会儿我不太能苟同这样的观点,现在对此深表认同。
这种水课竟然占了我们课表的一半多,而且全国高校普遍都存在这种情况,因为各校相同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一致的。因为这个缘故,我在考虑改变我的学习计划,打算将我在校学习的时间缩短一半。拿到毕业证,有了一块开启中西医之门的敲门砖后,就尽快回到国图,专心致志地从事更专业的研究,其他学历都通过自考去获取。
去大学上学也有很多意料之外的收获。这是我人生的第二次上大学,第一次上大学时的许多往事依然记忆犹新。我第一次上大学时,同学们都非常热烈地社交,但00后的这些同学普遍地不擅长也不热衷团体活动。他们更喜欢在宿舍里打游戏,不喜欢社交和参加户外运动。
开学至今,我们没有一次集体出游活动。 如果不是心理老师在课堂上组织活动,促进大家互相接触的话,这些同学们可能只叫得出自己同宿舍同学的名字——实际上还有一些同学连同宿舍的同学的名字都叫不出。这些孩子们孤独的成长,在孤独中普遍地习惯了孤独,缺乏与他人的情感链接,将来可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情绪上的问题。
我如果不是上了这次大学,是完全无法理解我儿子这一代人是处于这样的状态的。 我以前也无法理解我儿子对水课的那种厌倦情绪,他的学校也存在许多水课,每次上这类课他都厌恶至极。
我真不明白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现在为什么会下滑到这种程度,我上次上大学的时候,起码这些水课基本都属于选修课,只供为了凑学分,且对这些课多少有点兴趣的学生选修。如今则基本都成了必修课,我们的教育似乎要把学生的厌学情绪逼到极致。
我在班里很受欢迎,因为我去了学校后,总是尽量组织大家在一起搞些活动,促进大家互相认识。而且我和他们不一样,我习惯把刚认识的每个同学的名字都记在手机文档里,经常翻出来看一看,所以很快就能叫出许多同学的名字。当一个人的名字被人叫得出来的时候,他能感受到起码的尊重,这有助于建立起友好的关系。
我想我们是应该重视下一代的情感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多元化的人,而非一个考试机器了。如今还有许多家长在把自己的孩子逼成考试机器,搞得孩子们既厌倦学习又厌倦生活,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和情绪问题。
我的心理课老师第一次上课就对我说,这种课对我来说太幼稚了,她说如果我有别的学习计划,我可以把她的课堂时间用来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但我谢绝了,我觉得她的课堂活动搞得很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她在帮助的是一群和我儿子同龄的孩子,我也要从这种课堂中学习到与我儿子这一代人打交道的技巧。这些孩子们的心理状态与我们这一代人在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不能简单地代入自己的人生经验,去和他们做无效且无益的沟通。我相信我毕业后,在与下一代人沟通的问题上,会比大多数同龄人强多了。
我相信生活中的一切变动都是命运之神必要的安排,它如此安排,必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启迪。眼下我是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但这段经历也许会让我未来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尊敬的读者,我正脱产在医学院校全日制学习,所有文章皆为我每日学习笔记或个人随笔,仅供读者参考。我目前学业繁忙,精力有限,毕业前无法为您提供服务,敬请谅解,患者朋友请到正规医疗机构挂号就诊。我除此博客与微信公众号外,无任何其他自媒体。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zhouzhiyuan360(或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周志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