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越来越低龄化

数年前,有个读者因为我的某一篇文章而关注了我。那篇文章应该与癌症无关,所以他关注我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了解癌症的有关知识,而是为了阅读一些与癌症无关的文章。

但是昨天他为他五岁的孩子患了肾母细胞瘤而找我。孩子突然被确诊为癌症,他既悲痛又惊恐。我相信他在这之前虽然关注了我很久,看了我写的很多中医抗癌的文章,或许会有所触动,但是还是会觉得癌症离他很遥远。但当他的孩子确诊为肾母细胞瘤后,他的心情就完全不一样了。

低龄的癌症患者越来越多,很多人的快乐生活正在因为家人或自己罹患癌症而戛然而止。对癌症家庭来说,癌症就像一个突然出现的终止符,在这个终止符出现之前,生活虽然也有不少烦恼,但是绝不会像被确诊为癌症后那样绝望。那些年轻的癌症患者的家庭,在患者被确诊为癌症后,更是承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有些九零后的年轻父母,因为幼儿患癌,一下子苍老了许多。我的一些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家长,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老一二十岁。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像神经母细胞瘤这样的儿童肿瘤,大多与怀孕期间过多的接触电子产品或饮酒有关。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已经与电子产品密不可分了,绝大多数人脱离电子产品后生活将无法继续。即便一个人自己不用电子产品,但是我们周边早已经成了电子产品的海洋,没有谁能逃脱得了电子辐射。

而白血病与装修污染是有一定的关系的,现代社会的年轻人在结婚前,谁不希望把婚房装修一新?过去与年轻人关联不大的肠癌和胃癌等癌症,也正在年轻人中逐渐普及。这是因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变得越来越不健康——高盐、高热量饮食和低强度运动,以及熬夜等不良的生活习惯正在摧毁年轻人的身体。很多父母指望儿女为自己养老,但想不到的是自己要为孩子料理后事。

我们正在承受人类为发展经济付出的代价,电子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竭力否定癌症与电子产品有关,这很像最初烟草商们不遗余力的抨击那些提出香烟致癌的观点的医生们。医疗界为了在社会群体中普及吸烟有害健康这一理念,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众所周知的是,即便这一理念现在已经普及开了,吸烟的人还是多如牛毛。因为吸烟而致癌的人数,也远比以前要高。烟草商成功的打开了烟草市场,只是很多烟草消费者在为烟草商创收的同时,也为他们的这一不良习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电子产品对健康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电子产品,人们对电子产品依赖的程度较之于对烟草成瘾的程度更为严重,我们在这条路上积重难返。

我常常对孩子妈说,如果我们的孩子将来接受丁克家庭的理念,我们要支持孩子不再生育后代。假如我自己活到了现在这个年龄,有了如此丰富的见闻后还没有生育孩子,我也绝对不打算再生孩子。一来我愿意为减轻地球的人口负担做点贡献,二来觉得我们现代社会越来越不适合繁衍后代了。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类身体进化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人类科技和文明发展的速度。我们或许很快就会迎来机器人全面代替人类劳动的时代,但是即便到了这样的时代,也不值得喜悦。因为随着我们的体力劳动的减少,人类身体正在逐年退化。我们人类骨骼的强度和身体的耐力都在显著的减弱,近几十年来,人类整体的健康状况是在走下坡路。另一方面,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一些人正在医学的帮助下,延长着他们低质量的、没有尊严和快乐的生命。

我自己这几年一直在思考自己未来的生活应该如何过,我个人倾向于在孩子完成基本教育后,远离城市,回归农村,重新过上农耕生活。如果我的孩子愿意和我一起去过农耕生活,我很乐意和他一起回归农耕生活。如果他已经被现代化生活深深套牢,无法从这种生活中自拔出来,也只能顺其自然了。他出生于这个时代,有很多东西是无法被改变的。

人类已经被自己创造的文明和社会制度绑架了,我们逐渐远离了生物学意义上的自己,成为我们所创造的物质的俘虏,因此我们也不得不失去我们极为宝贵的健康。当人类的肌肉不再结实,身体日渐臃肿,肢体不再灵活时,人类的寿命和生活质量就在所难免的会下降。没有健康的身体,何来有趣的灵魂?人类的快乐指数也在降低。

十年前一个八十多岁的肿瘤专家对我说:你不应该把全部的精力花费在研究癌症的治疗上——癌症可能永远都没办法根治,你更应该关注为什么我们有越来越多的人罹患癌症,重视这个社会问题。如今我回头去想他说的这些话,深觉有理。癌症越治越多,这些年中国发展最快的就是肿瘤医院。各地肿瘤医院里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病房的走廊里都摆满了病床,肿瘤医生们忙得不亦乐乎,治疗癌症也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养肥了很多人。人们就像钻进了一个漩涡里,发达城市每三个人中会有一个人罹患癌症,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并不能唤醒大家,人类的生活方式已无法逆转。

癌症高发的背后是我们整个社会出了问题:我们的农业越来越依赖农药和化肥;我们的工业污染物也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不健康,吃得很多,运动很少;电子产品充斥了我们每个人的个人世界。未成年人也在成为癌症的高发人群,这种错误还无法被纠正过来。世界真的在变得越来越美好吗?我深表怀疑。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