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不争

2007年,我在天涯上以“柴生”为笔名进行写作,那时我的学识和个人涵养都很浅,引来很多纷争。其中一位学识和修养过人的网友“00小虎00”一直在旁边护持和指导我写作,指点我读书和做人,补充我欠缺的知识。

他见我与人争论心生烦恼时,在旁边告诉我要“述而不争”,“说者自说,听者自听”,那时候我二十多岁,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很是爱慕虚荣,争强好胜。我努 力想做到“述而不争”,但是却做不到。但是这四个字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以后每次我在网络上或者在现实中跟人开始发生争执时或者争执过后,脑海中就会冒 出这四个字来。

这以后我的生活有了很多剧痛的生离死别的经历,我自己开始忏悔自己以往的种种过失,心态渐渐平和,但是还是难以做到“述而不争”,不过争得越来越少了。到了现在,我基本上已经可以做到述而不争了。

有一次我在龙泉寺开会,贤书法师主持这次会议,开会时大家差不多产生争论时,他始终微笑着,安详而又不失幽默的提醒大家,不要滋生烦恼,在他的主持下,这次会议没有出现纷争,大家讨论问题都很平和,效率很高。

那次会议让我看到了一个修行到位的僧人,是如何做到述而不争的。那次会议我打断过别人的话头,后来我自己想起来就觉得惭愧。虽然没有争起来,插话这种不礼貌的行为也是不应该出现的。

我们活在这个世上,不向周边世界发出声音是不大可能的,而一旦发话,多数时候会有人向我们表达不同意见。有些人表达方式比较礼貌,另一些人表达方式不够礼貌。这时候是该与人发生争执还是该温和或者沉默应对?这考验的是一个人的修为。

事实是,争不一定能让另一个人改变他的看法,不争不一定不能让另一个人改变他的看法。述引起的争,有时是我们自己错了,有时是别人错了,有时是双方都没错,只是站的立场不一样。

在龙泉寺我学到的另一课是师父学诚法师常常说的一句话:“你有没有替别人想过呢?他既然那样看待问题,必定有他的道理。”这样的思维,很能熄灭人与人之间的纷争,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宽容。

但是真正让我做到述而不争的,是我认识到“己过如山”这一点。近几年,我常常检视自己的言行,查自己的问题。开始的时候自查出的问题一大堆,渐渐的一条一 条的改正,后来的言行出的问题就越来越少了。我自己既然是一个不完美的人,我是没有资格要求别人完美的。有此一念,我现在很少与人发生“争”。我应对 “述”引起的“争”,如果我认为自己并没有错的话,就会接着“不争而继续述”。如果他人终能接受,也许就接受了,如果不能接受,那是彼此还不能建立真正有 效的对话,是不必勉强的。

如果对方来势汹汹的话,我就沉默以对。来势汹汹这种事情既然自己以前也做过,也就不必因此而苛求别人了。我们自己把这种坏毛病戒掉需要很长的时间,别人戒掉这种坏毛病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应该宽以待人,相信他人终有心智成熟的一天。

佛陀要求学佛的人持戒,以戒为师。盖因每个人都有各种不良的“习性”,这些“习性”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经历有关。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习性”的拔除,需要一个人觉察到自己的习性,进而反思自己的过错,然后还需要对自己进行严格的持戒训练才能最终将不良习性改掉。这不是一 件容易事,需要时间、人生阅历还有从各种渠道学习得来的智慧的共同作用才能实现。

所谓同气相求,思想的传播,只能是在他人有意愿接受的情况下才能成功,而他人之所以愿意接受,一是我们的思想可能和他们的认识部分或者全部吻合,二是他们对我们的学养认可,愿意和我们一起切磋,共同进步。

这两点依赖的都不是争,争,是只能带来烦恼,不能解决问题的。一个好的朋友或者老师,都会让人有如沐春风的感受。观念的交流,靠“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更有效,毕竟,这与利益的争夺是两回事。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