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气血和西医的气血之异同

血液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液是一种液态结缔组织,约占人体体重的7%-8%。血液系统是沟通器官与组织的运输要道,它像快递员一样在我们身体内运输各种物质。我们的肺利用血液来为身体输送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我们的消化系统将食物分解为各种小单元后,也由血液将我们吸收的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器官;我们体内产生的所有垃圾都由血液运输到肝和肾,再由这两个器官排出体外;当我们的身体受到外物的侵入或者受伤时,我们的免疫细胞也由血液运输到一线去抵御各种侵入物和外伤。
血液中红色的成分是红细胞,约占全部血量的40%。红细胞内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分子,它能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处。血液中还有白细胞,白细胞(白血球)在血细胞中个头最大,白细胞负责击退感染,不过白细胞在总血量中占据的比例很低,只有约1%。血液中最重要的成分是血小板,每微升血液中有15-35万个血小板,血小板占总血量的比例不到10%,血小板和它携带的化合物有凝血的功能,当我们的身体受到创伤的时候,血小板会在伤口处凝结成块来修复损伤,堵住伤口,所以如果血小板较低的话,我们的伤口就会血流不止。很多疾病都会引起血小板下降,在体表出现各种出血症状,比如紫癜。
血液中的其他部分还包括血浆,这是一种淡黄色的液体,血浆中含有丰富的糖、脂肪、蛋白质和盐,血浆负责运送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以及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和废弃物,血浆约占总血量的50-55%。
这是我们的全血的基本情况,实际上我们的血液中几乎什么东西都有,许多疾病可以通过查验血液中的成分诊断出来。所以我们去医院治病时,最常见的检查就是抽血化验。因为血液循环系统的这种作用,也导致像癌细胞很容易通过血行从一个器官或组织转移到另一个器官或组织。
人体内有很多气体,但是我们的身体最需要的是氧气,我们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我们新陈代谢的过程中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其他气体。体内所产生的气体主要是食物在体内发酵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些气体总共有400多种成分,其中主要的是氮气、氢气、二氧化碳、甲烷、吲哚、粪臭素、硫化氢、挥发性氨和挥发性脂肪酸等。
总之,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很容易分析出我们身体内的“气”和“血”的成分。以上所说的人体内的气和血都非常简略但是也很有概括性。人的血液中远不止我所概述的这些成分,血象检查报告中的项目比我所罗列的这几个主要项要复杂多了,而且可能还有一些成分,科学家们至今未能分析出来。
中医也讲气和血。在古代,中国医生们就已经注意到了气和血的存在,而且注意到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中医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我们的呼吸功能和我们的血液循环都是非常容易被观察到的,呼吸是一刻都不会停止的,只要身体有伤口就能观察到血液的存在。所以传统的中医对气血的认识是对客观现象的反映。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中医对气血的具体成分以及它们相应的功能不可能分析得像现代那么精准。
中医把气分得非常的细,但是这种细致的分法实际上缺乏事实的依据,大多数是想象出来的,而且描述得特别的不清晰,理解起来很困难,指导临床也容易模糊不清。
中医对人体的气的描述有精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肝气、胃气、脾气、心气、肾气、肺气等等,其中最主要的为精气和元气。中医所谓的精气是秉承父母的先天之气和后天从水谷中汲取的精微物质的总和。所以精气所包含的内容很宽泛,有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也有人的先天的优良的基因。按照中医天地人一体的观点,人体的精气与自然界也有一定的关系,在空气质量好的地方,人吸入的天地之气的质量也较高,有助于提升人的精气神,我们必须得承认中医的这一说法很合理。元气则是一种根源于肾,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的气。其余各种气名目太多,很难在一篇文章中解释清楚。
而且还有中医把人体的气分得更细,即如一个肝气,有一些医生又把它分成十几种。这样的分法实际上意义并不大,在主观臆测的路上走得太远的中医师,最终连他们自己也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指导临床。所以如果我们按照这种学说来治疗疾病,疗效常常取决于运气。
中医又有气虚、气滞、气逆等等说法。气在人体周流不息,人体就不会有问题,但是一旦气虚、气滞或气逆,人体就会生出许多疾病。
中医也认识到人的血管里流淌的是血,中医认为“脉(管)为血之府”,认为血液是存储在人的脉管里。中医认为血是由水谷之精和肾精所化生的,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脾胃运化转输的水谷精微(即食物营养)所产生的营气和津液,是血液化生的主要物质基础。又认为精与血可以互相资生和转化,肾精可以化血。从现代科学的立场来看,这种认识当然是站不住脚的。正常的人体血细胞是在骨髓和淋巴组织内生成,人体有一个造血系统,造血系统由造血器官和造血细胞两部分组成,是机体内制造血液的整个系统。主要包括卵黄囊、肝脏、脾、肾、胸腺、淋巴结和骨髓。造血细胞均发生于胚胎的中胚层。
按照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心属火,色为赤,血色也是红的,所以中医认为血是在心气的温煦下,转变为红色液体的。血液濡养全身。中医认识到血和气对人体的重要性,血液可以濡养全身,“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素问〈八正神明论〉》。
总体而言,中医对气和血的描述,在今天看来并不准确。但是中医对气血之间的关系,对血液和元气的作用的描述也不能说完全错误。而且中医中补气补血的药物和方剂,能够解决不少实际问题,有可取之处,不能一概否定。
举例来说,中医所说的气虚和现在的贫血(尤其是血红蛋白偏低)有很大的关系,而血瘀则与现在的瘀血证基本是一致的。所以中医的补气药如黄芪和人参等,有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中医的活血化瘀药也能明显的改善血栓和血液黏稠度过高造成的健康问题。而中医的气滞则大多数是因为消化系统问题造成的,在采用一些改善消化功能的药物后,大多数的气滞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当然,我们不能用如此简单的方法将中西医的气血理论汇通起来,实际上中医的藏象理论和气血理论非常复杂,尽管其中的许多内容属于臆测性质的文字描述,但是也有很多合理的地方,需要对其进行去粗取精的取舍。
如果我们能够对中西医的气和血的概念都有所了解的话,我们在临床治病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些出其不意的收获。
比如我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缺氧造成的一系列问题都有效。脑梗患者可能并不贫血,但是因为脑梗导致脑部缺氧而出现头晕和偏瘫等症状,可以用补阳还五汤缓解;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很低的时候,出现了中医所说的气虚的症状的时候,我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效果也不错。这个方剂能够明显的改善人体组织缺氧的状况。我个人在用它的时候是结合了中西医的知识,去抓住它最主要的用药指征的。这种更精准的选方用药方法得益于将中西医的气血理论汇通的努力,所以以我切身的感受而言,中医师学习西医,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误诊和误治。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