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医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篇的结尾写了这么一段文字:

女无美恶,居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故扁鹊以其伎见殃,仓公乃匿迹自隐而当刑。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後宁。故老子曰“美好者不祥之器”,岂谓扁鹊等邪?若仓公者,可谓近之矣。

古代名医扁鹊、华佗、仓公皆曾横遭困厄,扁鹊见斥,仓公遭牢狱之灾,若非其女缇萦愿代父受过,感动了汉帝,后果不堪设想,华佗更是不得善终。

而当代医患纠纷的新闻则层出不穷,经常有医生因为医患纠纷而自杀或被杀,至于因医务繁忙而过度劳累,以至于猝死者,更是屡见不鲜。

医生不好当,从古至今,因为行医而惨遭横祸的人甚多,老百姓对医生的要求也非常高。

明代裴一中《言医·序》中说:“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 ”

人生病了,很少有不求医的。生死事大,性命交关之际,人性之极端和险恶毕现,更何况医疗事业不可避免的牵涉到经济利益,古训有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医生的工作,是跟人命和财产打交道的,受怨受谤,乃至遭受人身威胁,是在所难免的。

关于应该怎样做好医生这份工作,自古至今的医学家中有不少人有专门的撰文论述。兹先摘录几份最经典的,供参考。

在中医界最著名的莫过于药王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原文转载如下: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

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

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张仲景的《伤寒论》序也是经典之一: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

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憃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另有徐灵胎的《名医不可为论》,也是颇为经典的,也原文转载如下:

为医固难,而为名医为尤难。何则?名医者,声价甚高,敦请不易,即使有力可延,又恐往而不遇。即或可遇,其居必非近地,不能旦夕可至。

故病家凡属轻小之疾,不即延治。必病势危笃,近医束手,举家以为危,然后求之。夫病势而人人以为危,则真危矣。又其病必迁延日久,屡易医家,广试药石,一误再误,病情数变,已成坏症。为名臣者,岂真有起死回生之术哉?

病家不明此理,以为如此大名,必有回天之力,若亦如他医之束手,亦何异于人哉?于是望之甚切,责之甚重。若真能操人生死之权者,则当之者难为情矣。

若此病断然必死,则明示以不治之故,定之死期,飘然而去,犹可免责。倘此症万死之中,犹有生机一线,若用轻剂以塞责,致病人万无生理,于心不安;若以重剂以背水一战,万一有变,则谤议蜂起,前人误治之责,尽归一人。

虽当定方之时,未尝不明白言之,然人情总以成败为是非,既含我之药而死,其咎不容诿矣。又或大病差后,元气虚而余邪尚伏,善后之图,尤宜深讲。病家不知,失于调理,愈后复发,仍有归咎于医之未善者,此类甚多。

故名医之治病,较之常医倍难也。知其难,则医者固宜慎之又慎,而病家及旁观之人,亦宜曲谅也。然世又有获虚名之时医,到处误人,而病家反云此人治之而不愈,是亦命也。有杀人之实,无杀人之名,此必其人别有巧术以致之,不在常情之内矣。

明代的中医外科名家陈实功亦撰有医家“五戒”和“十要”,也转载如下

一戒:凡病家大小贫富人等,请观者便可往之,勿得迟延,厌弃,欲往而不往不为平易。药金毋论轻重有无,当尽量一例施与,自然阴骘日增,无伤方寸。

二戒:凡视妇人及孀尼僧人等,必候侍者在旁,然后入房诊视,倘旁无伴,不可自看。假有不便之患,更宜真诚窥睹,虽对内人不可谈此,因闺阃故也。

三戒:不得出脱病家珠珀珍贵等送病家合药,以虚存假换,如果该用,令彼自制入之。倘服不效,自无疑谤,亦不得称赞彼家物色之好,凡此等非君子也。

四戒:凡救世者,不可行乐登山,携酒游玩,又不可非时离去家中。凡有抱病至者,必当亲视用意发药,又要依经写出药帖,必不可杜撰药方,受人驳问。

五戒:凡娼妓及私伙家请看,亦当正己,视如良家子女,不可他意见戏,以取不正,视毕便回。贫窘者药金可璧,看回只可与药,不可再去,以希邪淫之报。

一要: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或内或外,勤读先古明医确论之书,须旦夕手不释卷,一一参明融化机变,印之在心,慧之于目,凡临证时自无差谬矣。

二要:选买药品,必遵雷公炮炙,药有依方修合者,又有因病随时加减者,汤散宜近备,丸丹须预制,常药愈久愈灵,线药越陈越异,药不吝珍,终久必济。

三要: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生轻侮傲慢之心,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帅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如此自无谤怨,信和为贵也。

四要:治家与治病同,人之不惜元气,斫丧太过,百病生焉,轻则支离身体,重则丧命。治家若不固根本,而奢华费用太过,流荡日生,轻则无积,重则贫窘。

五要:人之受命于天,不可负天之命。凡欲进取,当知彼心愿否,体认天道顺逆。凡顺取,人缘相庆,逆取,子孙不吉。为人何不轻利远害,以防还报之业也?

六要:里中亲友情,除婚丧疾病庆贺外,其余家务,至于馈送往来之礼,不可求奇好胜。凡飧只可一鱼一菜,一则省费,二则惜禄,谓广求不如俭用。

七要:贫困之家及游食僧道衙门差役人等,凡来看病,不可要他药钱,只当奉药。再遇贫难者,当量力微赠,方为仁术。不然有药而无伙食者,命亦难保也。

八要:凡有所蓄,随其大小,便当置买产业以为根本,不可收买玩器及不紧物件,浪费钱财。又不可做入银会酒会,有妨生意,必当一例禁之,自绝谤怨。

九要:凡室中所用各样物具,俱要精备齐整,不得临时缺少。又古今前贤书籍,及近时明公新刊医理词说,必寻参看以资学问,此诚为医家之本务也。

十要:凡奉官衙所请,必要速去,无得怠慢,要诚意恭敬,告明病源,开具方药。病愈之后,不得图求匾礼,亦不得言说民情,至生罪戾。闲不近公,自当守法。

日本汉方医学家巨擘之一曲直曲直濑道三论及行医时应该注意的事项也摘录如下:

(1) 仁慈。

(2) 察脉证, 而可定病名。

(3) 必当先察患者肯信(相信医生) 与惰猜( 对医生持怀疑态度)也。

(4) 百病当察初受、盛甚与困危。

(5) 不执一识矣。

(6) 不可拘古方, 而通旧法则佳也。

(7) 当殚(熟知)四知之术(望闻问切)。

(8) 治疗当别暴新病与久痼疾。

(10)当辨察病因也。

(11)随方土而异治则佳矣。

(13)四时正气与不正气,当预勘知之。

(16)诸证先必当定血气之衰旺。

(18)诸治有三问矣,是疗疾之规矩也:一上焦顺痞,饮食多少,膈痰通否;二中焦强弱,克化迟速,膨胀缓急;三下焦通塞,二便滑秘,元精强羸。

(21)诸病先明八要: 虚实、邪正、冷热、内外也。

(22)诸疾皆因阴阳偏盛,其治不过守中,是当流(本门)之奥义也。

(23) 兵者,凶器也;药者,攻邪物也。 虽无毒、平味之药,无可攻之病则必不可用之。况于有毒、偏气之药乎?

(26)庸医悉重贵药,轻贱味。当流不然,以中病贵之,以不中病贱之。

(32) 误施诊治,则莫惮改之。

以上诸公所论,虽未能言尽为医之道,也已经囊括个差不多了。

概言之,医生确实难当。生死交关之际,没有任何医生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治还是不治,救还是不救?医疗风险巨大时,冒险还是不冒险?应该不应该舍己为人?如何对待医事报酬问题?遇到棘手的患者或者患者家属该怎么办?

至今我犹记得当年我在我师兄的诊室内,平静的告诉我师兄,我要弃商从医时,我师兄以极其复杂而又十分难过的表情看着我,对我说:“志远,你何必做此鲁莽决定?要慎重考虑啊!如果我现在能从医疗行业出去,像你一样的经商的话,我肯定不会再当医生了。”我师兄当时还说,如果我是他的亲弟弟的话,他打也要打得我放弃这个傻念头。

那时我的师兄刚刚三十岁左右,头已经秃了一半,年轻有为,是医院里的骨干医生之一,师兄在急诊科和神经内科工作了多年,所治的几乎都是重症。

师兄经常一周或者一个月所抢救的病患,一个都未能抢救过来。每天面临着焦虑急躁的家属,时常会有一些不理智的家属情绪激动乃至于咆哮如雷,师兄的工作和生活都苦不堪言,所以那时他当医生当得特别的厌倦。

我在他的科室里呆过一段时间,每次死一个病人时,我都能感受到科室走廊里弥漫着一股死人特有的气息。但是我既然已经决定了行医,也就再也不肯回头了,转眼十余年,师兄当时的心境,已经全部可以体会了。

我从医后,我的一位师父对我说,你最好四十岁后再当医生,不要急,从四十岁当医生,干到六十岁,干够二十年,也就足够了。

我的这位师父是从北京一家三级甲等医院退休后,被返聘的一个老专家,我那时候也不是很能体会她的这句意味深长的话,如今随着自己诊治的患者越来越多,工作量越来越大,才渐渐明白为什么师父说干满二十年也就足够了。

自古至今,想必所有医术还可以的医生的都无不例外的忙。

人吃五谷杂粮生百病,人生百事中,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存条件满足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医疗保健了。如今,全球医生都很繁忙。偶尔,我在地铁里看到一个人疾步而行,一脸肃穆,我就莞尔一笑,心中在想,这人多半和我一样,是个医生。

借用一个时髦的词“人设”,很多时候,我的文章所营造出来的我的“人设”,是一个闲庭散步的读书人的形象。其实这个“人设”是不可靠的,我只在我生活中极少数的时刻,才会过上真正的闲庭散步的生活。

多数时候,是要看病历,写病历,查文献,查资料,伏案,伏案,再伏案,思考,思考,继续思考。所以四十岁不到,我的腰便经常酸痛无比,坐骨神经痛也反反复复折磨着我。

我的病人常常对我说,医生,我这段时间老做梦。我得给他们想办法解决他们睡眠质量不高老做梦的问题,但是我自己,无一夜不做梦。

我有个师兄对我说,他进病房当住院医的第一天,在病房里查房时,一个垂死的患者,突然抓住他的衣服对他说:“医生救救我!”几分钟后,患者死了。这件事情让当时还年轻的他好久不能平静。

我曾治疗过一例已经卧床不起的患者几个月,一度让患者恢复到健步如飞,步行上六楼丝毫不喘气,让患者觉得自己起死回生了,但是几个月后他还是去世了。

他去世的那天,他的儿子告诉我消息。那个晚上我梦到他被担架抬着来找我诊治,突然一口鲜血喷在我身上,拼命的老要咬我,要向我索命。那个噩梦惊醒了我,醒时浑身是汗。

类似经历,我想很多医生都曾经经历过。我在医院工作时,见过了好几个离职后经商的同行。其中之一为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的一位肝胆外科的专家,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在从事干细胞有关的商业性工作,不再给人做手术了。问其缘何离开医生这个职位,他只是淡淡一笑,不做任何解释。

而另一个也是治疗重症的医生辞职后去卖服装,问他为什么离开医生这个职位。他说他的心脏受不了,病人走着进医院,抬着出去,他不知道他所学的究竟有何意义。

到今天,我说实话,我不是在想着有多少新的患者来找我,我想得更多的是,能婉然谢绝掉多少患者的求治。所以常常有患者让我出具能证明自己可以治好他的病的证据时,我都会直接建议他另寻高吗。我常常在设想,我该在什么时候从医疗这个行业退出,去享受一下人生。

我曾对一位名医很仰慕,找到了和他关系很近的一个人,我对这个人说,我给这位名医介绍一些病人吧。这位朋友对我说,你不要给他添麻烦,他现在最想的不是诊治更多的病人,而是尽量有点休息时间。如今有些人对我说,周大夫,我给你介绍几个病人吧。我也得用同样的话来回答他们。

徐灵胎说当医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八个字说出了所有医生共同的心声。只要病人没治好,医生就片刻难安宁,若病人死亡了,患者家人怨谤尚数小事,闹医患纠纷,麻烦就大了。

我的一位老师,我第一天跟她做临床时,她举一份国外的医学教材上的例子来教育我,行医要小心到什么程度。她说医生诊室的门应该怎么开,医生应该坐哪里,患者应该坐哪里,中间应该有什么样的隔离物,都要精心安排。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病人或家属突然发难时,医生要能更好的逃跑。

这是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师,医德上无可挑剔,我非常的感激她,因为她教我的这一课,使我受益匪浅。我因为自己的母亲身体不好而立志学医,决定弃商从医前就已经学医十多年,我看到的医书中,从未有这样的处理医疗风险的技术性文字,都只是一味的强调医德。我愿意把我从我老师那里学到的这一点分享出来,供各位同行参考。

总的来说,一个人选择了当医生,就应当如孔子所说的“求仁得仁,何怨乎?”医生这份职业,天然的存在巨大的风险,工作强度大,工作难度大,社会争议多,选择了就要学会适应它,抱怨是没有用的。

引用这么多,扯淡也不少,下面我要介绍一下我自己对如何当好医生的一些思考。

首先,我认为医生最应该具备的一项素质就是控制风险的能力。

我的老师跟我说,医生的工作,以保障安全为第一,首先要保障病人的安全(但是这非常难),然后是要保障医生自己的安全。

医生用药治病时,尤其是治疗重大疾病时,一定要慎重再慎重。我个人认为我自己还算是一个非常慎重的人。我曾经工作过的一家医院里的一位长辈跟我说,论缜密与慎重,她从医一辈子,一直干到了退休,还没有见过谁比得上我。这大概是天性使然。

但是即便如此,我还是出了几次医疗事故。我想,这世上完全不出医疗事故的医生,大概是不存在的。一个医生追求零事故率,是不现实的。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的慎重,把医疗事故的概率降低到能降到的最低的程度。

治疗重大疾病的医生,很不容易。2017年元旦,一位在瑞士行医的老大夫,从瑞士到北京,专门到我的书房里来跟我作一席长谈。

她对我说,她自己只治常见病,她特别的崇敬那些治疗重大疾病的同行,因为治疗重大疾病的医生可以说是把自己熬得灯枯油尽,去救治患者。而且殚精竭虑,也未必能够获得所有患者和患者家属的谅解,风险极大。

重大疾病客观存在,而且还很多,所以不可避免的有部分医生会被命运安排到这个岗位上来。在这个岗位上,就尽职尽责的去做,努力防范各种风险。与患者和患者家属交谈时,小心谨慎,仔细分辨患者和患者家属对医生的信任程度,分辨患者和患者家属可能会带来的风险,努力规避就是。

我认为医生应该具备的第二项素质是控制自己的情绪的能力。

我年轻时控制自己的情绪的能力很差,但是我的适应能力很强,从事一项职业后,很快就能适应这项职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特征。

医生这个职业,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从人道主义立场来看,都需要医生本人有非常强的控制自己的情绪的能力。不但要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还要做到在任何紧急和极端情况下,都有迅速冷静和掌控局面的能力。

疾病是非常凶险的,有些病人生死交关之际,病情瞬息万变,而病人的家人在一旁,精神也已经紧张到极点。要想所有家属完全理解医生,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此之时,医生应尽可能的体恤病人和病人家属的焦虑忧急乃至愤恨之情,尤其在患者去世时,有些家属甚至在瞬间有极端仇恨医生的心理,作为医生,都应理解并接受,不宜因此而产生情绪。

医生应把这种素养当作职业素养来训练,训练到能泰山崩于前而不动于色,当然是最理想的。很多年轻医生气盛,难以接受这种职业特点,很难忍气吞声,容易与患者和患者家属产生摩擦。但是时间长了,自然而然的不再会有类似念头。

这就是我们的职业,这份职业非常的特殊。患者与患者家属有情绪,这是自古至今皆存在的普遍现象。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普通人在生老病死面前都不可能淡定,唯医生可以做到,因为我们每天都在与生老病死打交道。所以在控制情绪方面,我们要占主导地位。

认识到控制情绪是我们的工作内容之一,就不难在日常工作中把控制情绪的能力训练起来。久经训练后,我大概已经超过三年没有跟任何人发生过哪怕是很小的一次冲突了,不仅仅只是和我的患者和患者家属,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这样。

秘诀无他,无条件无限制的忍让。佛经云,忍者无恶,必为人尊。无论人家怎样对待我,羞辱我,乃至于骂我,我都忍他,让他,避他。

当然,对那些已经发展到羞辱我,骂我的患者和患者家属,我从职业风险的角度来说,也不可能再继续治疗他们或者他们的家人,而是让他们去另寻高明。

我虽然曾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信仰慈悲的力量,但是医生这个特殊的职业,有其特殊性。医患缺乏真诚友好和互相信任的相处,就不可能产生理想的疗效。而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凌辱医生的患者或者患者家属,也无异于是在自求速死。

医生应具备的第三项重要素质,我认为是要有控制自己的欲望的能力。

诚如我在文章的开头所说的,医生与患者之间,存在经济关系。医疗活动通常会产生很高的费用,经济利益常常会带来巨大的职业风险,这是不争的事实。

让所有的医生清心寡欲,乐于助人,这是不现实的。医生也会有养家糊口的需求,但是尽可能把自己对物质的欲望控制住,对医生本人来说,可以大大的提高安全指数。

我现在看病有个特点,先看病,开完处方再收诊费。在收诊费时,出不起诊费的,出得起不舍得出或者不肯出诊费的,一概不收。特别贫穷,值得同情的病人,微赠一些药品或者药费。差不多百分之二三十的情况下,是收不回诊费的,有时要倒贴点钱。

但是说实话,我现在的收入并不低,养家糊口足矣,多亦不取。

虽然我现在行医的收入,跟我以前经商收入相比不可相提并论,但是经历了这么多世事后,我对生活已经完全没有要求了。我个人现在追求的理想的生活状态是“有书可读,无事烦心”。

出不起诊费的,收人诊费,等同于断了人家一条求生之路,不足取也。出得起诊费而不愿意出诊费的,强收人诊费,等于是给自己招来了一个巨大的隐患,这样的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属于烫手山芋,能不接手时莫接手,此时一定要记得多求福不如少取祸,身缠万贯不如身心安泰。

医生学了医术,因为病人或者患者家属,出于种种原因而不出诊费,放弃一条生命,于心也很难安。这就好比,我们走在河边,见到一个人落河里了,我们可以救他,但是救这个人对我们来说,可能毫无利益可得,结果放弃了救人。事后想起来,难道不会觉得内疚么?

我自己行医多年,切身的体会是,绝大多数的患者或者家属还是很通情达理的,我曾在一本美国医生写的《肿瘤医生手册》中看到他说,据统计,棘手的易给医生造成麻烦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大概为15%左右,但是我自己目前看到的,这种棘手的患者和患者家属的比例远远低于15%。

医生应具备的第四项重要的素质,我认为是控制自己言行的能力。

医生治病救人,要一视同仁。但是与患者和患者家属相处,要分清远近亲疏,切忌交浅言深,切忌嬉皮笑脸。我们和患者及患者家属谈话时,可以尽量让气氛轻松一些,但是一定要有个度。我自己是受到了教训后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我曾因在行医过程中,言行不慎而险遭不测,所以现在特别注意控制自己的言行。

另外,言多必失,医生与患者就病情的沟通要充分,不可以匆忙,然而涉及病情之外的言谈,能少则少。彼此熟悉了的长期病人可以互相聊聊家常,聊天时也宜端正态度,不要轻浮。

人情无长性,佛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一个病人或者病人家属,今天对医生毕恭毕敬,乃是有求于我们,明天会不会再对我们毕恭毕敬呢?这就不一定。今天我们言谈举止轻浮,明天就可能会成为患者或者患者家属用来对付我们的理由和证据。

医生应具备的第五项素质,是要有控制自己虚荣心的能力。

虚荣心人人皆有,医生这种职业,特别容易让人虚荣心膨胀。

医生能听到的最多的话,不是患者或者患者家属谴责或谩骂我们的话,而是他们恭维我们的话。不信你看看我把自己的文章发在自己的公众号后的留言,保证会是一边倒的奉承之词。

已故名医牛泽华老先生说,病人或者病人家属跟我们说的恭维话,不要听得太认真了,甚至他们描述的症状改善的话,也不要听得太认真了,因为病人和病人家属怕得罪医生,总是喜欢说讨好医生的话。所以对复诊病人问诊时,常规的问诊项,一项也不要错过,唯有如此小心仔细,才能更好的把病人治好。

论师承关系,我算得上牛老的第三代传人,我的一位老师,自幼跟随牛老女儿学医。所以牛老的这番话,我记得尤其深刻。

人听多了奉承话,容易头脑不清醒。病人不说奉承话,怕得罪医生。一个医生要在奉承话堆里保持清醒的头脑,就要克制得了自己的虚荣心。从善意的奉承话中,把问题找出来。毕竟,解决患者的问题才是医生的天职。

乱扯了这么多,相信今后有学医的看到了这篇文章,多少会有点收获。

在文章的最后,我特别要强调的是,医生最重要的素质是要有救死扶伤的能力和意愿。在人命关天的时刻,不假思索的救人一命,才是一个医生真正应该做的事情。因为深思熟虑而耽误抢救病人,是很可耻的行为。

只是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大量的患者并没有到生死交关时刻,有足够的时间让我们从容的去诊治,当此之时,就该深思熟虑。

我相信如果能将我在本文中所引用的这些,和我自己的一些心得读通读透,虽然不能避免全部的医患纠纷问题,也能避免掉百分之八九十了。

总之,医术,仁术,亦险术也!同行,你心惊肉跳过没?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