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空寂静中享受自在的人生

我喜欢爬山,每次爬到山顶上极目远眺时,远方的楼宇就像蝼蚁一样,而人则如一粒粒尘埃,根本看不见,人世间就好像在遥远的他方一样。这时候身边只有山中的石头,林间的风和天上的白云才是我看得见和感受得到的存在。它们悠然自得,丝毫不受人间影响。

​每当这种时候,我就能体会到一种处于虚空寂静状态里的安详。何为文明?何为人类?何为国家?在这里来思考这些问题时,就会觉得这些概念都是人类用来作茧自缚的“茧”。人类制造出这些狭隘的概念,并为之大起纷争,亦因为这些纷争而痛苦不堪,殊不值得。

同样,荣耀与卑贱,诗歌与梦想,权力财富,头衔地位,也都是很可笑的东西。但是我们在茫茫人海之中,追逐的不正是这些东西吗?我虽然不是佛教徒,但是深深服膺佛陀的“四大皆空”和“缘起性空”的理念。

佛陀说“国土危,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人之有苦,皆因多欲。舍却欲望,以天地为家,白云为友,青山作伴,何苦之有?唯心无厌足者,一生多求,深堕苦海,五蕴炽盛,欲火焚身而不自知,直到临死前方后悔一生都在做无谓的折腾,亦足可叹。

我研究中医抗癌,接触到很多癌症患者。有少部分患者是因为家族遗传基因问题而患癌,大多数患者是可以不必得此绝症的。但是很多人一辈子或贪杯,或好色,或嗜好膏粱厚味,或急功近利,或七情过盛,最后得了个治不好的病,多数人倾尽所有也只能延缓一下有限的生命,真是很不值得。

今年的疫情把我的生活节奏减慢了,我也得以有大量的时间在山水间放松自己。《菜根谭》中有句话:“居卑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处晦而后知向明之太露,守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而后知多言之为躁。”我从繁忙的工作中闲下来后,也能意识到过去的生活很匆忙,并不好。

快节奏生活了这么多年,我们习惯了说“忙就好,忙得充实”这样的套话,但是却忘记了我们自己也是需要被善待的对象。似乎从步入校园开始,我们便一步步的接受了这样的理念:人这一生需要有个模式,有点追求才能有意义,很少有时间停下来想一想这样的理念是不是对的。

在我青年时代,如果有人接触佛教的那些虚无的理念,旁边总会有人说,这个人估计是受到了什么打击。那时候大家视虚无主义为洪水猛兽,生怕自己家里的某个人陷入虚无主义之中。不过貌似这些年佛系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能够接受人生是一场虚空的事实。

我曾经接受过一段时间并不太严格的宗教训练,从六七岁开始便诵读佛经,自己大量的阅读和背诵了一些佛教的经典,对佛教的部分理念很认同。但是我这个人喜欢天马行空,愿意广泛的涉猎各种知识,所以很难成为佛教信徒。诚如佛陀所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我这一生都不太可能“守志奉道”,只愿意博闻多听,还是别用信仰套自己好。

尽管如此,佛教的很多理念对我的影响还是很深刻,寺院里的晨钟暮鼓和梵贝之音时不时的会在我耳边响起,我的思绪也常从炙热的人间游离出去,跑到一个虚无寂静的世界里,自由自在的翱翔,内心清凉,一切无碍。

至于这个身,还需要吃喝拉撒睡,需要人间烟火,需要爱人的陪伴。这精神世界也不可能永远的脱离尘世,它从虚空寂静的状态回归到红尘俗世是经常的事情。亲情和友情尚在,自己掌握的技能还能挽救部分人的生命,从事这项工作也能给我带来快乐,所以我不至于,也并不需要每时每刻都停留在“虚空寂静”的状态。

我所崇尚的是庄子的处于“有用”与“无用”之间的人生态度,不执着于这两种状态中的任何一种。“有用”对身心很有害时,就“无用”一下;“用”得太无聊时,就“有用”一下。

这是一种“中道”的精神,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都讲究“中道”或曰“中庸之道”的精神。儒家提倡“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佛家也提倡中道精神,佛陀本人既反对苦行僧式的修行(这一点与很多人脑子中的常识不太相符,但是却是历史事实),也反对欲望过盛的人生。

要想苟全性命于人世间,大概也只能做这样的选择吧!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