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视觉

您有没有站在他的立场上想一想呢?他那么想肯定有他的道理。

——学诚法师

在人类学中,有一个“他者”的概念。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属于不同的两种文化,两者互为他者。他者的视角,是否有助于彻底了解一种不同于自己的文化背景的文 化,历来均有争议。人类学家一直在试图尽最大的可能,从他者的视角,把一种文化研究透彻。一个人类学家对他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是要做很久的田野调查工作 的。费孝通先生在研究一些地区的社会文化时,每次田野调查要做好几年,甚至十几年。无怪乎费老自己曾经挺自信的说,像他这样的学者,中国每五十年最多产出 一个。

我以前工作时,有一个比我年长的同事,有一次我在他面前评价另一个同事时,他对我说,不要急于给别人下结论,了解一个人最起码需要五年的时间。如果考虑到每个人都不会是静止不变的话,用五年的时间去了解一个人,还是比较短的。

我在北京龙泉寺学佛时,很多人向我提及龙泉寺的方丈学诚法师最常说的一句话:“您有没有站在他的立场上想一想呢?他那么想肯定有他的道理。”这话给我的印象非常的深刻,龙泉寺整体的道风是提倡宽容、和解精神的。我虽然对学诚法师的三世轮回等思想不认可,但是对学诚法师倡导的这种宽容的道风很是倾佩。

人与人之间的摩擦是难以避免的,发生摩擦,遭人误解和辱骂时,如果能够像人类学家那样的去做做田野工作,像学诚法师提倡的那样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一想,多数时候能够心平气和。

佛经中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一个人若想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就需要有一种站在自我之外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的勇气和精神。我们的言行是否真的有问题,他人的言行是否有其道理?他人之所以有一种火爆的性格是否是他自己的意愿?佛法强调缘起性空,任何一个人,成就什么样的一种性格,有什么样的 一种言行习惯,都必定有外因的作用。我们是否理清了这中间的因果关系呢?

荣格说,一个人的行为由四种因素决定:直觉、知觉、情感和思维。很多人在我们看来也许是存在各种问题的,但是这种问题也不是无源之水。也许其根源是其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当,或者社会文化的习染,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某个人在我们自己看来,是“不完美”的。但是,我们自己在他们看来,同样是“不完美”的。如果我们抛弃我们内心深处的“偏见”,从一个完整的视角去看待另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可能能够最大程度的理解这个人,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无我”这样的状态,说起来是玄而又玄的。但是借鉴人类学的这种他者的视角来看待这个概念,就有些接近了。一个人类学家对某个地区的文化下结论之前,会收集这个地区的每一个领域的细微末节的信息,然后综合的分析这种文化的成因的。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