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高某,60岁,1978年2月5日初次找张锡君老大夫就诊。患者40年前就开始胃脘痛,常在稍多食或饥饿的时候胃脘疼痛,嗳腐吞酸。20年前因为饮酒过量,胃大出血过一次。近七年因为工作关系,与酸碱等药品接触较多,胃脘痛加剧,呕吐纳差,曾服用多种中西药无效。1977年病情加重,且在上腹部摸到一包块约3cmx4cm大小,伴进行性消瘦,经西医检查,诊断为溃疡性胃癌。医院嘱其立即手术,患者不愿手术,转而求诊于张锡君老大夫,当时张老正在重庆第一中医院坐诊。
初诊时触诊可摸到上腹部包块,质硬且有压痛感。患者精神萎靡,四肢倦怠,形体消瘦,胸脘部及腹部常胀痛较甚,时有刺痛。患者自觉胃中有恶臭液体上冲于喉,其势难忍,食欲欠佳,饭后胃痛加剧,大便色黑量少。舌质紫暗,舌下静脉曲张,舌苔白腻带黄,脉弦细。
张老辨证认为,患者属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痰湿凝结,日渐成积所致,拟以扶正固本,行气化瘀,活血消症,软坚散结法治疗。
初诊处方:太子参30g,大枣15g,核桃枝30g,甘草6g,薏苡仁30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石打穿30g,土茯苓30g,炒麦芽、炒谷芽各10g,煅瓦楞子18g,乌贼骨18g,7剂,水煎服。
同时口服癌痛宁、六神丸,并肌注人参针。再以阳和膏外敷肿块处。
患者服药后胃脘痛减轻明显,呕吐消失,亦未出现恶液上冲。故患者2月12日二诊时,张锡君老大夫将初诊处方去瓦楞子、乌贼骨、土茯苓,加鱼鳅串15g,鸡屎藤30g,开出24剂,让患者继续服用。人参针改为核葵针,癌痛宁改为云南白药,六神丸改为肿节风片。
患者服药至3月3日,病情好转,胃脘痛已停止,纳食增加,但大便黑,包块未变。张老遂将其处方修改如下:黄药子15g(先下1小时),党参30g,大枣15g,薏苡仁30g,龙葵30g,蛇莓30g,排风藤30g,三棱9g,莪术9g,海藻25g(洗),水煎服。以血见愁30g,三七30g,共研细末,分成60包,每日3次,每次1包,冲服。夏枯草膏5瓶,每次1汤匙,每日3次。阳和膏药加麝香外敷肿块。上海肿节风注射液5盒,每次4ml,每日2次,肌肉注射。
患者遵上述方案治疗20余天后,包块消退一半左右,大便颜色转为正常。但仍觉十分疲乏无力,纳食减少。于是在上方基础上去三棱、莪术、黄药子,加鸡屎藤30g,隔山撬30g,地鳖虫9g,继续服药10剂,同时肌肉注射人参针每日1次,每次4ml。内服云南白药,外敷阳和膏加麝香。
4月7日患者复诊时,包块基本消失,但是仍然倦怠乏力,纳食较差。遂改处方如下:党参30g,太子参30g,核桃10个,大枣15g,甘草6g,海藻25g,昆布15g,半枝莲30g,石打穿30g,白花蛇舌草30g。并用中成药化癥回生丹和夏枯草膏。
4月27日患者复诊,包块全部消失,精神很好,胃脘不痛,纳食增加,大小便正常。在重庆某医院复查显示癌症病灶已经消失。嘱其继续服用中药,3个月后复查。
处方:太子参30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6g,乌贼骨18g,煅瓦楞子18g,鸡屎藤30g,鱼鳅串30g,龙葵30g。另口服肿节风片,每次4片,每日3次;健脾膏片,每次4片,每日3次;蜂王浆每日2瓶。再以乌梢蛇60g,炒僵蚕60g,共同研为细末,加炼蜜为丸,常常含化。
此患者后来随访6年未见复发。
张锡君老大夫的这份医案,堪谓中医外科的一部教科书。所用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中不乏名方,如阳和膏和化癥回生丹,前者为清代名医王洪绪的家传秘方,后者为温病大家吴鞠通的经验方。非学识渊博者不能如此广泛地用药。
张老不但用了这些经典名方,还用了大量的西南地区的民间常用药,方中的核桃枝、隔山撬、鱼鳅串、蛇莓、鸡屎藤、血见愁等均不是常用中药,但这些药也都是民间常用的治疗胃癌和止血的草药,张老都将其纳入到自己的方剂之中。
另外其处方中甘草与海藻并用,也是很大胆的一种用法,甘草和海藻被列为十八反中的药物,药店见到这样的处方多不敢卖药给患者。患者和患者家属稍知道一些中医药的皮毛,见到这种处方也会发怵。但实际上,中医外科名方海藻玉壶汤等均同时用甘草与海藻。这种宝贵的用药经验,值得学习。
张老在治疗过程中还用到了许多中药注射剂,这是他所处时代的一个特征,这些注射剂现在大多不再被用于临床,可以将相应药物加入汤剂之中。
这种用药方法看起来眼花缭乱,但却均很有针对性。癌症不好治疗,可能穷尽各种手段都很难治疗出较好的疗效来,故张锡君老大夫在治疗的过程中,不拘一格的用药。这是一种有所作为的态度,比起因为害怕医疗事故,用太平方,不敢为病人冒险,耽误病人的治疗的做法,张老的敢为病人冒险探索求生之道的用药思路要好太多了。
尊敬的读者,我正脱产在医学院校全日制学习,所有文章皆为我每日学习笔记或个人随笔,仅供读者参考。我目前学业繁忙,精力有限,毕业前无法为您提供服务,敬请谅解,患者朋友请到正规医疗机构挂号就诊。我除此博客与微信公众号外,无任何其他自媒体。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zhouzhiyuan360(或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周志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